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苏家屯的变迁 » 第二百七十一章,痛定思痛。

第二百七十一章,痛定思痛。

    苏老二在小黄镇的汽车站把家丁和家贝送上了客车,看着那客车消失在自己的视野里,又一种孤独的感觉涌上了他的心头。

    苏老二不由自主地来到緱山上,漫无目的地沿着那山路走来走去,那时,他便真的是一具行尸走肉了。

    当山下电灯发出光芒的时候他才下了山,到了学校门前,天上下起了淅淅沥沥的秋雨,他远远地看见康素贞在昏暗的路灯下等他的身影。

    日落巷子深,

    灯寒雨纷纷。

    门前车流断,

    零丁康素贞。

    相对两无语,

    夜归断肠人。

    ·······

    那一个夜晚,苏老二突然又看见了娘,忽隐忽现的,还是那张黄巴巴的脸,目光里显现着无奈与哀愁,娘用那种眼光望着他,似乎要对他说话······。

    娘的身子还是那样单薄,秋风掀动着娘的衣袖,苏老二真切地看见娘的手臂干柴一样枯橾,并且向他伸来,好象要牵他走路,又好象要抱他,更象是乞求苏老二扶她站立。

    一会儿,苏老二又远远地望见一团红薯秧一样的红云飘来,娘就盘腿坐在那团红云上渐飘渐近,娘的表情好像比往常轻松了一些,但不是笑脸,舒松、自在、慈祥的样子,待到苏老二面前,只是看着他,还是不说话。

    那一刻,苏老二真的沉浸在幸福的海洋里了。

    他问:“娘,那一次掉沟为啥都没事呀”?

    这时,娘似乎笑了一下,说:“我知道沟底都是石头,快到沟底时看见你奶就站在我的面前,她逼我说话,我就说:‘娘,我的骨头和肉都不要了啊,保住肚子里的孩儿吧,我认为这是一个小子,他只要不憨不傻,他会延续咱老苏家烟火的,弄不对还会是一个有成色儿的人’。儿呀,你是不知道,娘不是摔在那石头上的,是你的奶奶张开双臂接着我嘞·····”。

    苏老二又问:“娘,那次在南坡拉红薯,那牛为啥不踏下那只脚呀?”

    娘好像回忆了一下又说:“至于那牛嘛,原来是要踏我的,我对它说:‘后面那孩子可是刚失去了他爹,要是你踏了我,以后的日子他可是要挨饿受冻了’·····”。

    苏老二一下子向娘扑去,他拼命的喊着:“娘………”。

    “醒醒,又发癔症了……”,是康素贞的声音。

    “你是半夜黑了哭啥嘞?楼上都住着人····”,见苏老二睁开了眼睛,康素贞又说。

    苏老二根本抑制不住自已的感情,他竟大声的哭起来,就连他自己也承认,自己太脆弱了,他的意志在母爱的冲击下如摧枯拉朽般,一败涂地,土崩瓦解。当时可恐怖,可狼狈。

    康素贞傻傻的样子站在他的面前。一会儿,她的心里好像明白了什么,她转身将放在床头桌子上那张娘的像片翻了一个“向后转”,又把苏老二有意挂在床头墙上,娘用过的那把芭蕉扇收了起来。

    一声滴雨一声秋,

    一圈儿涟渏一圈儿愁。

    秋夜梦里闻失声,

    只缘床头扇未收。

    扇揺子鼾震,

    扇摇蚊子溜。

    摇扇伊人笑,

    揺扇伊人瘦。

    枕上从前事,

    总惹伊人忧,

    …………

    泪水绵绵如秋雨,

    打湿枕巾,

    聚到心头!

    ······

    一段时间以来,苏老二对唐朝张继的《枫桥夜泊》产生了敏感,特别是那残月、古刹、寒山、客船、渔火、乌啼所交织的一副凄清悲凉的夜景,尤其使他感到人生的无助和苍茫。

    自古以来,月亮是最能传情的,娘去世以后,在苏老二看来,月亮总是传递那忧伤和悲苦之情,他甚至都害怕见到月亮,但每当有月亮的夜晚,他又总不得已地浸润在那如水的月光之中不能自拔,那月光使他思娘的心潮如波涛般的汹涌。

    月儿弯弯,

    月儿圆圆。

    月儿羞羞,

    月儿绵绵。

    月儿皎皎,

    月儿娟娟。

    ……

    月似娘亲,

    碧空玉悬。

    月落乌啼,

    柔肠寸断!

