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汉风云策 » 第二十六章 重振皇威

第二十六章 重振皇威

    就在众人一筹莫展之际,刘协盯着猛虎,突然也觉察出一丝端倪。

    方才惊慌未曾注意,猛虎的身上竟笼罩着一层薄薄的金光,被皎洁的月光掩饰的很好,竟无一人发现。

    “金光?”听了刘协的发现,卢植的眉头攒的更紧了,“臣未曾看见什么金光啊?”

    不等刘协回应,猛虎再次低吼一声,随后转身向北方迈着大步离开。

    刘协手指轻弹,看着猛虎走后留下的脚印仍散发着的阵阵辉光。

    冥冥中刘协像是明白了些什么,却又摸不出什么蛛丝马迹,只是脑海里仿佛有一个声音,窃窃私语着“跟上去,快跟上去…”。

    “跟上吧。”刘协晃了晃脑袋,声音好似被眼下并没有更好的办法,若是出了密林,没有快马,没有精兵的刘协一行人简直就是活靶子。

    “等一下。”刘协脑中灵光一闪,眼中露出狡黠的精光,“把周围的草都踩乱,制造一些打斗的痕迹,让他们找不到北。”

    一众文臣武将很快行动起来,敲敲打打一阵功夫,竟真想是那么回事。

    刘协抱着膀子满意的看着眼前的一片狼藉,轻声说道:“走吧,注意别留下什么踪迹。”

    想到这,刘协无奈的叹口气,作为深受唯物主义精神熏陶的现代人,鬼神之说未免太过于虚无缥缈,可着猛虎带路又实在有些难以解释。

    一时间,紧张压抑的气氛因为此次变故轻快了不少,文武百官信心更甚,以至于几乎忘了后面穷凶极恶的董卓追兵,卢植等一众肱骨老臣更是用一种极为炽热的眼光看着刘协,直盯的刘协心里发毛。

    “这帮老头怎么都用这么奇怪的眼神看着我,虽然我有成年人的灵魂,但是我的身体还是个孩子啊呜呜呜……”想到这,刘协不由得打了个寒颤,连忙发声转移话题。

    “额……前面应该快到都亭侯的大营了吧。”刘协停下来,用简单观察了下方位问道。

    皇甫嵩最先回过神,立马恭敬的单膝跪地,抱拳答道:“回禀陛下,这猛虎所指之路,聪明的绕着土丘而行,隔开了追兵的视线,现在我们和都亭侯所说位置相去应该不足三里。”

    “三里?”身为新新人类的刘协对这个距离单位颇感陌生,尤其这是汉朝的里,跟现代的还两码事。

    “啧,三里是多少米啊?”刘协砸吧砸吧嘴,无奈的挠挠头,“不过听他的语气,应该也不远了。”

    “那就继续开拔吧。”想到这,刘协不再纠结,下令道。

    “喏!”皇甫嵩双臂一震,起身传达起命令。队伍随即像苏醒的长蛇一样重新移动起来。

    队伍经历了一夜的紧张情绪和紧凑节奏而紧绷的神经,此刻也逐渐放松下来,一些文臣也开始不注意自己的动作,队伍的噪声大了起来,平日养尊处优惯了的某些酒囊饭袋没心没肺的叫着苦,双手提着衣摆,生怕沾染了尘灰。细细簌簌的声音不绝。

    “这路竟如此泥泞难行,老夫的衣裳可是上好的丝绸,真是”

    看着一众大摇大摆的文臣武将,刘协就气不打一处来,如此危难时刻,虽然暂时摆脱了追兵,但是身处洛阳城郊,斥候游骑遍布,保不齐就会被发现。

    刘协刚要低声呵斥,不料原本在队伍前面大步流星的老虎不知何时回过了头,对着散漫的众人就是一声低沉的虎啸。

    山林之王的威压顺着虎啸奔袭而来,压的众人呼吸困难,但唯独警惕依旧,紧紧护着刘协的皇甫嵩、卢植等人安然无恙。

    “看看你们的样子!”皇甫嵩吹胡子瞪眼的骂道,“想当年我率军平定黄巾,与麾下众将士食同锅,寝同被,也未曾叫过一声苦,现在你们这才出了洛阳城不足两个时辰,竟然还在这叫苦连天?”

    卢植也是一副恨铁不成钢的神情,“一个个吃的膘肥体壮,穿的锦衣玉袍,现在是什么年月!董卓残忍暴戾,四方诸侯不听王宣,各自为政,陛下好不容易逃脱囚笼,东进以求来日大汉得以光复,你们却在这喧哗躁动,生怕陛下安全吗!”

    皇甫嵩还想继续呵斥,杨彪却拍了拍他的肩膀示意他噤声,皇甫嵩诧异的回过头,却见刘协一脸阴沉的靠在一棵树上,赤霄剑脱鞘而出,左手轻轻抚摸着剑身,而那猛虎正匍匐在刘协身边对百官虎视眈眈。

    百官看到这等架势,如何不惧,纷纷跪倒下来,五体投地。

    “怎么不说了?”刘协眼眸未曾离开剑身分毫,平静的问道。

    “臣不敢。”皇甫嵩身形一顿,“臣只是……”

    “没说你。”刘协挥手打断,淡淡的开口,提剑在手,移步缓缓走向众人。

    一众文武百官趴伏在地上,虽然不敢再出声抱怨,但仍旧互相交换着眼神、交换着不满。

    刘协神色一凛,只见剑锋忽地一闪,一个文吏立即亡魂大冒,浑身如坠入冰窖般冰寒。

    “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刘协眼观鼻,鼻观心,目不斜视。

    “臣……臣不敢。”文吏惶恐道,感受着脖颈处剑锋的冰冷,身躯也不由得颤抖起来。

    “说出来,没事的。”刘协面色古井不波,淡淡说道。文吏不再出声,只是不断地战栗。

    刘协缓缓抬起赤霄剑,转身搭在另一位大臣的脖颈,大臣应激似的一激灵,刘协气息平稳,语气依旧十分淡薄:“你呢,刚刚不是很多话吗?怎么此刻却噤声了?”

    “你们呢!方才不是很能说吗!”刘协突然暴喝,音色虽然尚显稚嫩,声浪却丝毫不差,声音不大却气势如虹,字字掷地有声,直震得众百官耳膜生疼。

    “权臣当道,天子夜逃……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突然,刘协如癫狂般大笑,文武百官虽惊惧,却不敢移动分毫。

    “朝廷近一半是那董贼爪牙,连朕的宫闱中也尽是假太监,真亲信。蔡中郎,替我执笔!”

    “喏!”蔡邕猛然听到自己的名字,忽地站起身,从辎重箱中取出纸笔,见识过刘协的文采,蔡邕也顾不得矜持优雅,将狼毫胡乱的在嘴中浸润,蘸取砚台中残余的墨迹书写开来。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刘协持剑而立,申请似乎透露着些许忧愁,《虞美人》自识海流出,化为唇齿间的翩翩字符。

    “陛下,这诗字句长短不一,却有别样韵律之美,这……”

    “朕唤它作‘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