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宋兜鍪 » 第二百九十四章 何为冒天下不韪

第二百九十四章 何为冒天下不韪

    看着蔡攸喜不自禁地离去,赵佶顿时将脸色拉了下来,也没了再继续赏雪景的意思,将两个妃子打发走,从此以后这两个妃子将再也不会出现在他面前。

    起身回宫,李彦凑了上来汇报

    “陛下,秦王殿下今日送来一封奏章,此时正在您御书房的桌上放着。”

    “是吗?那就去看看秦王都写了些什么吧!”

    回到书房,赵佶在桌面翻了一会儿,才翻到了赵楷的奏章,打开一看,脸上便更加难看了。

    李彦心中暗道失算,他本以为赵佶对赵楷的喜爱,定然能化解赵佶方才的不快,没想到聪明反被聪明误,让赵佶更生气了。

    “逆子!混账!朕的决定还需要他来干涉吗!”赵佶气呼呼地将奏章一甩,坐在龙椅上一言不发。

    李彦小心翼翼地将奏章捡回,放回台案上。

    “陛下,可是秦王又做了什么坏事?”

    “不!他做了好事!他为民请命!为天下人考虑!他是大宋的贤王!”赵佶冷眼盯着李彦,一字一句地说道。

    李彦吓得顿时俯首,站在一旁候着一言不发。

    赵佶觉得自己能理解赵楷的想法,但赵楷却根本无法理解他的想法。

    他以为这天子就是那么好当的么?他以为自己就不知道江南一仗使得百万百姓流离失所么?

    曾经他也天真地以为为君者,当以民为重,为此他设置了众多像居养院、遗泽园这样的福利机构,使老者有所养,死者有所收。

    但经过两年的观察,他看透了朝廷官员之后,悲哀地发现这根本没有什么用。

    这天下是谁的天下?是大宋君臣的!

    什么是民?是开城府中的贩夫走卒么?是大宋千万百姓么?

    是士大夫集团!是这满朝的文武和他们的家族!

    只有士大夫集团才是他们口中所谓的民。

    文彦博曾经说,“陛下是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

    这句话直接道出了这些文武们的心声,只要有他们在,君王就永远不能真正做到百姓之天子。

    不是他赵佶不愿意考虑百姓的民意,但百姓的民意远没有士大夫集团的意愿重要。

    赵佶放弃做一个明君的理想,很大的原因便是发现,自己的所有为政措施都离不开士大夫们的支持。离开了士大夫,他赵佶就像是站在空中,根本无法站立。

    这是祖宗家法百余年一直传承下来的东西,根深蒂固。什么东西都可以便,但是这种制度始终不可能改变。

    因为皇帝想要改革,就必须依靠士大夫们去执行。但士大夫们怎么可能会严格地执行对自己极度不利的政策呢?

    他们组成党羽,团结起来抵抗皇权的时候,就连皇帝也不得不妥协。即使你把其中领头之人罢黜,但提拔上来的人没过多久便又会与皇帝形成对立面。

    皇帝想要将自己的皇权下到民间,就必须借助这些人的力量。而这些人的力量增大之后反过头来又会阻碍皇权。

    所以皇帝只能不断地换相,防止宰相们的权利过大,威胁到皇帝。

    虽然说在换相这种事情上皇帝仍旧可以自行决定,无需看谁的脸色。但在一些重大的问题上,比如收复幽燕这样的大事上,赵佶其实一直都是按着士大夫们的意愿走的。

    是士大夫这个阶级逼迫赵佶必须拿下幽燕,就连赵佶一直所倚重的童贯也站在了士大夫们的这边。

    要知道,童贯可是赵佶最忠心的奴仆?他的权力直接来自于赵佶,为什么他敢站在士大夫们的阵营推动伐辽?

    因为这是天下士大夫集团所占据的大势。

    势不可挡,大势所趋!当一个人说要收复幽燕的时候,赵佶可以无视;百人说要收复幽燕的时候,赵佶可以冷视;但当万人说要收复幽燕的时候,赵佶还能无动于衷吗?

    更何况这不是普通人的心声,而是满朝官员的心声。

    虽然一直以来朝中都有人反对伐辽,但朝廷之中百分之九十的人却是支持伐辽的。这是什么原因?

    因为幽燕已经是宋朝每一个文武心中挥之不去的梦魇、心魔。

    中国是什么时候开始明辨华夷的呢?

    就是从宋伊始。在这之前,汉唐的精神风貌是开放的,汉武帝时匈奴人金日磾官至丞相,唐朝时胡人为官者更是如过江之卿。

    唯有从宋朝开始,明确地提出了汉人与周边民族的不同,这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宋朝没能实现汉唐那样广袤的疆域而产生的一种自卑心理,衍生出一种我中华之文化优于周边异族,尔等不服我中原王道,故此对尔等瞧不上的心理。

    但随着文化的繁盛,自认为复礼之后的士大夫们却被北方的燕云故地狠狠地扇了一个耳光。

    因为这一地区自古便是汉人的居住之地,若说蛮族们不服王化,那为何同为一族的燕地汉人却服从辽国的统治,反而不认可中原的统治,主动归附?

    这是所有士大夫们都无法言说,又不敢去解释的问题。因为这就意味着他们信仰的崩塌,他们所行的王道和异族的奴役其实没有什么分别。

    所以燕云必须收复!只有收复了燕云,他们才能自圆其说,才能使四海之内的汉人都服王化,才能找回自信。

    这不是一两个人的事,这是全体士大夫以及皇帝的事。是“天下万民”的事!

    莫说赵佶本身便有意北伐,即便他不愿意,难道就能违抗这种大势吗?

    真要到了那个时候,他赵佶便要遭到所有人的唾弃,甚至连皇位都不安稳,指不定哪天便会“因病而崩”。

    赵佶明白这个道理,但让他失望的是他给了赵楷这么多的机会,赵楷每次都与士大夫阶层对着干,而更是在此时还坚定不移地反对北伐。

    他难道就不知道,之所以宋江和方腊等人失败,并不是败在兵甲不利,士卒不精,而是败在了立场之上。

    凡是立场站在士大夫对立面的,下场都不会好,不管你是皇帝还是反贼。

    所以哪怕此时再来一场农民起义,他的大宋依然不会崩塌,他完全用不着为了考虑底层百姓的意图而得罪整个士大夫阶级。

    赵佶提起笔,在赵楷的奏章上写上批语

    “逆子,伐辽为大势所趋,尔可知何为冒天下之大不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