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唐第一闲人 » 第三十章 考试开始

第三十章 考试开始

    第二天一大早,云逸在确认自己没有遗漏什么东西之后,便背着自己的行囊朝着考场而去。

    考场外,已经是人满为患了。

    因为是第一次科举,没有事先海选,所有适龄男子都可以报名。

    后面会好很多,在有了乡试、县试这些海选之后,能参加会试的自然也就少了。

    先是搜行囊,然后脱衣搜身,好一番折腾之后,云逸才得以来到自己的座位上。

    整个考试要持续三天,期间是不允许离开的。

    吃喝考场有供应,大小解会有士兵陪着一起去。

    作弊,可能会有吧,但应该不会太多。

    考场外闹闹哄哄,考场内则是一片肃静。

    在礼部官员的主持下,云逸拿到了试题。

    “有种高考的感觉。”

    感叹了一句的云逸,便将目光投向了试卷。

    云逸并没有着急做题,而是开始一题一题的浏览起来,考试时间三天,怎么也够了。

    最前面是经义,也就相当于古汉语翻译,然后再加一点自己的理解。这对后现代的云逸来说,并不难。但想要出彩也基本不可能。

    毕竟古文人,说话必带圣贤,写文章必引经据典。云逸这方面的知识量可是完全不够的,除非跟伟大的苏轼学习,自己编故事。

    然后便是诗歌——以“秋”为题,以“酒”为题。

    写诗啊,这个可以略过了。

    再往下便是策论。

    策论的的主题是突厥。

    云逸嘴角上扬,看来李二对突厥仍旧念念不忘啊。

    再往后便是让后现代高中生哀鸿遍野的“大作文”了。

    华夏自古以来,就喜欢写作文。不管是干什么事,在干之前,都要写一篇作文。

    给皇帝上奏章,一件小事都能洋洋洒洒的写成万言书。

    就连造反,都要先写檄文。

    在后现代,网络上的某些小作文好像也挺有杀伤力的。

    作文的题目很简单:撰文一篇,诉己之志。

    这算是开放式作文吗?都不给立意的?

    除了前面的经史子集,其他的问题都不大啊。

    这点题目,好像用不了三天吧?

    既然时间足够,那就写慢一点,把字写的漂漂亮亮的。

    毛笔字对云逸来说是个软肋,虽然自己下功夫学了将近半年,但终究还是比不过人家大小就练。

    云逸开始循规蹈矩的写前面的经史子集注,这一块就得循规蹈矩,云逸可不敢带有任何后现代社会的观点,毕竟后现代社会对于这些“经典”的解读都“歪”了。

    万一自己不小心在天地君亲师的世界观里,来了个“为了自由”的观点,很容易被人当成“大逆不道”之徒的。

    然后便是诗二首。

    关于秋,简单。

    云逸大笔一挥,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关于酒,那更简单了。

    太白兄,接你《将进酒》一用,将来有机会请你喝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

    君不见高堂明镜……

    人生得意……

    天生我才……

    岑夫子,丹丘生……

    等等,这两货是谁,赶紧删了!

    ……

    五花马、千金裘……

    与尔同销万古愁。

    写完收工!

    云逸揉了揉有些发酸的手腕,抬头扫了一眼四周,看到的皆是紧皱眉头的考生。

    还是不要东张西望的好,被考官误会就麻烦了。

    云逸低头继续做题。

    策论:突厥。

    这也简单,无非就是打还是不打。

    打的理由是什么,不打的理由是什么。

    打要怎么打,不打又该怎么讲和。

    云逸可是看过不少唐朝和突厥的历史的,更知道李二的心思。胸有成竹的云逸并没有下笔,而是开始打腹稿。

    不知不觉之中,已经到了午饭时间。

    考场是提供食物的,但是云逸尝了尝,觉得不太好吃,便从自己的行囊里拿出肉干,就这凉白开,简单的吃了点,吃完便开始睡午觉。

    考官看到云逸竟然在考场睡觉,不由得摇了摇头。

    “朝廷这次开恩科,还是仓促了点。没能好好筛选一番,什么人都能来考……”

    睡完午觉,云逸又将上午的策论在脑海中又过了一遍,查漏补缺一番之后,云逸才在草纸上开始写草稿。

    云逸按照后现代社会的议论文格式,将整篇文章都写了下来。标准的总分总格式,中间三段论。

    之所以用议论文的格式,其一是因为这次的策论,没有要求格式,自然就是随便写了。而在所有的文体之中,又属议论文最好写,也最容易让别人看明白。

    当然最主要还是因为议论文云逸最拿手。

    写完了草稿,云逸又开始查漏补缺,改了又改,发现草纸不够用了。于是便举手朝主考官又要了几张,将修改过的策论有重新誊抄了一遍。

    终于,云逸开始在答题纸上开始了作答。

    云逸先抛出核心观点:“大唐与突厥必有一战!”

    然后开始解释:“突厥遭受严寒,缺衣少食,若想生存,必然会掠夺大唐边境。如果大唐对此无动于衷,突厥必然得寸进尺,最终便会将威胁整个中原。陛下英明神武,自然不会看着天下百姓受苦。”

    云逸抛出第二个观点:“大唐与突厥一战,大唐必胜!”

    然后开始论据:突厥刚刚经历严寒,此时正处于虚弱时刻,今年依旧会是寒冬,突厥更加雪上加霜,是为天时!

    突厥颉利可汗和突利可汗一直不和,若大唐攻打突厥,可以突利可汗为内应,是为地利!

    当年渭水之盟,天才臣民同仇敌忾,是为人和!

    天时地利人和俱在大唐,大唐焉有不战之理?焉有战而不胜之理?

    最后,云逸又抛出第三个观点:怎么战?

    “然,突厥虽有内疾,但仍为饿狼,若战,定然毕其功于一役,不给突厥任何喘息之机。”

    “有一正一奇两法,两法并进,可制突厥于死地。”

    “正面大军压境,一举歼灭突厥有生力量。”

    “另出一路骑兵,以雷霆之势,深入草原,扫平突厥王庭,直取颉利可汗首级!”

    “兵分两路,合而围之。正奇相合,方为王道。”

    至于如何获取颉利可汗王庭位置,云逸并没有说。但如果是聪慧之人,自然能从云逸的文章中找到这一关键所在。

    ……

    写完策论,太阳已经落山,虽然还能勉强看见字,云逸已经不打算写了。

    吃饭睡觉才是正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