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新主 » 第223章 王莽的大势

第223章 王莽的大势

    看猴和被当做猴看,完全是两种不同的事。

    如果不提长安城外,围观人群中夹杂的笑骂声,王匡是很喜欢这种被人当猴看的感觉。

    此刻,他就是所有人的中心。

    “小郎,身形要站稳一点。对,再直一点!”阿福在一旁小声的指点道。

    通往城内的大道上,王匡正站在一辆没有遮挡物的马车上,双手举着甲骨,向未央宫方向行进。

    从父亲那里传来的消息,此等祥瑞,当由文武百官,亲自观之,并由博学之士验之。

    对于父亲而言,只要确定了那封神秘信件上的信物,就算达成了目的,把祥瑞迎回长安,令群臣百姓见识一下,不过是锦上添花而已。

    他王匡,正是这花团边点缀的绿叶。

    刚入城的时候,王匡还能按照阿福的要求去做,可进了城后,那天边的日头,让他有些睁不开眼不说,肚子也是饿得慌。

    自长安十里外,一路的颠簸展览,他的精神气所剩无几。外加早上因为赶时间,连早饭都没吃,营养更是不良。到了城内,已是他的极限,最后只凭着一股意志坚持着。

    这股意志在抵达未央宫前殿后,也终于是消磨殆尽。

    呈给了内侍,终于能送上一口气。

    在宫门侍卫的搀扶下,王匡正准备离开,一名小太监气喘吁吁的跑到了他的面前“兴武侯,太皇太后令你即可觐见!”

    还让不让人活了?

    王匡内心嚎叫不已。

    他只得强打起精神,挣脱侍卫的搀扶,一步一步的沿着台阶,走到了未央宫宣室殿内。

    即使是这么短的距离,依然让他感觉到了疲惫。

    今日恰逢朝会,文武朝臣齐聚,除了讨论渔阳的叛乱外,还有那被迎接入京的祥瑞。

    总的来说,大汉的所有阶层,对于祥瑞都是非常笃信的,这或许与封建社会的本质相辅相成。

    按照通报入了殿,被满朝文武问清楚了上谷的祥瑞始末,王匡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没管周围人的议论声,闭目小憩了一会。

    可旁边的几道男高音,还是不由自主的冲进了他的耳中。

    “史公精通各种符文,方才他于殿中瞧过这天书骨文后,言之乃是上谷先民之预兆。即我大汉之复兴,在于一人之身,非居摄不敢从也!”

    “居摄为国家,鞠躬尽瘁,比之于周公,只强不弱。请太皇太后明鉴,为居摄再行封赏。”

    争论了一小会,王莽终是站了出来,向上首的元后行礼,又向四周的朝臣行礼“陛下至圣,遭家不造,遇汉十二世三七之厄,承天威命,诏臣莽居摄,受孺子之托,任天下之寄。臣莽兢兢业业,惧於不称。”

    今日的朝会出奇的“祥和”,究其原因,是因为与王党对立的拥刘党得知祥瑞之事后,集体缺席。

    王匡听着听着,张开了双眼,扫向正前方的父亲,又看了眼满脸失望之色的元后。

    他当然知道意外着什么,王党大势已成,或者说父亲王莽大势已成,无人能阻挡了。虽然刘汉被莽新取代,是早晚的事,自己也早就是莽新一派的人。但历史就在眼前,依旧让他感受到了一种兔死狐悲的心寒。

    “大势说到底是民心,如大新的建立,大新的灭亡,何尝不是大势的抉择?”两世为人,王匡看懂很多,也彻悟了许多。

    之后,又商讨了渔阳等地的叛乱。

    卫尉王级忧心忡忡的汇报了关中之地的叛乱。

    让朝臣有些措手不及的是,渔阳叛乱发生后,在李守城的感召下,茂陵到陇县,沿途二十多个县,都爆发了响应李守城的起事。

    皆以匡扶汉室为名号,如赵明、霍鸿的声势最为浩大,与李守城东西呼应。据闻已在进击槐里,妄图只攻长安。

    “当以孙建将军为督兵,抽取北军精锐,结合其他关中军,抗击赵明之辈。另有,当以王邑将军为督军,率领关东军,平叛渔阳李守城。”大司马王舜谏言道。

    却是王甄丰、甄邯、平晏、刘歆撰等人陆续赞同。

    这些人无一不是王莽的心腹谋臣。

    经过朝会的商议,除了同意大司马王舜的建议外,还任命望乡侯阎迁为折冲将军,王级为虎贲将军,与孙建等合力西击赵明叛军。

    在臣子们商讨完之后,元后淡淡的说了个“可”。

    离朝后,王匡与父亲见了面,小聊了一会。

    王莽见六子甚为疲惫,通过绣衣使早就知晓六子此行的艰难,令之先行回去休息,他与大司马等人亦要在摄宫商议要事。

    李守城在渔阳烧了第一把火,这把火现在已经蔓延到三辅的境内。

    无论是前去进攻的关中与关东军队,还是严防死守的数十万南北军,王匡都很确信,这把火不会烧到王家庄子。

    所以,他坐着马车安心的回到了庄子。吃过饭,躺在摇椅上,嗅着熟悉的空气,侧耳倾听圈中的猪牛羊之叫声,再看向地头种植的玉米,感觉到无比的舒心。

    长成大丫头的陈小妹手里拿着烤熟的玉米,小心的剥掉外面的玉米皮,递到了王匡的手上。

    “小郎,可好吃了,就是没凉好的话,有些烫!”

    “这段时间在庄子做什么?”

    “在学堂同夫子学习,课后与刘婶学习织布的手艺,还有就是,按照您的要求,每个几天把小红牵出来遛上几圈。”

    陈小妹不断讲述着近一月的事,尤其亲眼见亲手做的,说的最为彻透。

    “我兄长什么时候才能回来?都快两年了。”陈小妹眼睛有些红。

    近一年来,陈小妹懂事了不少,王匡倒也没做什么隐瞒,将陈林的事全都告诉了她。

    作为亲兄妹,王匡保留着他们间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快了,我上月走之前还来信了,徐徐没拆开让你看?”王匡疑惑道。

    他可是知道徐徐对陈小妹的看重,完全把这丫头当做了亲妹妹。

    “小妹看过了,可路途那么远,返回长安的路上,多有不易。”

    “这你就放心吧,庄子在塞外已经开了不少商肆,只要陈林找上门,定会相助的。我们能做的,只有安心等待!”

    王匡比陈小妹还迫切陈林的归来,毕竟少年找到了土豆,还有辣椒!

    那便是吃货的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