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伐清与殖民 » 406章 吴三桂又双叒叕(二)

406章 吴三桂又双叒叕(二)

    线膛枪早15世纪初,就诞生于德国,“膛线”英文为rife,音译为“来复”,线膛枪也因此称为“来复枪”。

    17世纪初,丹麦军队最先装备使用了来复枪,并运用到了席卷欧洲的“三十年战争”。

    时下是17世纪中,也是来复枪刚刚列装却没有相应的战术,但郑恩有,并全部传授给了郑家军,这列装来复枪,即线膛枪的郑家军将士,郑恩还给了他们一个统一的兵种名称——散兵。

    散兵手中虽轻型,但精准且超远的射程,让包衣军慌了,连忙不等郑家军散兵们开第二枪,就发起了冲锋。

    根据一贯经验,只要拉近距离,火铳兵就废了,还不说一根烧火棍好使。

    郑家军散兵惊慌失措的“溃逃”,其实是以最快的速度跑到三排燧发滑膛枪手身后,与三眼铳兵肩并肩一个隔一个,再次列队装填。

    面对按照传统对付火铳兵的方法,包衣军发起了冲锋,自认为一旦近战,这郑家军的火器营也会变得跟普通的火器营没什么两样,而郑家军火铳上的三菱铳刺,被他们选择性的遗忘了。

    包衣军的冲锋并不算快,城墙上狭窄的空间,让最前排的包衣军,都是直面排列的密密麻麻的郑家军火器营。

    这是一场超乎寻常的紧密型火铳阵,肩并肩,横竖成行,排成了五排,最后一排还都是重型火铳,而在这五排火铳兵之后,是散兵与三眼铳一个隔一个的队列。

    散兵与三眼铳兵的一排队列之后,又是四排轻型火铳一排重型火铳的队列,再之后又是一排……再又五排……

    这长长的,大径相庭的队列,发起“冲锋”的包衣军虽然看不到,但却知道眼前排列紧密到肩并肩的火铳兵却不好惹。

    因为他们不管经验如何,就没见过也没听说过,火铳兵还可以排列紧密阵形。

    时下在远东,火铳多为技术成熟的火绳枪,燧发枪虽有,但因为远东铁矿多含硫的原因,如今的工艺又很难给硫化铁矿脱硫,使得从铁到钢的加工,远比西方无硫铁矿来的困难。

    物以稀为贵,钢在远东的市面上远比西方,越好的钢越贵。

    因此,这对如扳机等很多零件都需要上好弹力钢的燧发枪,在远东的大规模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而郑家军的这批燧发枪,也是九成来自于西方,都是买的现成的,只有一成是一年来广东佛山、福建南安等等民间作坊定做的,且很多还是要自己好的弹力钢。

    火绳枪跟燧发枪的最大区别,也是影响到整个世界作战形式的变革,将闻名时下的“西班牙方阵”、“莫里斯方阵”、“古斯塔夫方阵”,都彻底淘汰的一点就在于——紧密阵形。

    关键点就在于火绳。

    闻名欧洲战场的“西班牙方阵”、“莫里斯方阵”、“古斯塔夫方阵”装备的都是火绳枪,火绳枪的点火方式就依靠火绳。

    长长的火绳缠绕火铳兵身躯一大圈,为了火绳熄灭,往往都是战前将火绳两头都点燃,火绳捆在身上燃,好不好受先是一说,问题是如果两个火绳枪兵隔得太近,你的火绳很容易点燃对方的火绳,还是从中间点燃的那种。

    如此被点燃火绳中间者,势必会手忙脚乱去处理,不然这火绳立马就会燃没了,而且离开了手束缚的那一节,也是直接就掉在了地上。

    因此单纯的火绳枪兵,根本无法排列紧密阵形,像西班牙方阵一般,与长矛、长戟,将火绳枪兵相互间错开的阵形就此衍生。

    这类火绳枪手、长矛兵、戟兵和剑盾兵混编方阵,辉煌了两百年,直到燧发枪的制作工艺进化纯熟,以及刺刀的发明,而被紧密的,清一色的燧发枪手组成的线列步兵所取代。

    混编方阵的终结,换来的是线列步兵的近三百年主导地位的辉煌。

    从17世纪初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在古斯塔夫方阵的基础上,簧轮式火器即燧发枪列装军队,发明线列步兵战术。

    到了17世纪中叶,在大多数欧洲国家的陆军中,已经有一半是线列步兵。

    随后发明了刺刀,虽然只是将小刀或者矛头插入枪管,且很难拔出,但也让线列步兵能保护自己,不至于在近战时特别是对抗骑兵时毫无还手之力。

    这个时候长矛兵在陆军中所占的比例大幅下降。

    在历史上西历1689年,奥地利陆军废除了长矛兵。

    在西历1703年,法国陆军废除长矛兵。

    在1721至1769年间,彼得大帝几乎将所有俄国步兵转为线列步兵。

    线列步兵成为了欧洲陆军的主力步兵。

    直到鸦片战争,轰开国门的就是就是这类线列步兵。

    在19世纪晚期,俄国、英国、法国等国家仍使用线式战术,例如西历1853年7月—1855年12月的克里米亚战争、1870—1871年的普法战。

    直到射得更准、更远、至少有500码有效射程的米尼弹ieba)的发明,以及大量普及,才让线列步兵战术慢慢淘汰,毕竟线列步兵战术对应的外号“排队枪毙”,可不是浪得虚名的。

    直到以西历18年发明的马克沁机枪,才让线列步兵战术,步入终结,直到20世纪初彻底退出战场。

    17世纪初到20世纪初,可不就是近三百年的辉煌。

    而对应时间表,第一次鸦片战争是1840年,这个时候英国在欧洲的步兵主力,都是装备前装滑膛枪,即跟如今郑家军火器营没有多大区别的燧发枪、有限射程最远100码约75米、开一枪装填半天的线列步兵。

    就更别说在远东打开清朝国门的,英国远东商队联合的商队护卫及雇佣兵了。

    第二次鸦片战争也不过是1856年,英法远东商队联合商队护卫及雇佣兵,依旧装着着跟这两百多年前,跟时下郑家军火器营差不多的燧发枪,即前装滑膛枪,打的清朝割地赔偿,签署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等。

    第一次鸦片战争签订的是《南京条约》也是标志着在汉人亡国之后,华夏大地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