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明末:复国从始皇帝嬴政开始 » 番外--关于皮岛水师诸人真实历史中的结局简述

番外--关于皮岛水师诸人真实历史中的结局简述

    征北诸文武,皆是意难平。

    为方便了解,故有此番外。

    1.曹学佺

    曹学佺(1574-1646),字能始,一字尊生,号雁泽,又号石仓居士、西峰居士,福建福州府侯官县洪塘乡人,明代官员、学者、诗人、藏书家,万历二十三年进士。

    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起义军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曹学佺闻讯,投池自杀,为家人所救。次年,唐王朱聿键在福州即帝位,改元隆武。曹学佺进见,被授为太常寺卿,不久迁礼部侍郎兼侍讲学士。以纂修《崇祯实录》,进礼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当时诸事草创,朝中大事由曹学佺和大学士黄道周参决。

    隆武二年(1646),力赞隆武帝亲征收复失地,因年迈不能从行,便捐银万两助饷。同年八月,隆武帝亲征失败。清军于当年进入福建,郑芝龙降清,隆武帝在逃亡汀州被俘杀。九月十七日,清军攻陷福州,次日,曹学佺香汤沐浴,整顿衣冠,在西峰里家中自缢殉国,死前留下绝命联:“生前单管笔,死后一条绳。”另有说法称他是在鼓山涌泉寺自缢的。曹学佺死后,其家被清兵所抄,家人也遭逮捕,藏书被清军抢光。鲁王监国追谥他为“文忠”。

    清乾隆十一年(1746),即曹学佺逝世一百年之后,清政府追谥他为“忠节”。

    2.余煌

    余煌(1588年-1646年),字武贞,浙江会稽(今绍兴)人。

    余煌自幼有大志,好学,博览群书。明熹宗天启五年(1625年),进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预修《三朝要典》。崇祯时,因母丧归家,服丧完毕后,起任左中允,历谕德、右庶子,充经筵讲官,经筵讲毕,附奏“预征必至于加派,加派必至于敲扑,惟圣主裁察”。

    帝怒切责,言官劾其预修《要典》,当罢官为民,乃上疏争辩,崇祯帝有旨慰谕。反对户部尚书程国祥请借京城房租,帝不予理会,遂乞假归。遇父丧,服除,久未起用。鲁王监国绍兴,起用为礼部右侍郎,再起户部尚书,皆不赴任。次年,又拜兵部尚书,始受命。

    鲁监国元年(顺治三年,1646年),清兵过江,鲁王逃亡海上。同年六月二日,余煌投水后获救,二日后,复投水而死。

    3.王忠孝

    王忠孝(1593—1666年),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生,字长儒,号愧两,南埔乡沙格村人。

    崇祯元年(1628年),举进士,授户部主事,在中央财政部门管籍帐和田赋之事。南明弘光帝时授绍兴知府,辞不受。隆武帝时擢光禄寺少卿。郑成功起兵后,即投奔郑氏,对军政大事多所赞划,备受推重,在抗清复台中,出力甚多。

    康熙五年(1666年),复国无望,王忠孝病殁于台湾,享年74岁。

    (王忠孝算是几人中善终者。)

    4.辜朝荐

    辜朝荐历任安徽桐城县令,山东道御史,户科给事中,礼科给事中。明设六科给事中,专司规谏、拾遗、稽察以及弹劾官员等职。辜朝荐任给事中达十年之久,曾奉命册封靖藩,督催各省粮饷,因所事称旨,先后被“赐宴七次”。存“疏草四卷”。

    其中,以上疏弹劾权奸首辅温体敬结党营私,荐用魏忠贤余党吕纯如等一事,最受朝野推崇。文徵明之曾孙,位居次辅的文震孟就曾“为诗壮之”。清兵人关后,辜朝荐辗转避难,赋诗言志,集为《桑浦行吟》,惜已佚。

    永历即位于肇庆,授为太常寺少卿,但未履任。及郑成功在金门、厦门抗清,即前往襄助。郑成功“军国大事,悉以咨之”,是郑十分礼遇的明朝旧吏“七公”之一。辜朝荐积极支持郑成功出师台湾。当郑成功在台湾赶走荷兰人时,永历帝派人抵台封郑为延平郡王,辜朝荐也被封为兵科给事中。

