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异时空纵横三国梦 » 第九节 聚雄兵欲取江东二

第九节 聚雄兵欲取江东二

    第九节

    聚雄兵欲取江东

    得周瑜又聚贤才

    周瑜对我说道:“贤弟欲取江东当知道江东有二张可为大助?”我笑道:“可为彭城张昭张子布,广陵张绂张子纲?”周瑜一惊道:“贤弟果然见识广薄,便是此二人。贤弟应该即日便派人去请。”我笑道:“不可。此二人都是才高之士,必有傲骨,怎么会一书相招便到,逊当亲往拜访。就凡请公瑾代我镇守大军,我与伯符兄前往便可。”周瑜称是,我于是和孙策并五子领八百虎贲军骑兵亲自去请二张。张昭、张绂见我诚意甚足,而且亲自登门相请,非常高兴,数人相谈,各自佩服,都同意出山相助。我大喜过望,便拜张昭为长史兼抚军中郎将,张绂为参谋,正议校尉。回到历阳大营,商议共击刘繇。

    经过商议,我发现众人的意见都是一致的,都是要先攻牛渚,再取曲阿。为什么选择从牛渚进兵呢?因为牛渚是长江下游一个非常重要的渡口,是江东六郡的北方门户,且地势平缓,极利于大军强渡。可能现代的人对牛渚这个名字是比较莫生的,那么采石(矶)这个名字后人就比较熟悉了。历史上北方攻击南方割据政权,大都是选择以此为突破口的。譬如:原三国时曹操便多次率兵从合肥等出杀奔濡须口,而濡须口正是牛渚(采石)的屏障,也是想从牛渚发兵攻取江东;公元1168年金国完颜亮率倾国之兵南下攻宋,便是被南宋著名儒将虞允文大破于采石。相似的战例还有很多,可见牛渚的重要战略地位。在现在还没有在濡须口修筑濡须坞的情况下(濡须坞是三国时由吕蒙修建的,现在并没有),直取牛渚是最佳的进军路线。看众人对作战路线并无疑问,我便令诸人各自回帐准备即日开拔牛渚。

    夜里,我回到帅帐,不禁心潮澎湃。得江东二张并不是令人特别惊喜的大事,我最高兴的还是收了周瑜这位三国中大大的名将。历史上有很多人对周瑜有所误解,老是拿周瑜和诸葛亮比较。认为周瑜才学不如诸葛亮,心胸不如诸葛亮,结果被诸葛亮三气,活活气闷而死。想到此,我不禁摇摇头,想起了自己大学时曾经对周瑜所做的一番研究。当时我翻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方才找到了周瑜与诸葛亮二人的本来面目,我甚至还依稀记得当时的论文的一些内容:

    《三国演义》里罗贯中老先生把周瑜描绘成心胸狭窄、妒贤忌能的典型,当他一发现诸葛亮的才智超过自己,便想方设法谋害,必欲除掉孔明而后快,结果他的计谋被诸葛亮一一识破,自己反中了诸葛亮的谋算,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气得吐血身亡,临到绝命之时仍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仰天长叹。小说对瑜、亮二人在赤壁之战前后一连串的斗智、斗法写得丝丝入扣,极为生动,从人物塑造的角度讲是相当成功的,但从历史的真实性讲,则全属子虚乌有,胡说八道,纯粹是小说家的文艺创造。

    历史上的周瑜,当然不是被诸葛亮气死的,也根本不存在“三气周瑜”的任何蛛丝马迹。若从周瑜与孔明在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以及他们俩在赤壁之战前后的政治地位、历史作用看,真正的赢家倒是周瑜而不是孔明。才华横溢、精明老到的周瑜,实际上远远盖过了初出茅庐的孔明。

