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金戈铁马从军行 » 第4章 小试牛刀

第4章 小试牛刀

    大夏王朝历昌明二十五年七月二十二日,宁远城军营内。

    “少公子,为什么要给慕容族发请战书?”

    众将军对林瑾的行为大惑不解,在从前与北狄军的交战中,他们从未写过任何请战书,都是一言不合直接开打。

    “公衡将军你们常年在前线,慕容老贼对你们了如指掌,而我初出茅庐却担任统帅,对方不知道我的底细,此时我写一封请战书,不按常理出牌,让贼寇更捉摸不透我们的底细。”林瑾缓缓说道。

    “再者,写一封信,大大方方地告诉他们,他们的一切行动我们了如指掌。北狄军看到后必然会认为我军兵精粮足,严阵以待。如我所料不错,慕容宇这个老狐狸一定不会将全部兵力投入首战,反而会用小股兵力来试探我军的守备,由此我们就可以获得更多的时间来加固城防,设置陷阱。而且,只要我们在首战打掉敌方的先遣部队,敌方士气必然受到严重打击,而我军首战胜利,气势正旺,有利于之后的作战。”林瑾接着说道,“而且,以我作为林帅之子担任三军统帅,也是在发出一个信号:朝廷并没有弃用父亲,父亲随时会卷土重来。待时有变,再放出父亲率大军从同州和莱州赶来支援的消息,慕容军闻父帅之名,必然心惊胆战,我军必然士气高涨。”

    “未攻敌而先攻心,公子棋高一着。”王权恭敬地对林瑾说。

    “大军前期准备不足,粮草军械也未齐备,与北狄全部的兵马交战,等到三日后宁远粮草耗尽,我等只有城破人亡的结局。为今之计只有拖,拖到粮草军械运到之时,便是我军决战之日。依我所料,粮草最快也要二十四日才能到达,所以我们只有在缺粮少箭的艰苦条件下尽可能拖住敌军,不让敌军完成对宁远城的合围,我军方有胜机。”林瑾继续说着,眼中已经焕发出精芒。

    “公衡将军,命你率一半兵马镇守平岭关,与宁远城成掎角之势。平岭关位于燕山山口以东,宁远城位于燕山山口以西,慕容宇大军两面受敌,又不知我军虚实,应该还可以多争取一些时间。您此去多带一些旗帜,军队左近右出,制造大军驻守的假象。我自领一半军驻守,偃旗息鼓以迎敌军。一面大造声势,一面偃旗息鼓,让敌军惊疑不定。”

    就在此时,前方军报传来:“北狄慕容宇亲率二十万大军直奔燕山而来,先锋部队是北狄二皇子慕容华,领军一万,已经逼近燕山。”

    林瑾想了想,说道:“曹叔,你领三千兵马在燕山燕云谷埋伏,敌军若至,就放他们过去。看到烟火信号后,率一千兵马从燕云谷杀出,断了慕容华的后路。剩余的两千兵马继续埋伏在燕云谷,打掉敌方的增援部队同时拦截慕容华的败兵。记住,溃兵逃出燕云谷后,打扫战场不可追击。”

    曹成说道:“得令。”

    林瑾继续道:“徐叔,你引两千人马在燕山道口埋伏,此地由狭窄变宽阔,敌军兵过一半,你就举起火把然后立即杀出来,将敌军分割成两半,首尾不能兼顾,由此敌军必乱。”

    林瑾又吩咐道:“李叔,你领一千军,当徐叔杀出后,你率一千军趁乱攻打敌方前军。敌方被分成前中后三段,三段都受到我军的攻击,必然大获全胜。此次功成后,以最快的速度缴获敌军的军械补给,以供我大军使用。”

    徐远,李华二位将军说道:“谨遵军令。”

    林瑾又说:“其他将军回去动员自己的部下,加紧加固城防,再抽调一部分人,将百姓迁往宁州城避难吧!就这样吩咐下去。”

    众将士的心情也不由得沉重了起来,他们知道,北狄有二十万军队,而他们只有区区五万人。最为重要的是,粮草军械已经快要见底了,宁远很有可能失守。如果宁远失守,宁州城高池深,可以暂时抵御北狄兵锋。

    林瑾走出军帐,看着远处的天空,远处尘土飞扬,眼前是一片黄沙。林瑾也陷入到了迷茫之中,明天固然可以打败慕容华,但明天的作战也将暴露出自己的部分实力,接下来面对的就是慕容宇的二十万大军,林瑾所能做的,也只是拼命拖住战局,只要等粮草军械齐备,这个仗就可以继续打了。

    大夏王朝历昌明二十五年七月二十三日清晨,一支万人部队从燕山北部向燕山南部进发,领军将领正是北狄慕容族的二公子:慕容华。

    而在距离慕容华五十里处,是慕容宇的北狄大部队,总共二十万人。五十里的路按照铁骑的速度半天左右即可到达。

    没过多久,慕容华的先锋部队走到了燕云谷。曹成屏住呼吸,等待着慕容华的军队通过。按照林瑾事先的吩咐,在燕云谷中,林瑾屯放了大量的杂草,乍一看这条路就像无人问津的羊肠小道一般。

