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季汉大司马 » 第567章辅政名单

第567章辅政名单

    黄鹄台所发生之事,在刘备的授意下,由马良为使,代传与诸葛亮。

    诸葛亮因整顿吏治之事,刚从荆楚归京,听闻马良代传的内容,虽有所预料,但依旧伤感而叹。

    “丞相,除以上之外,陛下以两汉宫廷之乱为鉴,制定祖训,言今日之后,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当辅政之任;其宦人为官者,不得过诸署令。”

    马良拱手说道:“且非军功不得封乡侯以上之爵,藩王不得握兵权。以上四令,铭金勒石,藏于黄鹄阁。以此诏传后世,若有背违,天下共诛之。”

    刘备在那日见面之后,与王粲聊了许久,最终以两汉为鉴,加上军功封爵以及藩王分封二令。

    听着刘备所制祖训,诸葛亮感慨说道:“昔中汉以王莽篡逆为鉴,光武皇帝至孝章皇帝时,约束宦官,严防外戚。然至孝和皇帝时,君上年幼,窦氏临朝,窦宪因之发迹。”

    “至此之后,宦官势大,外戚专政,更替为乱,中汉因此而衰。望我朝之后,能如陛下所制之祖训,二者不再为患。”

    因章帝早亡之故,一切发生了重大改变。汉和帝年龄小,窦氏临朝称制,为执掌朝政,让其窦氏一族入朝执政。

    早期肠胃胀痛,拉肚子,刘备未感自己不行。直到便血,夹杂其他的疾病袭来,且未有治愈的希望,这让刘备能感知自己的死期将至。为了避免骤亡,刘备要提前为后事而打算。

    诸葛亮持扇而吟,说道:“恕亮斗胆而言,翼德将军年岁渐大,与陛下情同手足。若陛下不幸~,臣恐翼德将军……。”

    如废都试制,引入募兵制,组建南北禁军。以和为主,多以钱财赏乌桓、鲜卑,以免征讨作战,劳民伤财。

    “陛下病情愈重,我心难安,岂敢休息!”诸葛亮正色道。

    “丞相刚从长沙归来,今不休息片刻?”马良关心道。

    诸葛亮坐在交椅上,说道:“禀陛下,马侍中将前后之事,皆已告诉亮。亮以为祖训四条,当安国之上诏,当可行之。”

    在开国初,便以钱财退功臣,不让军功集团参与过多的政治。功臣退后,则重用士人治世,皇权由此大为集中。

    待马良与屋内众人退下后,刘备说道:“祖训是为长远之事,非今下紧急之大事。朕深感病情日重,不知何事易世。今太子年幼,天下繁杂,难以理事。朕走之后,当多劳丞相理事。”

    马良犹豫少许,鉴于他与诸葛亮的关系,低声说道:“陛下虽已有辅政之人选,但却为主事者,犹豫不决。今或有意属丞相者不少,丞相宜当为此而思。”

    “当请陛下善保御体,早日康复。何言如此不幸之事?”诸葛亮说道。

    汉安帝早亡,东汉则进入幼年皇帝时期,反复政变,反复夺权。外戚、宦官、士人轮番登场,后面则就进入桓、灵二帝时期。

    至于张飞,料今时岁数,即便托付大事,其主要职责,也仅是稳定朝政之用。

    毕竟诸葛亮虽是工作狂,但不是受虐狂,有值得信任的人帮他,他岂会拒绝!

    刘备望着诸葛亮,说道:“为国事计,朕欲让孔明与仲邈、翼德、伯言四人秉政。君执国政,通理国事;仲邈领大军,北伐中原;伯言出巴蜀,而佐仲邈;翼德辅孔明,以安朝野。君是为经天纬地之见,不知以为如何?””

    刘备看向马良,吩咐说道:“季常,朕与丞相有要事相商,且率侍从退下。”

    诸葛亮大体能了解刘备的想法,今刘备可用的宗亲太少,不用女婿陆逊,怕无宗亲可托大事。

    军事上,以汉武帝穷兵黩武为鉴,东汉对外谨慎用兵。

    虽常说封建王朝因土地兼并而亡国,但正儿八经因土地兼并而亡国的王朝,除了西汉、大明外。如晋、隋、唐、宋、清等王朝,不是因外敌入寇,则就因高层混乱而亡国。

    “请陛下细言!”

    今人才所众,但诸葛亮依旧怀念与徐庶并肩理事的日子。如诸葛亮所说,他负责的事太多,所推行的政令难免有问题。

    刘备为何有意徐庶出任辅政大臣,与徐庶来自颍川有莫大关系。徐庶无根基,亦无党羽,不会与诸葛亮、霍峻发生倾轧。

    西域诸国请求大汉统治,但因刘秀不愿劳民伤财,西域诸国则被北匈奴长期占据。而后班超力取西域,东汉才复设都护府。

    “黄鹄台之事,不知孔明是否知之?”刘备问道。

    诸葛亮从榻上起身,说道:“我与季常同行,今当入宫看望陛下。”

    “朕身经百战,大小创伤众多。昔初得痢疾,再转下血。之后身体无力,杂病频生,发热畏冷,怕已无痊愈之望。”

    “亮不如仲邈,若仲邈欲领大事,亮愿次之。”诸葛亮保证道。

    “善!”

