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宋词演义 » 洞仙歌 苏轼 作者:(褚成炎,杨轩)

洞仙歌 苏轼 作者:(褚成炎,杨轩)

    洞仙歌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苏轼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未寝,倚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波淡,玉绳低转。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人物表

    苏轼:7岁、18岁、47岁,潇洒,充满激情苏轼夫人:40岁左右,清秀贤淑老尼:90余岁

    花蕊夫人:20岁上下,肌如凝脂,貌若天仙孟昶:后蜀皇帝,40余岁

    引子

    亭园,月夜,池畔

    月光皎皎,波光敛滟,惠风和畅,美妙如同仙乐般的洞箫声中,后蜀皇帝孟昶与美如仙女的妃子花蕊夫人在池畔留连忘返。

    殿内

    月华如水,照着一位倚在卧榻上的美妙君妃(花蕊夫人),头上墨云松挽,一袭轻纱罩着**着的身子,洁白的肌肤如同凝脂一般,独自在榻上纳凉,天气虽热,而花蕊夫人却一点热的感觉也没有,没有宫女摇扇,自己也没有烦躁的感觉,只见冰肌玉骨,风姿绰约,一副悠然自得的模样……

    特写:花蕊夫人穿着薄如蝉翼的轻纱的仙体。

    歌声推出: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倚枕钗横鬓乱……

    字幕或画外音:

    这首词是苏轼47岁谪居黄州时,回想起40年前,在家乡眉山听一老尼讲述的,有关后蜀皇帝孟昶与他的爱妃花蕊夫人的一段故事写成的。

    在舒缓的音乐声中画面推出片名:《洞仙歌》

    黄州郊外松林月夜

    苏轼独自一个人在树林中徘徊着。时而望着月亮,时而停止下来一声叹息,眼前闪现出一位老尼坐在一巨石上讲故事的画面。耳畔响起美妙的歌声: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佛寺外树林边(40年前)日外

    几个小孩在树林边嬉戏着。小苏轼(7岁左右)头上扎着毽子一样的发髻,在前边装作小鸡头的模样,后边跟着几个小孩牵着苏的后衣。对面一个小孩眼睛蒙黑布,玩着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小苏轼十分机灵,在他的护卫下,“老鹰”怎么也捉不住“小鸡”。

    “老鹰”叫着:哼,我不相信抓不住你!

    小苏轼左躲右闪:来呀,看你有没有本事抓住我!

    扮老鹰的小孩十分勇猛,奋力向小苏轼扑去,小苏轼躲闪不及,被老鹰扑倒在地,但过了一瞬便爬起来,鼻孔里流出鲜血。

    一小孩:看,看他鼻孔流血了……

    苏轼无所谓地用袖口揩了揩鼻子,又与小孩们玩起老鹰抓小鸡

    一位90余岁的老尼从寺庙门口走出来,小苏轼侧眼一见,扔下别的小孩向老尼跑去

    小苏轼招呼同伴:二娃、三毛,快来,听老仙姑讲故事去。

    众小孩:真没意思,我们正玩着,你偏偏要去找老尼姑讲故事。我们不去!

    “老鹰”:真没意思,下次再不跟你玩了!

    树林内日外

    苏轼缠着老尼:神仙婆婆,讲个故事给我听吧!你的故事很多,虽然已经给我们讲了不少,肯定还有很多很多。

    老尼点点头:好,好,就你喜欢听我讲故事,讲讲。

    巨石侧日外

    林中有一块巨石,老尼坐在石上问:你想听什么故事?

    苏轼:神仙婆婆,只要是你讲的故事我都爱听,随便讲,有意思的就行。

    老尼打趣地:你的要求还很高呢!还要有意思的。

    苏轼认真地:没有意思的故事有啥听头呀,听了也白听!