    “不会有伏兵吧?”一名士兵谨慎地说道。

    “就这杂草,都由三尺高了吧,一看就是无人问津的小路。我们快速穿插过去,然后就可以出燕山口,直逼宁远城。”慕容华自信地说道。

    “这些杂草要不要清理一下?这会影响我们的行军速度。”这名士兵又在发表自己的看法。

    “无妨,兵贵神速,这点杂草这么难得住我慕容铁骑?”慕容华不屑地说道。

    慕容华率领大军一步一步地走出燕云谷,此时他没有料到,那堆杂草竟差点要了他的命,若不是慕容雪及时赶到,他恐怕已经命丧燕云谷。

    慕容华的一万铁骑确实壮观,后军刚出燕云谷,前军就已经能够望到燕山口了。

    “众位族中勇士,前面就是燕山口,出了燕山口就是敌军的防线:宁远关。突破了宁远关,宁州无险可守,中原门户洞开。为了胜利,为了北狄慕容族,冲啊!”慕容华鼓舞着军队的士气,身先士卒冲出燕山口。

    果然不出林瑾所料,燕山口的地形从狭窄到宽阔,前军迅速进入了开阔地带,而后军大部分还卡在燕山的狭隘山道中。前军和后军脱节,引起了不小的骚动。作为久经沙场的名将,徐远不会错过这样的战机,当即点起火把朝慕容华的大军杀去。

    “杀光狄虏,活捉慕容华。”徐远高声喊着口号杀向北狄军。此时北狄军正是骚动之时,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直接乱成一团。徐远只用了半柱香的时间就成功地将慕容华的前军和后军分割开来。

    “不要乱,队形不要乱,敌军人数不多。快反击,把他们打回去。”慕容华大声地喊道,不过任凭慕容华怎么喊,都无法有效组织起一次反冲锋。

    徐远用两千骑兵,将慕容华的部队撕开了一个大口,完成了突袭穿插的任务。慕容华见状,随即率领前军冲回谷口,可是,狭窄的谷口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北狄骑兵的优势。

    “给我使劲地冲杀,不要让敌军组织起来,把组织起来的军队全部打散。”徐远大声地命令着收下的士兵,没过多久,敌方的阵型就被冲得七零八落,慕容华被打得溃不成军。

    “是时候了,弟兄们,跟我冲!”此时,李华看到慕容华的军队被打散,直接对慕容华所在的前军发起冲锋。此时前军的将士正在拼命朝燕山口处进攻,却不曾料想还有一支部队直接冲着他们杀来。

    “不要乱,不要乱,迎敌!”慕容华举起帅旗指挥着溃散的军队。

    “拿着帅旗的那个人就是慕容华,众将听令,取下慕容华首级者,赏千金,封万户侯。”李华直接对着军队吼道。

    “杀!”李华率领的军队如狼似虎地对着慕容华所在的前军一顿猛砍。

    “杀!”曹成看到了徐远发出的信号,从燕云谷调了一千军,冲击慕容华的后军。

    慕容华的一万铁骑,被分成了三段,被三股力量分割包围,逐渐蚕食。慕容华在手下的拼死保护下,率领着几百残兵逃亡燕云谷。

    慕容华马不停蹄地踩着杂草进入了燕云谷。燕云谷还是那么寂静,没有一点声音。但慕容华的背后不断地冒出冷汗,他已经察觉到危险的来临:他进入到了敌人的伏击圈了。

    “点火,放箭!”曹成已经回到了燕云谷,等到慕容华的军队进入到了燕云谷中段的时候,曹成下达了攻击指令。

    火箭齐发,杂草遇火即燃,几百残兵又遭受到了烈火的洗礼。滚石,油桶,圆木不断地向谷中倾泻着,犹如瀑布一般让人感觉到无可抗拒。

    “天丧予!天丧予!”慕容华已经感到死神已经触碰到了他的衣角,周围已经变成了一片火海,他的几百残兵在烈火的洗礼下不断地走向死亡。

    “快救人!”一个清亮的声音在火焰噼里啪啦的声响中仍然清晰可闻。

    此时,燕云谷北面出口,慕容华的援军已经感到,这个部队只有一个大大的旗帜“雪”。

    “是慕容雪殿下,我们有救了!”剩余的溃兵聚集在了一起,听到了慕容雪的声音,有些人甚至留下了劫后余生的泪水。

    “不要走了慕容华,给我拦住他。”曹成急切地命令着手下的士兵,“放箭,快放箭。”

    “盾牌兵以矩形队列冲过火海救人。大家卸掉所有辎重,隔绝火源,跟我一起杀过去。”慕容雪一马当先地说道,随机,她亲自卸掉辎重铠甲,快马冲进了火场中。

    “停止放箭,摇旗,擂鼓,呐喊。”此时,林瑾也来到了燕云谷,他看到了慕容雪的大军,知道自己已经无法再有所斩获,见好就收绝不留恋。

    “命令将士打扫战场,清点伤员。”林瑾看着远处溃逃的敌军,面无表情地说了一句。

    良久,林瑾对身边的曹成将军说道:“那个支援的部队,统军将领是何人?此人胆大心细,将来怕是我军大敌。”

    曹成回答道:“根据抓获俘虏的口供,统军将领是一个白甲白袍的女子,名叫慕容雪。”

    “慕容雪……”林瑾反复咀嚼着这个名字。

    “慕容雪,年方十四,少有才名,深通兵法和中原文化,这是她第一次跟随她父亲慕容宇行军打仗,我们也无法探得她的深浅。”曹成回答道。

    “多多留意她,我相信终有一天我们会在战场上相遇。”林瑾说完,骑马回到了宁远城。

    这一战的历史意义远远超过了林瑾和慕容雪的想象。从此林瑾林子瑜成为了东北军中流砥柱一般的存在,在将星璀璨的年代开始了他的征途。而与他宿命纠葛的慕容雪,也在此战中有着出色亮眼的表现。从此,一个让大夏王朝为之颤抖战栗的“北狄雪殿下”登上了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