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苏家屯的变迁 » 第一百四十五章,雪上加霜

第一百四十五章,雪上加霜

    近来,康大功不顺心的事情逐渐多了起来。去年公社都开过会了,会上宣布把“公社”改成了“乡”。那时,他只差没有骂出口,他是受了大半辈子“公社”阳光雨露滋润的,心中有一个非常坚定的信念,那就是“人民公社好”,他平时尽管不多言语,但要让他说起“人民公社”的好处,他能三天三夜不眨眼睛。如今为什么一个会议就把“公社”改成“乡”了?这不是又回到了旧社会是啥?

    尽管他心里有一百个不愿意,但这个决定也没有人非让他康大功同意不中。那天,生产队长会议上,李支书宣布了这个决定。会议还没有结束,他便起身往会场外走,还没有走出多远,李支书就在后面喊住了他,说是会后有几句话要对他说,让他先不要离开。

    康大功从骨子里面自以为是,他完全意识不到,在自己的所谓强有力领导下,苏家屯人过着“泥巴房,泥巴床,泥巴锅里没有粮……”的悲惨生活,经历了30多年贫困的苏家屯也急切的面临着“穷则变,变则通”的现实,不但如此,他还顽固的认为,是他康大功给苏家屯人带来了幸福的生活,带来了“农业学大寨”先进集体的荣誉······。

    康大功那里会知道?

    1982年1月1日,中国政府以一号文件形式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明确指出,“目前实行的各种责任制,包括小段包工定额计酬,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到组,包干到户、到组,等等,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1983年、1984年,党中央又连续下发了一号文件,把包干到户和包产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到了全国农村。到1984年底,全国569万个生产队中,99%以上都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康大功那里会知道?

    这569万个生产队中的1%就有苏家屯。

    康大功那里会知道?

    这是因为“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规律。“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大包干打破了“大锅饭”,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做到了有统有分、统分结合。

    康大功那里会知道?

    生产关系一经理顺,极大解放了束缚着的生产力。亿万农民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迅速扭转了农业生产长期徘徊不前的局面。1984年,全国人均粮食拥有量达到393公斤,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我国农村开始向着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生产转变。

    康大功那里会知道?

    “上下同欲者胜”。改革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有机结合,我国农村经营体制实现了根本性转变,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逐步确立,并不断得到巩固和完善。

    康大功那里会知道?

    “改革开放”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出亿万人民的创造活力,迸发出万众一心的磅礴力量,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

    康大功那里会知道?

    亿万中国人正以崭新的姿态奋进新征程,他们又一次扬眉吐气,用革命战争年代的那么一种干劲儿,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思想在不断的解放,步子在不断的增大,以势不可挡的英勇壮举继续走向未来·······。

    康大功那里会知道?

    这是因为中华民族一条心,坚持实事求是,尊重人民的创造精神,把选择权交给了农民自己,由农民自己决定,而不是由政府代替农民选择的人类文明和进步。

    康大功那里会知道?

    “唯改革才有出路,改革要常讲常新”,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

    康大功真的不知道:

    人类的生存问题,首要的是“吃饭”的问题,唯有这“改革开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才能够解决人们的“吃饭”问题。

    康大功真的不知道:

    饱汉子不知道饿汉子饥。

    ······

    康大功十分不情愿地拐了回来,等到会议结束,李支书把他叫到办公室里说:“功,乡长叫我给你捎个信····”,李支书说到这里停住,观察了一下他的表情,确认他此时此刻不会暴跳如雷的时候,又说:“乡长叫我给你说说,全乡的土地都分到户了,就剩你们苏家屯了,恐怕以后县上的人要是问起来·····”。

    还没等李支书把话说完,康大功就打断了他的话:“问起来就叫他问我,我不叫你担责任······”,康大功一边说,一边朝门外走去。

    那是一个周六的傍晚,康大功愤愤不平地走在回家的路上,迎面有好几个人给他打招呼他都懒得答应。

    当他就要进村子的时候,太阳已经压上了西山的山头,整个村子都开始静下来了,不知道是谁家的那几只老鸡子早早地飞到了那棵枣树的树枝上,把脑袋使劲儿往脖子里缩,露出那紧紧闭着的眼睛好像是睡着了,又好像是在有意的不想看他康大功。

    路边几户人家那土墙缝里往外冒着炊烟,分明是去年玉米秸杆烧火做饭的产物。

    康大功这时觉得肚子有点空了,他加快了脚步往家里赶。这时,他迎面碰上康素贞推着他那辆“飞鸽”自行车从家里走了出来。

    康大功盯着康素贞问:“黑了去哪里”?

    “去大塔村看电影”,康素贞说。

    “回去”!康大功一个多余的字都不愿多说。

    康素贞从爸爸的表情和语气里感觉到爸爸的心情不好,她连忙调转了车子就回到了家里。

    康大功随后进了大门,他把那厚实的木门摔出了很大的响声。

    看样子,芬芳在等他吃晚饭,但那烦心的事让康大功又没有了任何的食欲,他刚刚坚定了“就是不分地到户”的决心,心里稍稍平静了一些,但又被刚才康素贞那一个举动掀起了波澜。

    当他发现了康素贞在看《第二次握手》的时候是喜忧参半,喜的是他的闺女不知不觉的长大了,忧的是他的闺女为什么不趁着读书的年龄好好的读几年书,长大了过一辈子体体面面的日子呢?

    后来,他从家里人的眼光和话语中知道贞贞经常和苏家那孩子私跟,并且他意识到那些人的眼光在提示他,贞贞和苏家那孩子有谈婚论嫁的可能了,每当这个时候,他都非常自信地从心底里迸出一句:太阳是不会从西边出来的!

    康大功让苏家那孩子去学校里当民办教师,是因为康素贞让她妈妈给自己提的要求。有一点他是非常清楚的,那高中是苏家那孩子考上的,因为家庭出身没有叫他去上学,康大功心里稍有歉意,让他去当民办老师,他的心里便没有了任何亏欠,也算是自己高看了苏家的孩子了,那苏家的孩子想娶自己的闺女当媳妇,那便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了。再后来,那天村里给苏家屯发了四张电影票让队委们去看电影《少林寺》,他给了薛老喜两张,自己留了两张,他是原打算让他的哪一个媳妇去镇上看电影的。后来,从薛老喜和学校校长那里证实,那两张电影票是康素贞用去了,还是和苏家那孩子一块儿去的,并且是骑着自己的那辆“飞鸽”自行车的,还回来的是那样的晚。

    此时此刻,康大功那颗喜忧参半的心只余“忧”的一半了,“喜”的一半已经所剩无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