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新主 » 第56章 求同存异

第56章 求同存异

    无论身处何地,总会形成各种不同的圈子,圈子里圈着“相同”的人。

    比如在农监处这么一个狭小的地方,就有因为利益纠葛的两个圈子。

    从一些细节,王匡已敏锐的发现了这个问题。但凡事,有弊就有利,他不排斥这种小团伙的形成。

    他走向最上面空着的主位,轻轻将印信放在桌沿,把所有人打量一遍。

    他行礼,诚恳道:“今后,我将与诸君共事了。”

    事情发展的有些出人预料,在屋子里分成两派的农监们,一是没有想到新来的农监长比想象中的年轻,二则是如此温和待人。

    当是下首的一位老者率先起身,躬身道:“在下鱼化乡边长云,我等盼君子已有数日。今日,君子终于有空来了。”

    鱼化乡,正是边上村的上级行政单位,王家庄子正处于鱼化乡的管辖。此人姓边,很可能是边上村走出去的。

    王匡却没有多少印象,在边上村生活近一年,面熟的人,他都能第一时间认出。那么此人可能早些年就离开了边上村,搬去了其他村落。当然,也不排除其他的可能……

    边长云见王匡眯眼望着自己,心里一突,低下了脑袋:“果真是王家庄子的主人,消息没错。既是‘同乡’,外加他乃安汉公之子。以后同堂为吏,要多多帮衬才是。”

    “原来是边农监,幸会!”王匡回礼道。

    有了边长云的开头,又有几人起身见礼。

    等同僚建寒暄完毕,王匡坐在主位,把玩着印信,假装感兴趣道:“方才君等讨论何事?”

    既然要管理这长陵之事,便绕不过去。再说还有五日便是太学开学,在这极短的时间里,他必须对于自己的工作做出安排,执行方面,总得依靠手底下这群人。所以,要尽快的立下威望,也就必须参与进来。

    “不瞒君子,吾等所说之事,乃春季播种之事。上林宛地界离黄河河道不远,前几年黄河决堤,水淹数千亩良田,导致农人颗粒无收。

    去岁大旱至,农作物再次枯死。

    我与付君等人的意见自然是新修设施,以杜绝此类灾难之发生。但张君等人认为此举劳民伤财,另加上朝廷不会给太多的补助……”

    在边长云说完后,屋子里再度陷入了紧张气氛。

    王匡算是看清了,说到底还是因为农监是个穷部门,每年拨下来的款项极少,不够修建那些新的水利设施。究其根本,主要是农监制实行的时间有些短,上下还没形成更好的运作方案。

    这些问题,尤其上林宛可能到来的旱情问题,对别人来说很麻烦,对于王匡而言,不存在什么麻烦。那在信中与刘秀所说的水车,此时已托人建造,大旱时,可不正是其用武之地?

    现在要关心的应该是涝灾……尤其几年后的大涝!

    只听上首,王匡那略显稚嫩,却洪亮的声音传出:“君等想法,皆是为了我上林宛的农人。吾已有解决旱灾之道,现在要解决的是涝灾,我想与诸君共同上书,请求黄河改道!”

    黄河改道!

    屋子里的几位农监被吓了一跳,下意识过滤了王匡前面提的话。

    “君子,此等大事……吾等……恐不能做主。”那位一直笑眯眯的张君,顿时拉长了脸。

    黄河改道,可是大事,历史上第一次大的改道,似乎在春秋战国事情,那是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发生的事情。这次大的改道,让整个河道向东南之地,足足平移了一百多公里,劳废了无数的人力物力,并由此形成了新的流域,即海河流域。

    王匡坚定道:“黄河之隐患,由来已久。匡且担心,哪一日会发生大决堤,到时,受苦受难的,可不仅仅只是上林宛一地百姓,甚至全国上下中数万万百姓,甚至连我等也会身在其中。

    勿谓言之不预也!”

    他记得很清楚,在七年后,即历史上大新建立的第二年,公元十一年的时候,黄河就发生了在华夏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大决堤。

    自魏郡决堤(今河南大名东),无数百姓流离失所,田地被淹,瘟疫丛生。

    事后,王莽发动劳役,把黄河的河道再次向着东南的方向迁徙了一百余公里,经顿丘之地(河南滑县)入海。

    那一场洪水,家破人亡者不知凡几!致使百姓对朝廷怨声满满,更为大新数年后的覆灭留下了隐患。

    王匡既然来到,不能阻止大自然的伟力,但却可以预防,减少更少的伤亡。

    上林宛之事,便是一个突破口,可让数年后黄河决堤的悲剧不再上演。

    “黄河周边,都分布着诸位的田地,我想诸君都不愿看到水淹田亩,农人流离失所,我王匡亦不愿意。”

    屋内的几人均做思考,王匡又加了一个强心剂,且扮起了神棍:“大旱之后,难保不会有大涝。

    半年前,我被盗贼所伤,昏迷之际,遇见一李姓道人。他言之,‘大汉有旱灾而至,又有涝灾加持,实乃古今未有之大变局!’。

    其一之预言,已经验证,容匡不得不想到其二。”

    王匡的话刚落下,另一位付姓男子急切问道:“君子所见,莫非是那活神仙,李少君?传言其并非身死,且活了百年,难道事实真是如此?”

    李少君是大汉的著名道人,大汉人对其崇拜者不在少数。

    王匡带着三分怀念,看向小窗外的天空,感叹道:“那李道人是不是李少君,恕匡不能肯定。我当时观其已年过近百,白发苍苍,而后洒脱一笑。

    言:‘有缘会再相见’。

    而后,消失了。”

    古代人可是迷信的很,宁信其有,不信其无,贵如王莽也不例外。

    当即,边长云垂首一拜:“吾愿以君子马首是瞻,为百姓上书,改黄河之道。”

    涉及那虚无缥缈的神仙之说,另外对于黄河涝灾却有担心。在边长云之后,屋子里的其他几位农监先后的赞同道。

    “却不知方才农监长所言,那解决旱灾之道?”有人反应过来问道。

    王匡一笑:“此物名叫水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