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金戈铁马从军行 » 第23章 新年钟声

第23章 新年钟声

    古往今来,士兵哗变都在极大程度上威胁中央对地方的统治。而士兵的哗变通常有几个特征:

    其一是非理性,士兵往往因为诉求得不到满足从而被煽动起来聚众闹事。这个时候千万不要试图和这些兵油子讲什么大道理,任何大道理都没有满足他们的诉求重要,可以说,哗变的士兵脑子里面除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什么都听不进去。在战场上,指挥员常常是军队的大脑,理性的象征,而士兵代表的是军队的四肢,唯一的要求就是听话。所以军队很多时候很难从理性的角度来劝导,反而以煽动性的语言来激励却能产生奇效。能打胜仗的将军往往能够将军心士气调动得如臂使指,充分利用这一特点使军队爆发出超常的战力。梁道衡显然深知这一点,所以他也不玩什么虚的,直接满足士兵的诉求,半安抚半忽悠地把军队躁动的情绪压下来。

    其二是上下级关系被打破。军队是很讲上下级关系的,下级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上级的命令,以下犯上在军队中可以直接判死刑。由此而言,上级的权威是很重要的,面对一个有威严的上级,下属即使有再多的不满也不敢当众闹事。梁道衡在这个时候挺身而出,就是重新建立起上下级关系,让士兵有一个主心骨,这个时候士兵反而容易平复激动的情绪,接受上级的安排。

    其三是矛盾不断激化,一般士兵还是挺安分守己的,而引起哗变,就一定是矛盾到了激化到了一定程度。这个时候一般有两种解决方法,一是一方妥协,化解矛盾。或者军队妥协,或者朝廷妥协。按照目前的情况,想让杨太后或者军队任何一方妥协都是不可能的事情。二是转化矛盾,绕开矛盾。换句话说就是把军队的注意力转移开,使主要矛盾下降为次要矛盾,梁道衡用的就是这个方法。

    “士兵们,朝廷被奸邪小人迷惑,一时之间误会了我们的报国之心。但是,我们绝对不可以学宁州的林瑾起兵造反。朝廷纵然一时不察,但事后一定会还我们一个公道。而谋反是抄家灭族的罪过,一旦谋反,无论有多大的功劳,多深重的冤屈也不可能相抵。而且士兵们,我们是军人,朝廷不给我们,我们就从战场上讨回来。西边的蛮族、西南的云诏那可是粮草军械的大户,如果不多讨一点,你们觉得合适吗?我们自己有手有脚,去敌人的地盘抢不比被自己人供养着强?”梁道衡大声地说道。

    “梁统领说得对,去抢那些野人部族。”不知道是谁高声地附和了一声,顿时士兵们的热情都被调动了起来,一下子请战之声一浪高过一浪。

    事发前,无论是林瑾、慕容雪,甚至是杨太后本人都认为蜀州八成是要反了,杨太后甚至从各地调来了大军准备镇压蜀州的兵变,可没想到这件事情被梁道衡巧妙地化解了。这当然不能说梁道衡忠心,只是梁道衡知道,蜀州这点资本根本反不了,他们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朝廷的帮衬。这就是梁道衡的可怕之处:不做没把握的事情,在力量不足的时候不断地忍耐、积蓄力量,最后爆发出致命一击。

    新年的钟声在帝都的城中悄悄响起,仿佛象征着一个旧的时代过去,一个新的时代即将到来。过去的一年可以说是风雨飘摇,前半年大夏明帝就一直在病榻上卧病,后半年新皇登基又赶上北狄和宁州相继出事,年末又和蜀州闹出了摩擦。大臣们都盼望在新的一年可以实现政权的平稳交接,盼望着皇帝陛下可以重振先帝的雄风。

    一般新君登基,最重要的就是更改年号,大赦天下,同时提拔一批自己信任的重臣。在历史上,能够在新旧两朝都能吃得开的大臣毕竟不多,所以才有那么多的储位风波,而那些皇子为了巩固势力打压别的皇子,也会利用这些大臣的投机心理,这早就成了一个潜规则了。

    而现在的大夏皇帝夏承逊也不例外,为了显示新朝的气象,他们也在这三个方面下足了功夫。

    首先就是改年号了。原来大夏明帝在位之时,只用了一个年号,那就是昌明。可惜大夏明帝虽然是一代明君,但是却只统治了大夏王朝二十五年。一般新皇登基改年号叫做建元,但我们这位新皇建元建得很有意思,他把昌明改为征东,而新的一年就称为征东元年。

    “征东”这个年号是什么意思,大家其实都是心知肚明,但让大臣们费解的是,他们这个皇帝竟然连面子上的工程也不做,这摆明了想要和林瑾撕破脸了。但问题是,现在的宁州蒸蒸日上,朝廷真的有能力和林瑾掰手腕吗?

    果然,当消息传到宁州的时候,林瑾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冷笑两声。人果然不能久居高位,这样会让智商直线下降,影响自己的判断。林瑾最怕的是朝廷表面上对他很客气,暗地里积蓄力量给他致命一击。在能力不足的情况下,需要做的就是潜伏,要做到忍耐,所以摆在明面上的敌人往往都是很容易对付的敌人,笑里藏刀往往才最容易得手。就像现在林瑾已经完全摸清楚了朝廷的底细,他知道朝廷这是色厉内荏,嘴巴比拳头更硬,这种对手林瑾是十分不屑的。

    在朝廷颁布新的年号不久后,一个消息就从宁州传了过来:宁州林瑾为了追忆先皇,仍旧使用昌明年号。他的意思也很明显:先帝夏弘远对宁州有恩,宁州认他这个皇帝。但是当今的陛下我们宁州不认。我们宁州尊奉大夏王朝,但不尊奉现在的这个天子。林瑾还说,国家是国家,天子是天子,我们不认可天子不代表我们不认可这个国家。

