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圆概念自源其说 » 22万物归祖,乾坤有道

22万物归祖,乾坤有道

    一知其源

    现如今我们已经了解了内环境,也了解了动物、植物的生命调节系统。如今,我们也知道了个体性质的重要意义。

    正所谓,聚少成多,聚沙成塔。因此,我们便要去了解一下种群。

    种群是指在同一地区、同一时间,对同一种生物的总称。并且,此外在同一地区中所有的种群的总和的名字叫做群落。

    所以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种群与群落。

    二原逻辑

    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种群特征。

    对于种群与群落的了解,我们应该先了解的是种群的特征。种群中最基本的特征便是种群密度。

    对于种群密度的研究方法有两种,对于动物而言:主要为标志重捕法。而对于植物和一些活动性较小的动物而言,便应该选用样方法进行测量。

    此外,除了种群密度之外,还有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这些都对种群密度具有影响的作用。其中出生率和迁入率可以使种群密度增加,;死亡率与迁出率可以使种群密度减小。

    种群的年龄组成可以暗示着这个种群未来的趋势是增加还是减少,它也是我们对未来人口数量推测的依据。

    除了数字特征之外,种群还存在着一定的空间特征。

    空间特征分为:随机分布,集群分布和均匀分布。

    通过种群的增长型类型,我们大致划分为两种,一种便是J型增长,另外还有就是S型增长,二者之间的差距就是存在环境阻力。

    这两种增长是我们针对种群密度曲线所画的曲线,所谓的J型增长就是在所生存的环境中没有敌害,食物空间十分充裕,没有迁入与迁出的环境。这种环境中所存在的生物体,生物会持续的,不断的,成倍的增加增长。

    对于s型而言,则是在生存时增加了环境阻力。这样就是因为环境的影响而受到了限制。因此有一些生物因为环境的不适而死亡,导致种群数量会有大幅度的下降。最后会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数字范围内波动,这就是环境最大容纳量。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所生成的生物的数量,均不会超过环境的最大容量。

    倘若对一个地区、对一个土壤的检测里面的微生物有多少,我们常常采用的是取样器取样法。之后,进行稀释,最后会在显微镜下观察着里面的微生物数量。

    对于群落而言,就是同一时间内聚集了一定区域内各种生物体种群的集合。

    描述群落的特征为丰富度,丰富度是指在群落中种群数量的多少。

    群落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会存在变化,这种变化就是群落的演替。

    群落的演替包括: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

    初生演替是没有土壤的演替,是在最原始的岩石等地域,它的过程大概分为: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和森林阶段。这是一个最完整的系统的演替的过程。

    对于次生演替而言,是存在的土壤或者是种子之类的原有植被层残遗物,由原先的植物留下来的废墟所构成的。

    相对而言,次生演替要比初生演替更加的容易。

    在群落之间,我们当然会存在着种内和种间,。所谓种内就是同一物种之内的关系;种间则是两种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包括:捕食,互利共生,竞争,寄生。

    对于各种物种之间,它们所生存的环境,生存的的空间,也因为有它们的存在而划分了不同的结构。

    比如说:生活区域大体分为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两大种。垂直结构中,植物主要受阳光的影响,动物则是受植物的影响;水平分布主要表现为镶嵌分布。对于不同的分布,它们的表现也是不同的,这就是由种群和群落构成的划分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