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伐清与殖民 » 384章 不同的李岩张家玉

384章 不同的李岩张家玉

    洪承畴是七月底才领着二十万绿营兵走的,这二十万绿营兵虽然还是没有统一的军服,连绿头巾都满是黑褐色,但精气神不再是之前那么麻木,行军途中还常常出现口角、斗殴的。

    整支队伍都带着无法掩盖的暴虐。

    “只用十天时间,就将一支猪一般的乌合之众,练出了一丝血气,豫亲王不愧是豫亲王,本督不如啊!”

    发出感叹的就是这二十万绿营兵的新主帅洪承畴,而洪承畴他本人又当上总督了,不过这次是平东总督。

    还好不是蓟辽总督,不然就搞笑了。

    洪承畴领着这二十万绿营兵,通过太行八陉的井陉,步入北直隶,要过真定府保定府才能入顺天府,时下的真定保定,都在顺军手里,是为李岩和张家玉的联军把守。

    李岩、张家玉,书读得多,人也是有才,远不同于有着根深蒂固流寇习性的普通顺军将领,还有着极强的、顺军没有的经营之才。

    河南、太行山东麓在两人联手经营下,对地盘的控制力度要远远超过其他顺军地盘。

    所用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分田,准确的说是军功田。

    在李岩或者是张家玉掌控的地盘,所有被抛荒的土地,都被俩人的势力给收并,如果半月内无人拿着地契来认领,那么这些田斗将充公,再分给各自麾下的将士们。

    如今俩人麾下的将士,都是有田的,且是有交赋税的,不过赋税很低,不过十税一,且无任何另外的税收。

    比明时崇祯年间算上各种摊派、杂税、淋尖踢斛之后,最终实际到手的只有不到三四成,要好了不知道多少倍。

    李岩、张家玉两支顺军又军纪严明,想像明卫所军一样,上级吞下级的军田,也是不可能的,一经查出,少不得一个九族流放,至于流放到哪,就是郑家军说了算了。

    李岩、张家玉麾下势力迅速膨胀,对应的是沉重的后勤补给,是无数的钱粮供养。

    将犯法之人,免去斩首,再加倍流放族数,如本是斩首并不祸及家人,改成流放三族,算是保住了一条命,而原本株连三族的罪名,改成流放九族,也保住了三族的性命。

    这流放就是交给郑家军,再由郑家军决定将他们流放到哪里,是大员岛还是苦兀岛,乃至南洋诸岛庄园,都是郑家军说了算。

    李岩、张家玉这么做也不是没有好处,首先减少了杀戮就是最大的好处,至于从郑家军那换来丰厚的钱粮乃至军械的报酬,那只是顺便,是可有可无的。

    恩,对,就是可有可无,也许吧。

    也就是说,李岩与张家玉两支势力的将士,也是有分田的将士了,跟郑家军、清虏八旗如出一辙,只是分田的方式与数量不同。

    单李岩与张家玉,因为辖区内常年战乱,被战火荼毒最重,地主不是死了就是跑了,而跑了的,也不可能半个月拿着地契回来认领,更何况本身这些地主就少有地契的。

    再再说,你一个明朝的地主,或者清朝汉奸,敢回到家乡找明清的对头——顺,要回土地?

    如此俩家势力充公了辖区内九成以上的田地,又分发了下去。

    因李岩发展早,有足够的精锐做骨干,麾下有条件走精兵路线,也是走的精兵质变路线,因此麾下最底层的将士,最低也分了五十亩的田地,级别越高分的更多。

    或者就是没有满足分田条件,而没分,不过军官都是满足分田条件的。

    张家玉发展晚,还是借顺军的鸡下蛋,因此走精兵路线无法迅速形成战力,所以走的是量变路线,麾下将士极多,虽不精锐,但每一位合格的将士,都获得了分田。

    分的人多了,人均到手的就少了,但也保持所有有资格获得分田的,都有二十亩以上,级别越高分田越多。

    二十亩,哪怕是二十亩旱地,又因为在北方,无法像南方一样多种一季,但也因为郑家军支持的番薯、洋芋、番麦种子,加上内部大量推广这种高产作物。

    以及洋芋即土豆,因为成熟周期短,在河南、河北都可以做到耕种两季。

    虽时下的洋芋真跟大点的豆子似的,没有后世那一次次更新的良种收成那么变态,但两季种植,也能造成了远超往年只能种一季的五谷杂粮的收成。

    有了田,再打仗就是为了保大家又保小家了,而这个小家还很富裕,如此再打仗,就不止是为了给掌权者打仗,也是为了自己打仗了,战斗意识、战斗觉悟、积极程度、凝聚力、向心力、意志、毅力都不再是以前那混饭吃时能比的了。

    洪承畴本以为麾下将士二十万,又从多铎那里学到了速度提升军队战斗力的招数,想在途径真定保定的时候,再给麾下绿营兵提提战力,顺带还可以补充补给以及拉壮丁扩充军队。

    没想到到了保定真定才发现,这张家玉、李岩控制下的地盘,防御警戒都做的极好。

    二十万大军还没有穿过井陉,在井陉山口就能看到真定方向的狼烟了,并狼烟四起。

    这个时候洪承畴就产生了不好的预感,要不是井陉在自己的控制之下,让真定的顺军无法借地势偷袭,洪承畴真就有改道的冲动了。

    等到总算穿过井陉,步入真定境内的时候,洪承畴放出大军劫掠四野来练兵、补给、扩军,却发现四野已经没了人烟。

    想劫掠?可以?

    地主遗留下来、又经过李岩麾下顺军加固的坞堡,加固过的县城、州城、府城,没有城堡却胜过城堡的大山、湖泊芦苇荡,都是有人烟的,且是人烟密集处。

    就看你这些被多铎剔除出来的绿营兵,能不能打下这些地方了。

    二十大军,再是乌合,拿下一座守军不多的县城、坞堡、山林,还是可以的。

    不过洪承畴不会这样去做啊,二十万听起来很多,但要应对精锐程度极高的、占据满洲的五十万郑家军,就已经捉襟见肘了,再不能在这不重要的小县城、小坞堡、小山林,入不敷出的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