    周瑜助孙吴创业江东之时,孔明却尚在流窜、隐居之中。

    从汉献帝兴平二年(195年)到建安五年(200年)孙策被刺身亡之前,周瑜在汉末军阀割据混战之初即崭露头角,成为帮助孙策奠定江东基业的第一功臣。孙策其时已据有丹阳、吴、会稽、庐江、豫章、庐陵六郡,其中只有征取吴郡、会稽郡时周瑜未参与,但也有他的功劳,因为若不是他协助孙策渡江,打败扬州刺史刘繇,吴郡、会稽就不可能为孙策所得。

    当周瑜名震江东成为孙氏政权开国元勋之时,诸葛亮还远远没有出道。孔明14岁那年(公元194年),离家随其叔父去豫章任太守,逢变故又随叔父到荆州投靠刘表。17岁时(公元197年)叔父病故,孔明转到襄阳以西20里的隆中(当时隆中属荆州南阳郡)定居,开始过起长达十年的隐居生涯。所以当周瑜协助孙策开创江东(长江以南苏、浙、皖一带)基业之时,诸葛亮正在流寓和躬耕吟读之中。此时的瑜、亮自然无法相比,也不好去比。瑜、亮的真正相比要从公元207年冬诸葛亮出山之后才能谈起。

    赤壁之战唱主角的是周瑜,而孔明只是参与战事的配角

    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孙策遇刺后不治身亡,孙权承父兄之业继为江东之主。周瑜由巴丘率兵赴吴奔丧,后留在吴会,以中护军的身份与长史张昭一同执掌军政大事。其时,孙权才19岁,周瑜尽心辅佐,为树立孙权威望和巩固六郡作出了很大贡献,并击败了刘表江夏太守黄祖对柴桑的进攻。建安十三年(208年)春,孙权再次讨伐黄祖,周瑜为前部大督(先队部队的统帅),率诸将取得了击败黄祖的重大胜利。征讨黄祖后,周瑜受命镇守鄱阳。

    其年农历七月,曹操南取荆州,曹、刘、孙三方围绕荆州归属展开全面争夺,随后进行了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在赤壁之战过程中,诸葛亮方与周瑜各展才能,但唱主角的是周瑜,孔明只是个配角,所起作用无法跟周瑜相比。

    在促成孙、刘结成联盟共同抵抗曹操方面,诸葛亮无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这只是属于赤壁之战前的外交斡旋,而且就是在外交斡旋上,东吴鲁肃所起的作用比孔明要更大一些。是鲁肃促成了刘备东下联吴抗曹之后,才有孔明智激孙权联刘抗曹之事。诸葛亮在曹操大军东下的紧要关头,赴吴劝说尚在犹豫之中的孙权联刘抗曹,首次实地展示了他的智慧才能,这是历史所充分肯定的。但此时的诸葛亮毕竟刚出山,年纪又轻,名声不大,加之当时刘备方面力量薄弱,需要依靠东吴的帮助,孙、刘联合抗曹的主导方面是东吴,刘备集团处于从属地位,孔明所能起的作用是有限的。而周瑜则不然,从决策到军事行动都是举足轻重的关键人物。

    当时,曹操取得荆州后由江陵沿江东下,水陆并进,声势浩大。曹操致信孙权,扬言“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这是玩的外交辞令,意思是劝孙权早早归顺。孙权得书让郡臣传阅,东吴群臣莫不震惊失色,张昭等都主张迎降,独鲁肃悄悄跟孙权说,主张迎降的都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该听从,建议孙权迅即召回周瑜。周瑜从鄱阳归还后,严辞驳斥投降派,力主抗曹,并向孙权分析曹军实际兵力和弊端,促使孙权最后作出了联刘抗曹的决定。这就是说,在促成孙、刘联合抗曹方面,鲁肃、诸葛亮、周瑜都发挥了各自的作用,而促使孙权下决心抗曹起关键作用的是周瑜。也只有周瑜出来鲜明表态,才压得住以张昭为首的投降派。周瑜在关键时刻表现出他的政治头脑非一般人所比。

