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跨越时空后的低调潇洒 » 第七十三章

第七十三章

    在县衙门口,有十位衙役和一位县丞,一位文书在等了。他们的衣服也还算是干净整齐,进到衙内之后,看到虽然看起来仍然是破破烂烂的,但是非常的干净,一看就是认认真真打扫过了。但是他们看到我们这几十车的东西和几百口人,应该是有一点慌张,大家有点语无伦次。在爹爹是示意下,娘亲带着我们这些人向后衙走去。看着这么狭小的地方,大家也是一愣。娘亲示意大部分的人还是先出去守着车马。这么多人肯定不能都住在后衙,当然也住不下,东西更是装不下。向借其他人的地方住一下,不过这周围也没什么房子可以住,简单卸下一些东西,其他的就现在外面扎帐篷住吧,就像赶路时,露宿街边一样。何况,又腾出好多马车,牛车这个时候,天气很暖和,让慕容笙给他们配置防蚊虫的药就好了。明天从县城周围买一个庄子,把这人和物先都安置了,在做其他打算。

    我看过了,外面的好多庄子都是荒着的,,哦不是庄子,只是荒地。感觉这个地方真的好荒凉,爹爹也顾不得休息的,直接就在内衙跟县丞、文书等人询问情况。我也用神识悄悄探听,太想知道现在的情况了。

    据他的汇报,阐述的大概意思是。这里没有什么良田,而且这几年也总是干旱,虽然不是特别厉害的旱情,但是确实粮食减产了很多。古代这种本身粮食产量就低下的地方,又遇上旱情,虽然离海并不远,但是海水并不能灌溉田地。而这里打井的师傅并不专业,看不准尝试的地方不少,就是很难出水井。并且好一点的良田都在驻军的附件,而且虽然是南方地区,可是降水不稳定。遇上降水多的年份,就容易淹死稻苗。可是赶上天旱,降水少了就容易旱死。

    这里的人也不太会存水,因为即使挖了池子存水,它也会渗,存不住多少水,能勉强保持人能活着的需求的水,就已经很不错了。没有水,也没有灌溉庄稼的习惯,一切都是靠天吃饭,赶上好年景,多存点粮和周围的各种野草、野菜。如果碰上了灾年人们就会饿着,用陈粮保证活着。好在这些地方林子多,草从灌木多,每年都存晒干的野菜、果子或是草丛里的动物。比如蝗虫之类的,都晒干,或是烤干,碾碎存好,灾年这都是救命的口粮。

    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个时代好像他们并不会用肥料。最多也就是让用人的粪便去做肥料,而且这里也养不起动物,所以也不可能有动物的粪便来做肥料。他们不会把一些秸秆之类的烧成木灰做肥料。也不会自己沤一些肥料,降水适中一点的地方,就上等田产量高一点,但良田很少。大部分的地方都是普通的田地,再就是荒地,开荒种田对于他们来说,一年也养不了一两亩地,遇上荒年颗粒无收,之后还是荒地。

    虽然这个地方比较安全,但是好一点的良田都在驻军的地方。朝廷拨的粮草也不够,所以他们自己再种点才能勉强够自给自足的,至于附近的老百姓就管不了那么多了。其他的地方倒是也有一些很好的土地,但是就是因为土地肥沃,所以周边的土匪也多。当然这个云闽县不用纠结这些,因为这里呢,土壤贫瘠,所以土匪也少,除了驻军的原因,穷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因为来也抢不了多少东西,白费了力气。

    这个地方距离府城桂城特别的遥远。这个时空的大陆面积非常非常的大,每一个府城下管辖的地域大概有咱们现在的三四个省城那么大,是XJ那样的省哦。一个府城城管辖有二十个县,其中收获比较不错的有五六个,中等的有十来个,只剩下这五六个县城,属于老大难,只要没有人口的锐减,人家根本就不过问。因为这些个县所管辖的地方是非常贫困的。并且但凡有点办法的人都不会来这担任县令。

    所以爹爹从京城拍过来的时候,知府大人直接派人在半路告诉他,让他直接来上任即可不必去府城拜会。因为知府大人也没觉得爹爹会把这个县城治理成怎样,当然也是觉得靠山不行,要不然就不会被外放,即使外放也不会放到这种偏远贫困之地。或者是说即使被放到这些偏远贫困之地,会很难再继续下去,就会请求京城的人想办法。估计三、两年之内一般都会调走。现在这个县令之职已经空缺两年之余,一直由县丞暂时处理事务,每个几年就会有类似情景。其实县丞也不愿意管,但是没办法,他是当地人,自己也很难迁走。

    不过好在有县丞之职,一家人还是能吃饱的。在这个地方,大小官吏不要说是酒肉了,只要能吃饱就是最好的生活。没有人愿意过来上任,那个只有1000人的县城,他们的县丞已代管五年之久了,仍然没有县令愿意下来。任宁愿去去其他的地方任职文书或者是知府下面的参事都没有人愿意到这个地方来做一县之长,可见这几个地方已经贫穷成什么样了。甚至为了不让县令开口寻求帮助,知府大人把每年一次的进谏上官,都改成了三年一次。至于税收,因为实在太穷了,就以有天灾为由减半收税,而且又以体恤民心的名义,不让他们去那个往府城押运,府城会指派人来县里收取即可,然后由驻军陪着送往府城。

    这么大的县城真正的收税田亩还不足两千亩,所以也没有多少税收要收取。每次运个十来车就不错了。这里的驻军也已经习惯了,他们也只能填饱自己的肚子,而且只是干粮,还不能有鱼肉之类的。

    其实我也挺纳闷的,他们为什么这么不懂得变通,但是后来知道整个县城据说都没有出过一个秀才,可以说这里都没有什么读书人,也是每天都纠结能不能吃饱,能不能活下去,哪有时间去思考,去创新。不过这里的好处是,官民之间没有那么多的矛盾,因为大家都不富裕,这里甚至没有什么小商贩,只有三家家粮油铺子,这些粮油铺子据说还是因为驻军需要去府城采买,然后跟他们一起去进货,然后供应整个县的人的油盐等必需品。至于什么纸张铺子,书籍铺子通通没有?偶尔有几个识字的,也是爹爹教儿子,儿子能学会都不错了,写字的就更是少见。哼,读书声没有,各类动物的叫声可多了。其实驻军最大的优势就是在他们那里有两口井,能实现用水自由,这就是当地老百姓最羡慕的事情,也是他们最引以为傲的事情。而且这个井其中一口,已经有近百年之久,而另外一个也有三五十年了。整个县城用水的井也不过三口,而下面的乡镇里,每个乡里有两口就已经不错了。大多数时候,人们都是存雨水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