    郑成功逝世,辜朝荐随郑经渡台,在台湾居住了六年,至康熙七年(1668年)去世。其女辜藻凤,能诗善文,于1653年清兵陷潮州时,自缢亡。

    5.卢观象

    卢观象(?—1646年),字子占。江西赣州人,明末抗清官员。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卢观象选贡入南雍,授河间府通判。此后历任天津卫判官、河间府屯田同知、左军都督府经历等职。后因阉党当道而引退。隆武二年(1646年),于赣州之战中阖门殉国。

    隆武二年(1646年),清兵围赣州,他积极联合乡绅,组织城内壮丁,支持杨廷麟抗清。十月城破,与老友月世光率全家四十余人面北而泣,从容投城西铁盔塘殉国。

    6.李向中

    李向中(1611年—1651年),字豹韦,号立斋,湖广布政使司承天府钟祥县人。崇祯十三年(1640年)进士,授长兴知县,后调任秀水知县。弘光(1645年)中,历车驾郎中,苏松兵备副使等职。先后参加唐王、鲁王的反清活动,官至兵部尚书。清兵攻陷舟山后,骂贼不屈而死。

    唐王以为尚宝卿。闽事败,避海滨。鲁王监国,召为右佥都御史,从航海,进兵部尚书,从至舟山。及是破,北帅召向中,不赴。发兵捕之,以缞绖见。北帅呵之曰:“聘汝不至,捕即至,何也?”向中从容曰:“前则辞官,今就戮耳。”

    因大骂虏寇而死。其绝命词有“血化苌宏碧,相向燃死灰“之句。行刑者乃其旧部,遂投其尸于海,年四十一(国朝赐谥忠节),长子善毓从死。

    7.朱永佑

    朱永佑,抗清名臣。字爰启,号文远,松江府上海县闵行镇(今上海市闵行区江川路街道)人。明崇祯七年(1634)中进士,授刑部主事,改吏部文选司主事。

    崇祯十七年(1644)闯王李自成攻破北京,朱永佑时任吏部侍郎,无奈南归上海故里。清兵南下时,他准备参加松江抗清斗争。不料斗争失败,只得航海避到福建,后又到舟山。

    鲁王行朝在舟山重建,朱永佑任工部尚书,兼署吏部事。清军倾兵袭舟山,经过十天十夜战斗,守军弹尽粮绝,朱永佑殉难,妻女皆死。

    张煌言曾写过一首诗《挽朱闻玄少宰》纪念他,诗如下:

    风流名节总相兼,冰鉴高从北斗瞻。

    老去汉臣犹避莽,归来陶令本名潜。

    一官直与夔龙并,七尺甘随豺虎歼。

    试向星辰还听履,炎轮应为返西崦。

    极目烽烟点鬓毛,间关已识两难逃。

    黍离社稷无薪胆,草昧朝廷有节旄。

    自许孤忠遗海岸,人悲启事失山涛。

    临风不尽招魂赋,那忍重看旧佩刀!

    8.陆鲲庭

    夏完淳的“平生风谊兼师友”,清兵入浙江后,这个崇祯时的进士惟恐被拉出来做官受辱,决心一死。无奈家人对他看管很严。

    一天,他趁妻子偶然离开时插上房门上吊自杀。家人发觉后破墙而入救活了他。他却痛苦万分,质问家人:“奈何苦我!”最终还是自杀身死。

    (资料甚少,在夏完淳的记载中出现,坚决赴死殉国,尽显大明养士三百年之风骨。)

    9.罗子木、杨冠玉

    康熙三年(1664年)六月,张煌言见复明无望,在南田的悬嶴岛解散义军,隐居海岛不出。七月十七日,清军通过叛徒找到张煌言隐居地,夜半渡岛,张煌言同部属罗子木、侍僮杨冠玉等人被执,九月七日,张煌言被清军杀害于杭州弼教坊。当他赴刑场时,大义凛然,面无惧色,抬头举目望见吴山,叹息说:“大好江山,可惜沦于腥膻!”就义前,赋《绝命诗》一首。临刑时,他拒绝跪而受戮,“坐而受刃”,时年仅四十五岁。监斩官见杨冠玉年幼,有心为他开脱。杨冠玉却断然拒绝道:“张公为国,死于忠;我愿为张公,死于义。要杀便杀,不必多言。”言罢跪在张煌言面前引颈受刑。

    黄宗羲的《张公墓志铭》节选:九月七日,幕府请公诣市。公赋绝命诗:『我年适五九,复逢九月七;大厦已不支,成仁万事毕』。遂遇害。子木、冠玉、舟子三人,皆从死。子木名纶,溧阳人;冠玉,鄞人。公生於万历庚申六月初九日,年四十五。娶董氏,子万祺,先公三日戮於镇江;今以再从子鸿福为后。

