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盛唐:帝国的崛起 » 第一百十五章 天工院开府

第一百十五章 天工院开府

    贞观五年五月十五日,大唐天工院正式开府。

    开府这天,除了一直告病在家的秦琼之外,朝廷三品以上的官员全都到齐,李世民也在。

    校场上,一百零二名学子齐刷刷的站成几排,看着这群年纪大小不一的人,场上的官员不免觉得有些滑稽。

    因为这群人中,年纪最小的不过十三岁,最大的都五十六岁了。

    此时李世民发表的讲话已经到了最后阶段,只见他扫视了场下的学子两眼,正色道:“所以,希望尔等可以好好珍惜这个机会,珍惜这个唯一可以让你们改变命运的机会,万万不可浪费方府台的一片苦心。”

    众学子异口同声道:“吾等必虚心求学,报效朝廷!”

    李世民满意的点了点头,随后望向方寻,意思是问对方还有什么话想说的。

    方寻摇头。

    李世民已经说得很详细了,已经没什么需要补充的。

    应该说,没有什么是需要当着这么多官员面前说的了。

    方寻以前最烦学校领导没话找话,就一直在那拖时长,也不知道这样做有什么意义。

    有这时间,还不如直接开始课程。

    李世民看穿了方寻的想法,勉励了几句后就带着其他官员离开了天工院。

    等众官员走后,方寻才清了清嗓子,说到:“闲话少叙,本府直接说重点,第一,天工院是完全独立的机构,不在三省六部之列,直接隶属圣上,由本府管控,所以你们无需听从任何官员的指示,一切按本府指令去做。”

    “天工院的指责包罗万象,百姓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有时也会为其他部门帮忙制作一些工具,一言蔽之,就是急百姓之所急,需朝廷之所需。”

    “第二,不要以为你们考入了天工院就万事大吉,你们只是通过笔试的考核罢了,一个月后本府会派你们前外大唐各地进行实践考核,如果有人通不过,抱歉,那只能请你离开了。”

    “第三,你们目前的俸禄暂时统一为每月两缗,等通过实践考核后,升为每月四缗。”

    “在天工院你们虽然暂时没有官职,不过家中的田地,每年的税钱也会根据在天工院的等级而有相应的免额,最低减免三成,最高为完全减免,减免的田地最少为两亩,最高为十亩。”

    “以上这些福利,会一直保持到你们退休,等你们退休后,按照你们任职期间的贡献进行考核,以此为判断来决定可以保留多少,最低为退休后每月可领大唐普通百姓的平均月银,最高为全额保留,免税的田地则是最低保留一亩,最高可全额保留。”

    “第四,天工院的等级制度,分为实习院令、院令、研究令助理、研究令、少院士和院士,等你们升到研究令时,朝廷会给你们加封官职,获得官职后每月就可以领取额外的俸禄,有时也会被派到地方上任职,升到少院士后,则可以爵位加身。”

    “从天工院获得的爵位虽然不会有永业田和食邑,但每年都可以领到不菲的年俸,你们是天工院第一届学员,希望从中可以出现几个少院士和院士。”

    “都听清楚了?”

    在这种环境下,方寻不得不用正式点的自称,否则如果不能在这群人面前树立威严,日后教导起来就会无比麻烦。

    虽然古代很讲究尊师重道,一般来说也不太可能会出现忤逆师长的情况出现。

    但这些人都是好不容易通过考核进来的,其实力根本无需怀疑,方寻可不想因为教育方针不对,而让一个月后的实践考核淘汰掉几人。

    那样就太得不偿失了。

    众人激动道:“听清楚了!”

    这能不兴奋吗,天工院简直就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只要听从陛下和天工院府台的吩咐就行了,完全不用看其他官员的眼色。

    加上俸禄优厚,不仅退休了也能拿俸禄,还有永业田,甚至更是有机会拿到官职和爵位。

    试问,大唐还有哪个升天台比天工院更靠谱的?

    对于众人的激动方寻很满意,只要有动力,有平台,没人不想往上爬。

    现在方寻就给他们动力,给他们平台,如果这些人还不能把握住这个机会,那只能说他们命当如此,神仙也没办法。

    邓元峰:“府台,学生有一事想问,不知可否。”

    方寻点头道:“浩然但说无妨。”

    邓元峰站出人群,说到:“不知可否先透露一个月后的实践考核为何试,这样学生等人也好早些做准备。”

    方寻:“无需准备,你们只要在这个月好好跟着本府学习,就不用担心没办法通过实践考核。”

    不过为了打消众人的疑虑,让这些人不用太过紧张,方寻还是给他们透露了考核的内容:“诸位也知道,本府之前推出了晒盐法,此法虽然极大的改善了百姓用盐难的困境,不过里面还是有一些杂质没能彻底根除。”

    “这些杂质虽然量很小,一时间也不会有什么情况出现,但长期食用还是会对身体的健康产生隐患的,在未来的一个月内,本府会教你们合成去除里面杂质所需的材料,你们认真学习,一个月后就分批前往大唐的各大晒盐场,把此法教会给那里的负责人。”

    众人连连称是,对于方寻把还没完全加工好的食盐,推出给百姓食用,他们是一点责备的话都没有。

    正所谓两害相较取其轻,方寻这么做并没有什么错。

    俗话说的好,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没有柴,可以上山去拾取枯枝落叶。

    没有米,大不了吃黑面和米糠,甚至在灾年,人们也可以啃树根撑过去。

    没有油,味道淡了点,但也不是无法接受。

    至于酱醋茶,更不是非有不可。

    只有盐是无可替代的。

    人体缺盐时,会出现乏力和眩晕等症状,根本就没办法从事日常劳作,严重点的还会出现低钠血症,甚至还会死亡。

    个中危害,不言而喻。

    所以,连当前都没办法保证,又何谈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