    收到这个消息,杨太后差点就准备发兵攻打宁州了。林瑾这句话真的是赤裸裸地打朝廷的脸,他这句话明摆的意思就是现在坐的这位宁州不认,他发的任何命令我们都不必采纳,但他们不是反叛,他们不针对整个王朝政权,单单针对坐在龙椅上的那位。不过杨太后也是居心不善,自己撕破了脸也就不要怪别人还手了。

    这件事还是小插曲,大赦天下也不必多说,关键是新朝的官员任免的问题。大家都清楚,官员任免是一个大事情,一朝天子一朝臣,很多人发家就是跟对了储君。但大家都知道储君年幼,杨太后当政,所以最先发迹的肯定是太后的嫡系,主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大夏王朝的各位外戚。

    就像曾经调往宁州的就是杨太后的亲弟弟,现在杨太后更是得势,充分发挥了任人唯亲的原则,重用了一批姓杨的。而那些德高望重的老臣,往往能够左右朝局,威胁太后的地位,所以太后给他们优渥的待遇——养老待遇,或者明升暗降,只给荣誉不给实权,或者就直接让他们告老还乡。那些为大夏王朝立下汗马功劳的老臣看到这点又如何不明白呢?大多数人都退出了政治舞台,心灰意冷地告老还乡走了。

    当然最为关键的还不是这一点,要知道中央的那些文臣虽然德高望重,影响的也仅仅是舆论,并不能有什么实际的作用。杨太后虽然忌惮这些老臣的笔杆子,但也不会多么畏惧。而地方那些手握兵权的边将就不一样了,他们掌握的是枪杆子,***的至理名言“枪杆子里出政权”,那可不是说着玩的,真要搞出事来,一个个林瑾第二就冒出来了。所以,接着新年新气象,杨太后把地方守将全部都进行一个大换血。首先就是把原先的总督调往中央担任闲职,在朝廷的密切监控下,他们也干不出什么事情。其次就是安排一些亲信去接管地方的武装力量,实在抽不开人的话,也要找一些和前任总督关系不好的人来担任新总督,这样就可以避免出现地方拉帮结派的现象。而不得不说的是,林瑾确实给了杨太后很多灵感,当然这些灵感大部分都是负面的,这次也不例外。

    杨太后提拔的人很多,不得不提的有两个人:一个是新任蜀州总督梁道衡,一个是新任吴州总督陆云岚,这两个人都在未来极大影响了王朝局势。

    梁道衡是怎么提拔起来的呢?传诏官向杨太后表达了梁道衡愿意示好的请求,而且梁道衡表示愿意将获得的战利品私下转交给杨太后,表示以后一定服从太后和陛下的领导。杨太后见梁道衡如此上道,就让他当了蜀州总督,这也是看上了他能够压住局面的才能。要知道在杨太后眼中,地方官员都像林瑾一样桀骜不驯、不服管教,梁道衡在他的眼中那就是大忠臣。而且杨太后也知道,自己的人忠心可以保证,几斤几两杨太后心里还是有数的,所以她也需要提拔有才华的亲信。

    至于吴州这个地方,向来就是朝廷的大粮仓,这个地方杨太后也想派可靠的亲信过去,但是这个地方实在太过重要,亲信可没有能力打理吴州。到时候地方武装力量压制住了,朝廷饿死了就不划算了。而这个陆云岚何许人也?他是名将陆隐之子。陆隐在大夏王朝可是名副其实的战神,当时东边隔海相望的东夷被陆隐打得屁滚尿流,每次趾高气扬地带兵犯境,然后灰头土脸地滚回瀛川,甚至还因为陆隐的挑拨离间,使得东夷国陷入了多年的内战之中。多次的战役让他在东夷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号:陆天王。杨太后和先帝都曾经收到过陆家的恩惠,对陆家的印象十分不错。而且,陆云岚因为才能出众又出身名门,在将士中威望很高,所以一直被吴州总督打压,这也是杨太后选择他的一个原因。但是如果杨太后能够多调查一下就会发现,陆隐和林晟并称为“南陆北林”,他们两家私交甚好。陆云岚的生日和林瑾挨着,林瑾比陆云岚大几天,所以当年陆隐和林晟曾经指腹为婚,满心指望一男一女可以凑一对。虽然结果不尽人意,但林瑾和陆云岚也是至交好友,两个人可谓是穿一条裤子的兄弟。虽然陆云岚不可能明面上支持林瑾,但也不至于和林瑾为敌,甚至可以利用吴州总督的身份暗中接济一下林瑾,毕竟吴州是天下最富的州郡。不得不说,从用人的角度来讲,梁道衡和陆云岚绝对有资格胜任总督之职,但是这二人是否忠心这就很值得怀疑了。而其他地方新任的总督,因为地理位置并不是很重要,所以基本上都是杨太后的亲信来担任,而杨太后的亲信基本上就只能保证忠心耿耿,确实也是指望不上他们能够做出什么成绩。

    新年新气象,一朝天子一朝臣,但是杨太后的开局显然就为自己留下了不少的隐患,而这些隐患促使大夏王朝不可遏止地走向了下坡路。不过从明面上,宁州还是臣服于大夏王朝,蜀州大乱也没有爆发,北狄慕容族虽然蠢蠢欲动,但始终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时机。所以说,大夏王朝征东元年的局势只可以用暗流涌动来形容,随着历史不断地向前推进,暗流逐渐演变为激流,最终将一代王朝、无数英雄与梦想吞噬掉,只留下历史上灿烂光辉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