    10.孙兆奎

    孙兆奎(?—1647年),字君昌,江苏省吴江县人。1644年,孙兆奎到扬州投奔史可法。扬州失守,史可法被俘,不屈殉国,满清多铎屠城,史称“扬州十日“。孙兆奎赴吴江。1647年,与同县吴易率领数千人起义抗清,屯兵长白荡,号称孙吴兵。终因寡不敌众,战败而被清兵捉住,押往南京白下城。

    全祖望《梅花岭记》记孙兆奎:“吴中孙公兆奎以兵不克,执至白下。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问曰:‘先生在兵间,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邪,抑未死邪?’

    孙公答曰:‘经略从北来,审知故松山殉难督师洪公果死邪,抑未死邪?’承畴大恚,急呼麾下驱出斩之。”包捷闻之,哭于内桥。

    (《梅花岭记》记载:孙兆奎和洪承畴是老相识,洪承畴见了面问了一句:“先生在军中,可知道镇守扬州城的史公史可法,是活着还是死了?”。孙兆奎面对洪承畴的挑衅,毫不示弱地怒怼道:经略大人从北方而来,可否知道,传说在松山殉国的蓟辽总督洪承畴洪大人是真死了,还是活着呢?听了孙兆奎极为刺耳的讽刺,洪承畴大怒,令部下将孙兆奎推出帐外,斩首示众)

    以上大略为真实历史中的结局,善终者无几,皆忠臣良将也。

    至于张煌言,自不必多说,与岳飞、于谦并称为“西湖三杰”,可见其忠义千秋。

    顾城曾言:在南明历史上,最杰出的政治家有两位,一位是堵胤锡,另一位是张煌言。堵胤锡在永历朝廷中一直遭到何腾蛟、瞿式耜等人的排挤,无法展布他的雄才大略,终于赍志以殁;张煌言偏处浙江、福建海隅,得不到实力派郑成功的支持,空怀报国之志。历史上常说“何代无才”,治世不能“借才于异代”,就南明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在史书上,人们习惯于把史可法、何腾蛟、瞿式耜列为南明最堪称赞的政治家,其实,他们不过是二、三流的人物,就政治眼光和魄力而言根本不能同堵胤锡、张煌言相提并论。

    柳亚子《题张苍水集三首》:其一:廿年横海汉将军,大业蹉跎怨北征。一笑素车东浙路,英雄岂独郑延平!

    其二:起兵慷慨扶宗国,岂独捐躯为故王?二百年来遗恨在,珠申余孽尚披猖。其三:北望中原涕泪多,胡尘惨淡汉山河。盲风晦雨凄其夜,起读先生正气歌。

    更有夏完淳,一篇《大哀赋》,文采宏逸,情词哀惋,见者无不感叹惊佩。

    嘉庆(清仁宗年号,1896—1920年)原刊《夏节愍全集》引李雯云:“古之善言怨者,三百篇而后,仅见《离骚》。甚矣,怨之难言也。存谷忠孝性成,缠绵恳挚,遭时丧乱,未及终、贾之年,殉身家国。若此者,可以怨矣。吾读其赋而悲其遇,重其人并以爱其文焉。”夏完淳十七岁以身殉国,临刑义不受辱、立而不跪、神色不变,其人格精神在辞赋中得到完满体现,使明赋以撕裂哀鸣收尾,夏氏亦成为明赋之殿军。

    柳亚子《题》第5首:“悲歌慷慨千秋血,文采风流一世宗。我亦年华垂二九,头颅如许负英雄。”

    郭沫若惊叹:“完淳不仅为一诗人,而实为备良史之才者也。”

    一首《别云间》,读之令人动容。

    别云间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更有《狱中上母书》,读之令人潸然泪下。

    “致慈君托迹于空门,生母寄生于别姓,一门漂泊,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问;淳今日又溘然先从九京:不孝之罪,上通于天!”

    夏完淳十四岁即随父亲夏允彝、老师陈子龙参加抗清活动,父亲殉国后,又佐吴易在太湖起义。永历元年(清顺治四年,1647年)七月,他被捕,械送南京;九月就义,年仅十七岁。夏完淳在南京狱中时,他自知必死,也怀着视死如归的精神,但“以身殉父”,却不能“以身报母”,留下许多遗憾,于是写下了《狱中上母书》——这一封写给嫡母盛氏的诀别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