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汉风云策 » 第二十四章 洛阳城东

第二十四章 洛阳城东

    “君荣兄,我来了。”朱儁满脸疲惫,但是却掩盖不了此时的焦急,顾不得喘口气,紧接着说道:“洛阳城百姓实在太多,况且我听东门喊杀声渐弱,时间实在是不够啊!”

    士孙瑞没想到等来的是这个消息,看着面黄肌瘦的洛阳百姓,狠狠咬了咬牙,艰难挤出几个颤抖的字眼:“召集部众,撤!”

    虽然大汉朝腐朽糜烂,但是皇甫嵩的部众在黄巾之乱中历经战斗,已然成长为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听到命令,众将士纷纷加快了速度,将已撤出的百姓带出城门。

    “公伟,这里就先交给你了,我去前面看看。”士孙瑞对朱儁吩咐道,随即转身快步走出了城门。

    不多时,百姓与辎重很快整理完毕,这只特殊的队伍在士孙瑞的带领下缓缓自洛阳北城门驶出,向刘协计划的方向汇合。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待到城门恢复一片寂静,贾诩从黑暗中现身。

    “圣上果真是胸怀百姓,心有大才之人啊……”贾诩自嘲似的笑了笑,随即嘴角又挂上了玩味的微笑。

    “那下一关你又怎么过呢……”

    东门外。

    刘协一行人紧锣密鼓的在东边的树林中穿行,很快那些文臣就有些支撑不住了。

    “陛下,我们停一会儿吧。”卢植面对刘协,深深作揖,满脸疲惫的说道。

    刘协看了看身后疲惫不堪的百官,无奈说道:“休息半柱香时间,时间紧迫,若是西凉军赶上,我们就无路可逃了!”

    “对了。”刘协似乎想起了什么,随即对卢植耳语几句。

    不一会儿,卢植就带着三位文臣武将来面见刘协。

    三人面面相觑,不知刘协的召见是何用意。

    刘协坐在一块巨石上,不像个皇帝,倒是像个土匪头子。见来人只有三人,刘协皱了皱眉头,向卢植询问道:“人数不对吧?什么情况?”

    卢植叹口气,行礼答道:“回陛下,臣方才在百官之中,未曾寻得曹操,想必是行动匆忙,走散了吧。”

    “走散?”刘协嘲讽的笑了笑,显然对这个答案完全不相信。

    “曹操此人,将是汉室中兴最大的阻碍。”刘协意味深长的说道。

    一旁默默看着的皇甫嵩没有理解刘协的话,只是纳闷的挠了挠头,说道:“陛下若是想得此人,老臣派人去寻就是了,何出此言呢?”

    刘协摇了摇头,随即幽幽说道:“随他去吧,此人已心不在我大汉,与其提防掣肘,不如他主动走了来的自在。”

    这下皇甫嵩就算是傻子也听懂了,只是凭他的眼光怎么也想不出来,平日不学无术却又机灵聪颖,不在朝堂上随意出风头的曹阿瞒,日后竟会成为万人敬仰的魏王。

    刘协回过神,眼神扫过面前的三人,随即指向最左边的青年人,“从你开始,先做个自我介绍吧。”

    说这话时刘协多少有点尴尬,这二人再不济也是朝中大臣,可刘协的记忆里竟没有留下他们的长相和名字,只能一个一个问。

    青年人正是荀彧。荀彧上前行了个叩礼,伏在地上答道:“回陛下,微臣荀彧荀文若,任守宫令一职。”

    作为现代人重生的刘协很不喜欢这种冗杂的礼仪,况且看着自己曾经仰慕膜拜的仁人志士对自己三拜九叩,实在是高兴不起来,于是皱着眉头说道:“从今天起,不要再行跪拜大礼,只需作揖即可。”

    毕竟是古人,礼仪的影响深入其骨,众官员面面相觑,卢植更是悄言提醒道:“陛下,这跪拜之礼亘古不变,怎能随意更改?”

    刘协不管那些,态度十分强硬:“不行,必须改掉,如今大汉正是危急存亡之秋,如此冗杂的礼仪岂不贻误了救国大业?”

    卢植见刘协坚持,又自觉有道理,便也不好再多说什么,率先作揖道:“陛下感念社稷,又兼顾臣子,实是我大汉之幸也!”

    其他人见状,也纷纷效仿,刘协满意的点点头,回过头对荀彧说道:“文若乃大才,朕早先便知,只是被董贼深圈宫闱,所以未曾谋面。”

    说罢,刘协看向另一中年人,用眼神示意自我介绍继续。

    中年人作揖便要开口,不料荀彧抢上前答道:“陛下,此人乃是臣的家侄,名曰荀攸,字公达,任黄门侍郎一职。”

    刘协不悦的微微皱了下眉头,“莫非你这侄子有耳疾?”

    刘协素来温和有礼,穿越之前是,穿越之后也是,但如今模样确实未曾见过,因此总是荀彧天纵之才,也不由得冷汗直冒,毕竟眼前这九岁小孩可是当今圣上,虽说如今朝廷式微,可天子一怒,不伏尸百万,至少也得伏尸几人啊。

    荀彧只得硬着头皮答道:“回陛下,家侄未曾有过耳疾。只是家侄自幼心直口快,臣恐他无意冒犯了陛下,所以妄以代答。”

    刘协轻笑一声,脸上瞬间弥漫开温和的笑容,仿佛方才那个蓄势待发的刘协不复存在一样。

    “若是所言非虚,即便是冲撞了朕又能如何?”

    说罢,刘协满脸笑意的转头看向一旁的荀攸,温柔说道:“你自己说。”

    荀攸也被刘协的两幅面孔搞蒙了,嘴角微微抽动,拱手答道:“回陛下,臣乃荀攸荀公达,颍川颍阴人氏,曾人黄门侍郎一职。”

    “曾任?”刘协抓住了关键词。

    “正是。”荀攸弓着身子,面不改色,眼观鼻,鼻观心。“臣曾于董贼进京时与议郎郑泰、长史何颙、侍中种辑、越骑校尉伍琼等人商议将其刺杀,不料事情败露,捕于狱中,承蒙陛下不弃,提前几日将我释出,这才得以解脱。”

    “哈哈哈。”刘协抚掌大笑,“公达天纵之才,岂能久居牢狱之中。”

    说到这,刘协顿了顿,眼中精光闪烁,透露出与年龄极其不相称的成熟。“那如今天下纷争,朕被迫流离京师,依公达来看,该当如何?”

    听此,荀攸弓着的身体突然紧绷,卢植和皇甫嵩默契的对视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