    在军事行动方面,周瑜既是吴军都督,又是联军统帅,是赤壁之战的指挥者,而诸葛亮只是参与者。孙刘联军所以能取胜,固然有多种原因,功劳不是哪一个人能独享的,但作为主帅的周瑜,无疑是赤壁破曹的第一功臣。要说第二功臣,应是黄盖。因为诈降、火攻是他提出的,并在周瑜指挥下,由他具体实施的。诸葛亮在这次战役中到底发挥了哪些作用,史无所载。诸葛亮本传只是记述他与吴军一起出发,到刘备处后与东吴方面“并力拒曹公”。《三国演义》里说,孔明在赤壁之战中非常活跃,神计妙算莫出其右,又是用奇谋草船借箭(其实是孙权后来在合肥与曹军对抗时所为),又是七星坛祭天借东风,连用火攻也有了他的份,好象成了破曹的关键人物,只是所有这些描述仅是文学创造而已,历史上绝无其事。

    周瑜当时肩负统帅重任,治军严整,令刘备也肃然起敬。当刘备从樊口往见周瑜,得知周瑜只率领了三万人马时,提出叫鲁肃等前来一起商议。周瑜说他接受了军令,不得随意委托人代理,如果你要见鲁肃,改日可以去拜访。一番话说得刘备既惭愧又高兴,高兴者就因为看到周瑜治军的整肃。曹操兵败后,曾致信孙权说:“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这是曹操要面子的说法,也反衬出周瑜是赤壁之战的主要功臣。

    在《演义》通行之前,文人学士们对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表现评价是很高的。唐人胡曾《赤壁》诗中说:“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更是盛赞“三国周郎”: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唐宋诗人墨客赞美周瑜,把赤壁破曹主要功劳归之于周瑜,是合情合理合乎史实的。想想公瑾此时是如何的雄姿英发,我便心驰神往不矣!

    历史上的周瑜,其本传专门讲到他“性度恢廊,大率为得人”,心胸一点不狭窄,人缘也挺好。老将程普自恃年长,原先常欺侮周瑜,周瑜总不计较,后来程普终于从内心佩服,对人说:“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美酒),不觉自醉。”曹操使蒋干游说周瑜写在209年周瑜攻下江陵之后,也有认为应在赤壁之战前),蒋干见周瑜心坚志高,无法开口,回去也说周瑜“雅量高致”,甘拜下风。作为东吴开国元勋,且周瑜与孙策情同手足,又是连襟,吴老夫人并嘱咐孙权“以兄奉之”,在东吴的声望很高,但他始终以辅吴事业为重,虚怀若谷,不摆架子,带头执行臣节,敬重孙权。他精通音乐,吴人有“曲有误,周郎顾”的赞语,说明他日常作风也是平易近人的。

    当时的我经过这一番研究,才算走出了《三国演义》制造的历史迷雾,发现了诸葛亮与周瑜二人的真正面目。从此我不再相信诸葛亮的所谓神机妙算,所谓的‘隆中对’更是无稽之谈,其真实才学远不如周瑜。不禁得周瑜的领兵才学、文学修养及心胸气度佩服不已。我想如果在三国时单论统兵才能的话,除了曹操,三国时无人是周瑜的真正敌手。只可惜罗贯中老先生是纯正的拥刘派,所以才把周瑜编排得一塌糊涂。想到这里,我暗暗发誓:苍天,你可为证!我一定会让历史给周瑜一个公正的评价,把原本应该属于周瑜的荣誉物归原主!一代天骄应该以真正的面目来流芳百世,而不是作为世人的笑料供人谈笑。我狠狠地攒住了拳头,心道:曹操、刘备,我有周瑜在,你们谁能敌我!仰天大笑,吓得帐外守护的火王以为我有什么意外,急忙拔剑窜进帐来相护。我心中好笑,便挥挥手让其退出。不久,我便晕晕沉沉地进入了梦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