    老尼微笑着想了想讲述起来:40年前,我经常跟随师傅到后蜀皇帝孟昶的宫中,给他们讲佛经。

    闪回

    宫殿中日内

    孟昶坐在皇帝的宝座上,兴致勃勃地欣赏着宫女们表演的歌舞。他的身边陪伴着如花似玉的花蕊夫人。

    宫女们在舒缓的音乐声中轻歌曼舞。一太监上去向孟昶讲述着什么。孟昶点着头:好,请。

    随即,孟昶向宫女们挥挥手,宫女们纷纷散去。

    太监带60余岁的尼姑和50岁左右的尼姑(现在的老尼)进殿。孟昶与花蕊夫人急忙下去迎接。

    孟昶:仙师请,又能聆听您讲佛经,真是三生有幸。

    闪出

    巨石侧日外

    老尼:因此我对宫中况非常了解,也感受到他们在皇宫中神化般的生活。尤其花抹夫人,真是美若天们,洁白的肌肤,如同凝脂一般,就是炎热的盛夏也不会流汗。记得有天夜里,蜀有孟机路着夫人虾卿我我在摩诃池边赏月纳凉,相处十分融治,并即兴为花花夫人填了一首词。

    苏轼:婆婆,你还能记得这首词吗?

    老尼:我已经记不完全,只记得前边的两句了-……--苏轼叹息着:唉,太可惜了,那前边两句是怎么写的呢?老尼惋惜着:前边两句是这样写的………老尼停下喘着气。

    苏轼迫不及待地:老人家,那就快背背前边两句吧!老尼抑扬顿挫地: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苏轼喃喃地重复着: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顿了一下)就这么两句啊?太可惜了!

    老尼继续讲述着:当时的情形是这样的--那是一个十分炎热的夏夜,大约已经三更天了……

    闪回

    摩诃池畔大殿内夜

    花蕊夫人**着身子,披着轻纱,双目微闭,躺在大殿内的卧榻上,雪肤花貌,容华绝代,清静自然,一幅美人卧榻的画图呈现在观众面前。

    天空月夜

    稀疏的星星眨巴着眼睛。月儿明晃晃地悬挂在天空。卧榻上夜内

    花蕊夫人近景:夫人云鬟松挽,一缕微风吹来,将绣帘拂起,月光刚好照在夫人花容月貌般的脸上,更是令人惊艳。

    池中月夜外

    荷花盛开,一缕微风吹来,柳丝轻轻拂动着。仿佛可以嗅到荷花的清香。夜,十分宁静。

    歌声隐约又起: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闪出,画面切换到开始情景:

    黄州郊外松林月夜

    47岁的苏轼仍沉浸在回忆中,在月光下的松林中徘徊着。

    苏轼自言自语地:花蕊夫人多么像我少年时遇到的那位姑娘啊!苏头脑里闪现出-闪回

    亭园日外

    年轻的苏轼(十七八岁)翩翩走进亭园,两位靓丽女子在园内款款地行走着。从情形上看,是一主一仆的模样。小姐肌肤洁白如玉,顾盼生情。苏轼被小姐的玉容吸引住了,不由自主地跟了上去。

    秋千架下日外

    小姐被丫鬟扶上秋千,荡了起来。粉红色的罗裙被风扇了起来,在空中飘荡。苏目不转睛地看着,小姐在空中向苏莞尔一笑,生出千般的情意。苏不由神魂飘荡……

    苏轼惊讶地:太美了!

    苏轼看着二女子下了秋千,向小路走去。

    二位女子矜持地连看也没有看苏轼,只是身后传来一串银铃的笑声小路日外

    二位女子轻盈地在小路上行走着。苏轼情不自禁地向二位女子眺望着。二位女子逐渐消失在小路的尽头。苏犹如傻了一般的遥望着二位姑娘渐渐消失的身影。

    闪出

    郊外松林月夜外

    苏眼前的幻像隐去,但小姐的面容与老尼所讲的花蕊夫人的面容登合在了一起。

    苏轼扶住一租壮松树感叹着:这是发生在我家乡的一段故事,可惜我们只见了那么一面,就再没有机会相见了,可她的音容在我脑海里一直没有消失,也许她就是花蕊夫人的化身吧!

