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内娱传奇:从2000年激变 » 120 章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求首订)

120 章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求首订)

    好家伙!

    李有信看到标题,整个人不知说啥好。

    “连尼玛华语乐坛领军人都写出来了,没完没了是吧。”

    他何德何能,敢自封为华语乐坛领军人。

    又不姓华,又没有什么封神之作,更不会跳大神。

    “我看看。”

    仔细读完报纸内容,原来李有信的采访又遭到断章取义。

    明明他说的是个人专辑销量卖了200多万,还算不错。

    结果到了几位记者嘴里,曲解为他专辑销量比天王高,力证四大天王过气的言论。

    这还没完,李有信自谦说听着几位天王的歌长大。

    但在,成了他阴阳怪气,暗示四人已经老了。

    最可气的是,文章里故意把李有信拍的一部电视剧,与一张专辑单独列出在左边。

    右边摆出四大天王一长串的数字与文字,列举了他们多年来拍的影视剧和售出多少张专辑。

    两边形成鲜明对比,四大天王完胜。

    任谁看了,不得嘲笑李有信的狂妄自大,是个跳梁小丑的货色。

    “为报纸销量,脸都不要了。”

    曾璃看完报纸,整个情绪都不好。

    似乎预见到男友会被四大天王歌迷围攻。

    “知道的是报纸瞎编乱造,不知道的真以为你不知天高地厚呢。”

    “如果真是我想炒作,那也认了。”

    李有信有些郁闷。

    明明他什么也没做,“关键不是炒作啊,最近没有任何的作品上市,炒的再热也没用。”

    除了拉仇恨,没一点意思。

    曾璃面色发紧,为对方担心,“要不你去找记者来解释清楚吧。”

    “你以为写这篇文章的人不清楚?人就是不要脸,就这么写了,故意歪曲我的本意,制造热点新闻。”

    李有信再指着报纸,“喏你看,还特意注明转载自南都娱乐,人家早想好了应付的法子。”

    转载,呵呵。

    即使去打官司,过了这一阵,谁还记得呢。

    反正报纸已经卖出去,总不能再回收利用。

    “那怎么办?”曾璃更急的不行。

    总不能眼睁睁被人泼脏水吧。

    哼,李有信倒能保持平静。

    “怕什么,黑红也是红。”

    这事起因很简单,原本是香江记者故意博人眼球的无心之举。

    谁料天王过气论太过惊悚,戳中了行业的死穴,动了整个香江娱乐圈的奶酪。

    断人财路,犹如杀人父母。

    因而香江娱乐圈群情汹涌,义愤填膺,对李有信口诛笔伐。

    相反,娱乐业后来居上的宝岛巴不得香江倒下。

    他们才好填补相关空白。

    令李有信没想到的是,内地这边的舆论,似乎并未形成宝岛那样乐见其成的意见,反而大部分人跟着香江的舆论走。

    不知道是因为娱乐业不成熟,还是因为市场太大,形成不同诉求的小团体。

    毫无疑问,天王过气论,与华语乐坛领军人的口号都极为惊世骇俗。

    吸引无数媒体和各路吃瓜群众的眼球。

    批评李有信的人很多,有笑话他不自量力的,有嘲讽他异想天开的。

    但支持的也有不少,甚至部分业内人士接受采访时,也在委婉用任贤斉、周崋健的例子,表示乐坛不止有四大天王。

    任贤斉从专辑《心太软》走红,专辑销量更突破天际,到《爱像太平洋》红遍了整个东南亚,被MTV评论为亚洲天王,一时间荣耀无限。

    还有周崋健,面对巅峰四大天王丝毫不落下风。

    曾两度击败有歌神称号的学友,夺得了最佳歌手,从此有了天王杀手的美誉。

    两人的例子,充分说明虽然天王厉害,却不是不可战胜无法超越的神。

    有的人则说李有信是创作型歌手,与四大天王不是同一类型,现在他还年轻,正在成长中,未来可期。

    《京城晚报》的文体版块也发表了评论员文章。

    文章说李有信第一张专辑正版销量破两百万,演的电视剧不错,提醒人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事物发展规律如此。

