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伐清与殖民 » 348章 走向世界

348章 走向世界

    “命令各舰队再拆卸红夷大炮一百零八门,北海舰队不够,就从刚赶到的北上临时舰队拆,实在不行就拆盖伦船的,单单五艘盖伦船也够了。”

    “命令,同时准备装载一百零八门红夷大炮的平底桨帆船,及尽可能多的小型内河平底船运送士兵。”

    一道道命令从郑恩口中下达,整个郑家军作战机器都开始全速运转。

    这边大炮还在赶往复州的路上,那一路上是,因为炮车为木质,特别是木质的轴承,使得在路上就瘫痪的红夷大炮运送炮车不断,但前往复州的步伐却一直没有停,瘫痪的就地“抢救”,没瘫瘫痪的继续前进,一副誓要早日赶到复州,将复州也如金州一样如法炮制。

    任谁也想不到,红夷大炮还在前进,但炮手们,除了极个别熟练炮手,剩下的只有见习炮手,而原本轰塌金州城墙的熟练炮手们,都悄悄潜行到了辽东半岛西海岸,登上了舰队的船。

    包括炮兵最高官职吴鹏都是如此。

    登上盖伦船的吴鹏,看着这已经完全改装成了盖伦军舰那一排排的炮孔,还有那每一个炮孔对应的红夷大炮,口中感叹:

    “任谁又能知道,在华夏往往十门红夷大炮就能决定一场战役胜负的局面,在西洋人那里,一艘军舰就有四五十门红夷大炮呢?

    而这种四五十门红夷大炮的军舰,郑家军如今竟然有了五艘,都是买的西洋人现成的,并且红夷大炮齐全。

    而郑家军一批批关于军械、军舰、军需的订单,就没断过,就算是郑家军获得了全北京城两三百年的积累财富,如今也被挥霍的差不多了。

    且西洋四国需要仰仗郑家,给出的价格也算公道。

    可以想象这么多钱花了出去,这订单全部兑现之后,会是多么庞大的军械、军舰、军需的数量。

    且,郑家军买的都是现货,哪怕是用过的,只要还算新就要,而不是新造。

    新造虽好,铸造作坊的出成品速度却是太慢了,根本跟不上郑家军的飞速扩张。”

    吴鹏说到这里,回首看向船上另外一个以升迁速度齐名的好友:

    “王晓,你说华夏这片土地,又有谁能想到,这个世界上竟然有能吞下一年内武装二三十万大军军械、数百门红夷大炮、数百万人吃穿用度的订单的国家,哪怕这是几个国家的联合。”

    王晓没有这位好友这么多愁善感,因为他身为高层,在这要付出实际行动的时候,现在已经知道了整个计划,所以,满脑子都是一举灭亡清虏,为广大华夏民族报仇雪恨的憧憬。

    对于吴鹏的提问,王晓张口即来:

    “世界地图我看多了,这世界大了去了,华夏也只是其中一瓯,说是武装二三十万大军,也不过是几万火铳、几百门红夷大炮,还是给他们几个国家一年的时间从世界各地调集。

    又有何奇怪的。

    倒是我最近一直跟着洋人在了解世界历史地理,西洋语言本想学一门英语,因为侯爷就会一口流利的英语。

    但在侯爷的提醒下,知道如今欧洲最通用的还是法语,而世界上语言通用地盘最大的还是西班牙语,因此我选择三门一起学。

    练武因为小时候没有功底,偏偏想成为武功高手又非童子功不可。

    但语言方面的天赋,你是懂我的。”

    说着,早已经掌握了蒙古语、满洲语、朝鲜语,加上汉语就是四门语言的王晓,露出了一脸的自豪,在语言方面,王晓确实有着常人所没有的过人天赋。

    而吴鹏却暗暗自惭形秽,因为他感觉自己有些落伍了,有些跟不上郑家军步入世界的步伐了。

    或许是发现了吴鹏的情绪变化,王晓拍了拍吴鹏的肩膀:

    “别忘了你也有过人的天赋,只要发挥好自己过人的天赋,哪怕是打到欧洲去。

    不,如今已经打到了欧洲。

    哪怕是将我俩一起调到欧洲战场,那么我们也能发挥好自己的作,绝不会拖后腿的事。”

    或许是真的被鼓舞了,也或许是装的,总之,吴鹏都露出了一脸的认可,和郑家军走向世界后的向往。

    ————

    敢死营在德牧的带领下,还有一万精挑细选的最精锐,悄悄从包围复州的十数万大军中撤出,慢慢的向最近的码头而去。

    郑德牧官职再高,也不会有机会知道郑家军最高机密级别的此次作战计划,但对于在不知道计划的情况下,对命令的执行力度与觉悟,却算是郑家军上下最高的一批人之一。

    ————

    觉华岛,自从一批批军官军官完成满三月一次考核毕业之后,军官营实战最英雄、精锐的一批人已经差不多都毕业了。

    军官营学习满三月有一次统兵实习,实习通过率为一成,通过即毕业。

    满一年一次毕业率三成的统兵实习、满两年一次毕业率五成的统兵实习,两年内除了初次满三月可以参加统兵实习,也就是实际统兵毕业考试,期间都只能参加满一年的一次统兵实习考核。

    满三年每年的满三月一次的统兵实习考核皆可参加。

    而军官营自当初从北京迁途天津途中,为了集中觉悟更高更精锐的部队,留下来阻挡李过的老营兵,组建的,也有平衡补偿这些付出者、冒险者的意思。

    那一批可以说是十万大军中筛选的最善战之士,还以俘虏李侔、刘亮麾下的原老营兵居多,而老营兵本就是尸山尸海筛选出来的。

    所以这第一批的军官营军官最是善战。

    而如今快一年过去了,从军官营毕业出去的军官都有了三批,一批一成都有三成,按照军官营常编一万军官的编制,已经有三千军官从军官营毕业。

    这三千又以更善战、战场经验更丰富、更容易毕业的原老营兵为主。

    之后军官营新生多以文化程度高的勋贵为主,而又因为毕业的考核是实战中统兵,因此这些勋贵子弟多不能通过三月一次的残酷筛选。

    如此以来的军官营,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个几乎逢硬战必上、如同后世二战王牌师、现代特种兵的部队了。

    而更像是如今欧洲,乃至后世某些封建国家的军官学校,存在的意义就是为权贵、军官世家培养下一代。

    当然,只是更像,而不等于是,因为军官营永远都是一支军队,而不是一个贵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