    苏轼的思绪又回到40年前老尼讲故事的一幕中。

    闪回到40年前石上日外

    老尼讲述着:孟昶是个风流皇帝,生活十奢靡,建造了不少宫殿纳了不少妃子,但是最为宠爱花蕊夫人。那天夜里……

    闪回

    大殿内夜内

    蜀皇孟昶一身便装,踱到大庭内。夫人急忙下榻迎了上去。花蕊夫人施礼后道:陛下,你怎么也来了?

    孟昶拉着夫人的素手说:夫人,月光皎皎,惠风和畅,何不到摩诃池畔一游?

    花蕊夫人:陛下,难得你有这么一片好心情……

    孟昶:不,这是诗心、是词心!当年杜甫在长安看到天上的月就想到妻子与儿女。想到妻子的手臂在月光的辉映下的丝丝凉意,也联想到与夫人“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嘛!

    夫人:陛下真是一代满腹文采的君王!

    孟昶笑着,携着夫人的玉手,恩恩爱爱地向殿外走去。

    突然,一只半大不小的鸟扑腾着从殿堂上窜飞而过,吓了夫人一跳。花蕊夫人一头扑在孟昶的怀抱里。

    孟昶将夫人拥在怀里。

    孟昶:夫人,别怕,只是一只鸟而已。

    花蕊夫人抬起头深情地看看孟昶:有陛下在我的身边,我什么都不怕。

    摩诃池畔夜外

    月华皎皎,垂柳依依,红荷满池,风光旖旎,静寂无声。孟昶与花蕊夫人携手抚肩,不时仰望着天空。天空夜外

    疏星点点,月华清清。不时有流星划过。

    孟爱杨玉环在长的一段事吗?花蕊:怎么不记得: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嘛……孟昶:我们可也要“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做连理枝啊“!花蕊温情地:陛下,你真好!

    黄州书屋内夜回到40年后苏轼取笔醮着墨思索着。

    苏夫人:大人,你又要写什么词了吗?

    苏轼:有了,我可借用孟昶的前两句,填写一首《洞仙歌》的词。把他们二人在月光下的摩诃池畔的那段美妙画面反映出来。

    苏夫人鼓掌:太好了,这已经在你心中隐藏了40年了!

    夫人为苏铺好纸张,苏挥笔写了起来: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

    闪回

    摩诃池畔月夜

    孟昶与花蕊夫在月光下徘徊着,不时看着星星,十分自得悠闲。孟昶看着天上的星星:爱妃,你看玉绳星已转得很低了。花蕊夫人:不要紧,还早着呢。

    孟昶开玩笑似的问:夫人,你可知道今夕是何夕?今月可照了什么人?

    花蕊夫人: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

    孟昶:夫人真聪明。这可是李白《把酒问月》中的名句。

    花蕊夫人:陛下,我可也要考考你。请问,夜晚里万影从何来?

    孟昶笑答:唐代刘方平《秋夜泛舟》一诗中写道“万影皆因月,千声各为秋”。对吗?

    花蕊夫人:试问夜如何?

    孟昶: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花蕊夫人鼓掌:绝妙,绝妙!闪出

    苏轼书房

    苏轼凝神想了想,挥笔写到:……时见疏星渡河汉,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

    (此词的背景歌声)

    苏夫人笑着说:他们二人已玩得更深夜阑了,蛮有意思的。

    闪回

    摩诃池畔月夜

    孟昶与花蕊夫人并肩而坐,谈兴仍浓。

    孟昶:三年前,因为你,成都种上了许多木芙蓉,这都是你的催促鼓动下发动臣民种下的啊,后来我才知道其中还有一段十分动人故事,可你一直瞒着我的啊!