    无论李有信说没说过天王过气,都不是重点。

    这样的说辞,在某些天王粉里不值一提。

    可别忘记,李有信同样有粉丝。

    并且初期他的形象与小谢的叛逆、酷帅类似,不同于传统的歌手。

    越是被人批评,反而激的那些年轻粉丝同仇敌忾。

    况且最近暑期档,东北一家人陆续在全国各省市电视台热播,给他带来一大波影迷。

    各大娱乐报刊吵的不亦乐乎。

    互联网上,天涯社区娱乐八卦版块里,李有信的大名再次成为高频词。

    这位之前被称为人间真实的燕大高材生,又喜提华语乐坛领军人的称号。

    不到几天的时间,华语乐坛领军人这个说法算是彻底坐实了。

    毕竟到目前为止,国内专辑销量《三生有信》遥遥领先。

    超过了羽泉的冷酷到底,比小谢的《了解》,孙燕紫的同名专辑更高。

    哪怕不是双方的歌迷或者粉丝,都第一次听说了李有信这个名字。

    可能他的名声不大好,但他俊朗的外形,却让人称道。

    挑不出啥毛病。

    即使再不服气,最多只酸熘熘扔下一句“长的好看又不能当饭吃”。

    ……

    除了普通人,业内人士同样在关注这次舆论的狂欢。

    王谊公司,当王磊看到各大报纸批评李有信的狂妄自大时,舒服极了。

    “啧啧,这家伙老毛病又犯了,这回可没人惯着你,呵呵。”

    “你看出什么来了?”

    王军看着小弟在笑,他却没笑。

    啊?

    王磊愣住了,这能看出什么。

    想了想,他开口说道:

    “这么多人骂他,说明他不得人心?”

    “可也有不少人支持他啊。”

    见小弟仍未反应过来,王军说道:“说明关注他的人很多。”

    大哥的话,把王磊干蒙了。

    感觉你说的是正确的废话。

    “现在报纸上因为李有信的一句话吵的热闹,无论支持还是反对,反正这次大家都知道了他这个人。”

    “他出名了!”

    黑红也是红,这个关键点,王军读懂了。

    就像他们之前在广告行业里做的那样,让更多人看见李有信。

    覆盖面一广,关注的粉丝自然增多。

    “但我觉得出这种名,不大好吧。”

    王磊想了想,并不认为这样有好处。

    李有信的资历和成绩,完全被四大天王秒成渣。

    拿头和人比。

    这不是厚着脸皮故意蹭天王的热度吗?

    “名声不好可以改,就怕你连名也没有,想改都没得改。”

    王军给他分析,名声这个东西是可以洗白的。

    浪子回头金不换嘛。

    当然,这样的观念在如今的内地,过于大胆。

    “只要你后面能做出什么让人服气的东西,那你的口碑和名声,立刻能扭转过来。”

    “总之,出名很重要。”

    炒作很重要。

    借助媒体舆论的炒作,能够快速扩大明星的知名度。

    除此以外,王军还发现了另外的两点。

    “目前来看,香江明星在国内的基础受众仍然无法动摇,但实际上内地业界对他们的优势地位很不满。”

    “大哥你的意思是内地明星很嫉妒香江明星。”

    王磊小心提出这个问题。

    嗯,王军点头。

    “当然,同样是明星,明明我比你更有名,凭什么你拿的报酬比我多,你服吗?”

    “不服!”王磊想也没想,果断摇头。

    如果谁服气,那他就是大傻比。

    赚钱的事,谁愿吃亏。

    “内地需要内地自己的明星,这是业界和粉丝共同的愿望,我们公司除了要加强和香江宝岛明星合作外,要适时培养内地的大明星,要有内地的天王。”

    王军打算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一手抓香江,一手抓培养。

    这是他看出的玄机,也是他未来几年的发展计划。

    而在另外一边,海d区中影集团公司。

    韩三品放下手中的报纸,摇头轻笑。

    “这个小李啊,总是能给人整点新花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