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种地式召唤 » 第九十五章 宣战

第九十五章 宣战

    1月24日,除夕之夜,一支128人的援助医疗队在广东迅速集结,连夜出征前往湖北;截至2月14日,广东派出支援湖北的医疗队人员已达1939人,在全国各省市区中排在前列。对口支援的医院包括武汉汉口医院、武汉协和医院等。

    作为武汉市首家被确定为定点医院的综合医院,距离华南海鲜批发市场仅4公里的汉口医院承担着巨大诊疗压力。大年初一,广东医疗队从汉口医院医护人员手中,接过了严重透支的病区。之后,广东医疗队在这里重建秩序。

    面对汉口医院的一些患者,罗少华曾感到痛心、无力,觉得“能做的有限”,“很多患者不仅是一个人患病,而是一到两个、三个,甚至一家人都有问题,对他们来说是非常难”。看到网络上的一些消息,罗少华会忍不住落泪。“很复杂的情绪,我都经常和我的同学说,年纪大了,眼窝浅了,藏不住泪了。”

    在严密而厚重的防护装备之下,藏不住泪的还有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护士朱海秀。22岁的她大学毕业半年多,是中山三院首批支援湖北疫情医疗队员中年龄最小的一位。

    朱海秀也是除夕夜来武汉的,当时她没敢告诉父母。“但是前几天我父母知道了,然后给我打了电话,那是我第一次见我爸哭,在我面前,22年来我爸第一次哭。”

    厚厚的护目镜之下,朱海秀的眼睛湿润了,“我不想哭。哭的话护目镜就花了,就干不了事情了。对不起。”说完这句话,她转身离开,投入了忙碌的日常中。

    “广东菜好吃啊,病好了我一定去吃。”

    2月12日,在汉口医院中临近午饭时间,广东省人民医院护士孙喜元与同事一起向患者派送午餐。“开饭了!趁热吃。”病房响起了她轻快的声音。“我们现在一个人的角色有很多。护士、运输队、清洁阿姨、发饭的食堂阿姨。技多不压身。”孙喜元告诉南都记者。

    “37度,正常。”当天,南都记者去汉口医院的一个病房探访时,广东医疗队的一名护士正在给病床上的陈泽华测血氧、量体温。一场疫情让年近60岁的陈泽华和母校重新联系在一起。负责护理陈泽华的医护人员中,有不少来自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而陈泽华曾于1979年进入中山大学中文系读书,在这里生活学习了4年。

    数十年来,陈泽华在武汉从事出版方面的工作。他感慨,“走南闯北一辈子,最后解决问题的还是近40年前毕业的母校。这一次没有中山大学,我的命就没了。”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援汉医疗队队长周宇麟向南都记者介绍,陈泽华刚到医院时病情严重,气喘厉害。单纯的制氧机的流量对陈泽华来说不太够,医院就给他上了储氧面罩,增加了氧气的浓度,让他更容易吸到氧气。在一旁的陈泽华补充:“相当于增加了半个肺”。

    陈泽华向南都记者形容,自己是被医生从“死亡的边缘拉回来”的人。“希望这个灾难快点过去,能早点回家。”陈泽华说,“广东菜很好吃啊,还有广东早茶。这病好了我一定去吃。”

    天色将暗,武汉协和医院也迎来晚饭时间。广东医疗队医护人员的手推车摆了热腾腾的晚饭,亲自送到每个患者的面前。这天的晚饭是鸡蛋、肉丁炒玉米、土豆等等。一位患者一边吃,一边告诉南都记者,“菜还不错。”

    不是所有患者都接受了护士们送来的饭菜。这天,65岁的陈庆希望能回家吃饭,但无法如愿。陈庆1月29日入院,目前情况依然严峻。他连接着生命监测仪器,带着呼吸机,说话艰难。面对提醒他吃饭的护士,他用手轻轻抬起了呼吸机,发出了含混不清的声音:“回去吃。”

    “你回去可能没有那么快,先吃一点。”护士劝说道。但床上的陈庆只是一直摆手。

    广东医疗队医务人员在武汉汉口医院为患者测试血氧饱和度。南都记者赵明摄

    “好多天没有喝到有味的东西了”

    汉口医院呼吸内科主任蔡志芳说,一些患者没有胃口,医院会给他们送饭,送酸奶、牛奶,让他们多喝点鸡汤、肉汤,强迫多吃点东西。“配合治疗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提高自身的抵抗力。”

    从年初至今,53岁的蔡志芳已经在一线奋战了一个多月。最多的时候,每天要面对近百名确诊患者。随着广东医疗队等陆续增援汉口医院,以及更多定点医院的设立,蔡志芳和同事的压力减轻了不少,但她还是坚持每天到病房查房。

    在督促患者“多吃点”的同时,“吃”却被医护人员们尽可能地简化。

    南都记者探访汉口医院时曾发现,在医生办公室,有几瓶咸菜、腐乳、辣椒酱。蔡志芳不好意思地笑着说,吃盒饭吃了二十多天,“吃得没胃口了,正好家里人送了一点这个过来”。

    来自中山二院的医生陈茗则告诉南都记者,他工作前一般只吃两个士力架、不喝水,因为这样不需要上厕所。

    当“吃”变成一种奢侈,以往寻常的味道,也给医护人员带来了更大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因为喝到一瓶脉动,汉口医院一位护士下班走出医院时开心地叫了出来,“我好多天没有喝到有味的东西了!”

    2月9日,汉口医院一名患者安全出院,病床进行紫外线消毒。南都记者赵明摄

    “汤圆慢熬,日子也是,终究会甜。”

    正月十五,元宵节。在汉口医院住院近两周的37岁民警刘宇说,每年这个时候,妻子都会亲手做宁波汤圆给他吃。“今年我在病房里,就吃不到了。”刘宇感慨。

    刘宇是在大年初二的晚上进入汉口医院的,刚进医院时,他“几乎不能呼吸,连从凳子上站起来的力气都没有。”此前,他已在家等待了10天。“前3天只是无力,没有其他症状,紧接着高烧3天,第7天开始退烧了,但一天比一天呼吸困难,我就知道可能是中招了。”刘宇说。

    治疗期间,比起担心自己,刘宇更挂念他的家人。他告诉南都记者,父亲在买菜的时候被感染,比他晚三天入院,现在正在另外一个医院接受隔离治疗;妻子一直在医院陪护,4岁的孩子托老丈人在带。

    2月12日是妻子的生日,他没法准备礼物。妻子端了一碗拉面来病房,两个人一起吃了“长寿面”。

    “所以我不害怕,我只有一个信念,就是得撑过来。这个家还需要我。”刘宇说。

    刘宇撑过来了,2月14日,他进行了CT检查,结果显示恢复良好,已经出院。“回到家里,哪怕是一碗面都是好吃的。”刘宇说。除了照顾家人,作为民警的他还打算尽快返岗。“所有同事一直都没有休息。大家全部下沉到社区一线,配合各个社区开展防疫工作,我想我也会第一时间过去。”

    “这次挺过来之后,我就觉得,日子就像在家里做汤圆一样。汤圆慢熬,日子也是,终究会甜。”刘宇感叹。

    (陈泽华、刘宇、陈庆为化名)

    采写:南都记者吴佳灵赵明刘威

    编辑:张亚莉,刘苗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