    花蕊夫人:你是说我扮作民间女子去西北桥到陈晓蓉家观赏芙蓉花,并吟诗作联的事吗?

    孟昶:正是,你能把那段故事讲一讲吗?

    花蕊夫人:已过去三年多了,当然可以。三年前的秋天,我听说西北桥的陈家芙蓉花开得正旺,陈家的女儿陈晓蓉不仅聪明伶俐,而且能诗作对,很有才华。于是我与一位宫女趁陛下外巡之机,化装成民间女子,到了陈家……

    画面闪现出:

    陈家门口日外花蕊夫人与宫女敲门。宫女:请问有人吗?

    门呀然打开,一位十七八岁的靓丽女子探头见是二位美妙的姑娘,不由一震。女子问:你们是?

    花蕊夫人笑答:我们家住在皇城边,听说你们家的芙蓉花开得十分娇美,特地慕名而来……

    女子(陈晓蓉)迟疑了瞬,立即堆上笑容:啊,欢迎欢迎,请进!院内日外

    几株芙蓉树繁花盛开,粉红、浅白、鹅黄,十分娇丽。花蕊夫人与陈哓蓉在花下欣赏着。

    花蕊夫人称赞着:太美了,晓蓉小姐,这是你亲自栽种的吗?

    陈晓蓉点点头说:是的,是去年栽种的。花蕊夫人:听说小姐不仅爱花,而且吟诗作对无一不精,是真的吗?

    陈晓蓉:夫人过奖了,不过略知一二而已。花蕊夫人:我出个上联,你对下联好吗!陈晓蓉:夫人请。

    花蕊夫人想了想:明明媚媚,艳艳红红,胜似天姿国色。陈晓蓉也想了想:摇摇曳曳,袅袅娜娜,比过闭月羞花。

    花蕊夫人惊异地看着陈:真没有想到你才思如此敏捷,难得,难得!陈晓蓉也惊叹道:夫人真仙人矣!

    花蕊:听说你还写过不少有关芙蓉的诗,能让我们欣赏几首吗?陈晓蓉:我怎么好在高手面前献丑呢,夫人如同仙人一般,我,我……

    花蕊夫人叹息着:哎,既然小姐不愿意,我也不勉强了。陈晓蓉:好,我岂能负了夫人的雅兴呢!

    陈随即吟诵起来:去年种花今年成,惊鸿倩影映月痕……闪出

    摩诃池畔夜外

    孟昶惊叹着:真是少见的奇女子矣!她有如此的才华,倘若不是有你这位天姿国色的妃子,我真想把她请进宫中……

    花蕊夫人酸溜溜地:难道陛下宫中还少了美女吗?因此我一直很少提起她,就怕陛下……

    孟昶急切地:好了,我的大美人,我有你一个就够了!孟昶急忙擦头上的汗:这天气也太热了!

    花蕊夫人看看天上的星星,扳扳指头:也不知道西风几时来,这季节也该转换转换了……

    闪出

    寺庙前树林中日外

    老尼叹息着:唉,这都是40年前的事了,没想到,一晃我都成了90岁的老尼了。可惜的是,我只记得后蜀皇帝写的前边两句了!当年我与师傅常去宫中,还经历了不少稀奇古怪的事,以后有时间再给你讲吧。我看你与别的孩子不一样,将来必成大器,孩子,用功读书吧!

    画外音:

    在人生的旅途中总是有许多美好的回忆,加之一些偶然因素,如果被艺术家捕捉到,就会闪烁出耀眼的光芒,使之成为永存于人类的不朽篇章,并感化一代又一代人。苏轼这首《洞仙歌》正是在偶然与必然中破茧而出的。

    书房

    苏轼已写完最后一笔。苏夫人看着纸上的全词。在书法作品的背景前出现字幕,并响起歌声。

    洞仙歌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倚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苏轼写罢放下笔,慢慢坐下,头脑里重又出现了少年时代相遇的那位荡秋千的女子,耳边仿佛还能听到她银铃般的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