    ······

    有时,望着那一片金色的云托着那一弯新月,苏老二甚至都把那“彩云追月”理解的无限凄凉。

    那弯新月就象是一叶偏舟,那团云彩便是一片浩瀚的浪涛,那叶偏舟永远永远的在那一片风浪上飘泊,永远永远都无法挣脱那风浪的颠簸,且无依无靠。

    那时,那夜,在苏老二看来,那叶偏舟就是娘。

    月明星稀路幽幽,

    娘子相拥出村口。

    风霜雪雨三十载,

    今夜月下又牵手。

    “老二,我咋觉得:

    今夜的月亮象咱娘,

    不顾寒冷坐枝头。

    小路曲折坎坷时,

    咱娘探身看咱走”。

    “今夜的月亮象咱娘,

    好似怀你那春秋。

    沉甸甸,羞荅荅,园润润,自豪豪……

    更有妊娠辛酸渗骨肉!

    你知道吗?

    咱娘怀你十个月,

    一根脐带把心揪。

    母腹蠕动千百回,

    那回娘不热泪流”?

    “今夜的月亮象咱娘,

    云遮云掩晃悠悠,

    数年梦中娘重现,

    好似骇浪一叶舟,

    舟上载着你和我,

    狂涛怒吼竞自由”。

    “不走了!不走了!

    回去吧!回去吧!

    今夜的月亮象咱娘,

    看得出:

    娘是怕咱路难走!

    牵肠挂肚枝头坐,

    为咱操心为咱愁。

    只有儿媳进得屋,

    娘才回府把心收。

    ······

    苏老二时时的想起娘,便觉得娘沒有死,她还坐在那辆纺花车前纺花,腿上还盖着爹爹那件老棉袄,那盏煤油灯的红光把她那瘦小的身子依然投到那墙壁上,随着娘身子抑扬的动态,那纺花车便发出顿挫的声音来。这时,苏老二便惊醒,便芒刺一样回头看那原来放纺花车的墙角,当看到一片空空如也,物非人非时,那便是一阵彻骨的疼,那疼是无法用文字和生理现象解释的。

    苏老二时时想起娘,便觉得娘沒死,真切的认为她还坐在门口等他,风中,雨中,雪中,傍晚,黑夜……,这时,苏老二便会加快脚步或者拼命的朝前跑,当他又赶到那个地方,昔日的那块儿地还在,那块儿石头还在,那堵墙还在,那抹夕阳还在,那颗星星还在,那轮月亮还在······,只是沒有了娘的时候,那便是一种“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绝望,多少次,他想用一声仰天长啸冲淡那绝望带来的苦,但那种绝望又总是一剂封喉的胶。

    苏老二时时想起娘,便觉得娘沒死,她还坐在院子里那块儿石头上牵拉着家贝和家丁,不让他俩离手,那块儿石头是原放在院子中央的,有七八十斤重,母亲不知用了多大的劲儿,多长的时间,什么样的办法把它挪到水管下的水池前。那一天,苏老二问:“娘,你挪那石头咋嘞?”

    娘说:“我得坐在那石头上用身子挡住家丁和家贝,不叫他俩掉到水池里”。

    那一天,苏老二忽然觉得娘没有死,娘还坐在那一块儿石头上······,他便跑着从学校到了家里,匆匆赶到那块儿石头处,他没有看见娘,却发现昔日那块儿明晃晃的石头,因为娘的离开而被绿苔包围着的时候,便失声了起来,瘫坐在那块冰凉的石头上久久无法站立。

    ………………

    农历的二月初九,姐忽然打电话:“我有一个事得给你说”。

    苏老二连忙问:“啥事?姐”。

    “咱娘晚上给我托梦了,说是她没墩儿坐,你看是不是去纸货店给咱娘订一个椅子……”?姐似乎有点哽咽。

    苏老二心里一惊,是呀!娘活着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都是坐石头的,那是日子过的不好,现在孩子们谁不是沙发坐的都不想坐了,墩儿都是各式各样儿的,咋就沒想起来娘也想坐一个象样子的墩儿呢?

    苏家屯是农历初十日上坟给先人们添衣的,第二天一大早,苏老二和康素贞直奔纸货店,那师傅说:“墩儿沒有了,再做需等两个小时”。

    三个小时也是会等的。

    苏老二说:“做一对儿吧,给我爹也做一个”。

    ······

    一个人总有一个人独特地思维,独特的认知事物的方式。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凡登上緱山之顶,苏老二便久久地驻足在那最高峰,把南面的重山看个够,把北面的绿水看个够,无论十次八次他都会产生一种相同的感觉:那山便是父亲,象父亲一样铿锵,一样坚强,一样威严,一样伟大,那一道道山谷便是父亲深厚的胸怀,那一道道山梁便是父亲宽阔的肩膀,那一个个山头永远显现着父亲不屈的神韵和永恒的苍桑。

    那水便是母亲了,她柔中带刚,温馨流畅,馥郁芬芳,气韵生香,极尽人间的绚丽,多情,饱满和可怜。

    那一刻,苏老二便不由自主地看一眼脚下,当千疮百孔的石坑映入眼帘的时候,他便信实旦旦地折服了那个亘古不变的人间道理:“世界上的子孙,有一定程度,有一定数量都是为了榨取爹娘的血汗而来的……”,也许这是上帝有意的安排。

    所以,古人告诫说: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