    东汉败亡教训在前,诸葛亮仅能希望季汉之后的皇帝,能遵循刘备遗诏,别重蹈东汉覆辙,尽量保持朝野的稳定性。

    刘备扶起诸葛亮,说道:“朕今下有心腹之忧,却不知如何解之。”

    刘禅年纪虽比历史大点,但刘禅依旧年轻。今将大汉之事,让刘禅自己主持,根本不可能。且为了北伐大业,稳固季汉国祚,刘备必须将国事托付与大臣们,让他们辅佐刘禅。

    “但君为丞相,理统国事。朕恐元直归京,恐会令君难以施展手脚,正为之而犹豫!”

    政治上,废弃丞相,以司徒代之;设尚书台,将权利集中。故东汉时,权臣需录尚书令者。

    后来因刘备疆域扩大,为了治理疆域,不得已让徐庶独当一面。今从理事的角度上看,诸葛亮非常希望徐庶出任辅政大臣。

    窦宪之所以北击匈奴,则是他斩杀刘畅,为求免死,建功赎罪,请命北征,故而有燕然勒石之事。虽横扫北匈奴,但也让草原力量真空,鲜卑因之而崛起。

    少顷,诸葛亮与马良乘车赶赴黄鹄台,求见养病休养的刘备。

    诸葛亮抚扇而叹,说道:“今国事为重,如陛下意属霍督,且霍督有意。令霍督主政,未尝不可,我又何必争之,以坏国家大事。”

    诸葛亮毫不犹豫,说道:“汉土之广,非臣一人所能治。臣粗略大治,常有过失,需人纠之。元直性情严谨,与亮同属将军事时,闻过则纠,闻错则谏。是谓集众思,广忠益也!”

    不夸张地说,高层不搞事,保持一定的稳定治理,国祚两三百年,非是什么大问题。如果遇见农业革命,说不准国祚三百年,并非不可能之事。

    诸葛亮虽未说完,但刘备已知其意。诸葛亮担心张飞年龄大,其与刘备情谊深厚。刘备今若病逝,张飞受打击之下,很有可能后脚随之而去。

    “丞相,丞相~”

    说着,诸葛亮告诫马良,说道:“季常为侍中,今虽与亮关系莫逆,但不可因私而废公。托孤大事,非陛下叮嘱,不可向外言语,以免被歹人所知。”

    刘备长叹口气,说道:“今招伯言至京,则是为免疾病骤发,而坏国之大事。”

    “谢陛下!”

    “今陛下何在?”

    “诺!”

    但让徐庶入京,为避免与诸葛亮发生争斗,刘备还是要问其意见。

    今辅政大臣的人选,刘备已渐渐有了。但具体是霍峻领政,还是让诸葛亮领政,这让刘备多有犹豫。

    阁台内,经刘备的批准,诸葛亮得是见刘备。

    今时的刘备身形削瘦,坐在榻上,身上盖有毛毯。精神比见霍峻时更差些,但尚能正常接待臣属。

    刘备摆了摆手,示意诸葛亮坐下,说道:“孔明巡检荆州,当多有劳累。近日无大事,可好生休养,不可轻易外出。”

    “禀陛下!”

    徐庶为人严谨,有时下班归府,得知有纰漏,也会深夜拜访诸葛亮,指出问题,并建议修改。甚至修改后,发现政令有问题,徐庶还会不厌其烦去见诸葛亮,再进行修改。

    诸葛亮跪在地上,伤感说道:“愿陛下安息御体,亮当效犬马之劳,以报陛下知遇之恩。”

    马良沉吟少许,说道:“禀丞相,陛下为后事计,已招陆巴梁归京。”

    “亮拜见陛下,试问陛下御体如何?”诸葛亮行礼问道。

    “花甲之年,疾病多生!”

    刘备握住诸葛亮的手,叮嘱说道:“寄奴与孔明情深,今后太子当多劳丞相教导。”

    除政治、军事外,早期的东汉皇帝如诸葛亮所说一样,有意限制外戚权利,以及打压宦官。如列云台二十八将,因马援之女为皇后,明帝为了避嫌,未将马援画上云台。

    “今陛下在黄鹄台养病!”马良答道。

    “善!”

    “陛下~”

    “朕少不更事,不喜读书,粗知大略。因学识短浅而四处奔波,后历人间之事,深感无学不成器。太子虽是聪慧,但学识浅薄。今后君当授以治国之道,然权术害民之道,万不可授之。”

    “仲邈性情虽谦,亦能以国事为重。但其心实傲,常不愿居他人之下。今后君若与他相争,当多让之。”刘备不放心道。

    “今陛下欲令元直为大臣,亮可以少过,亦可以专心为国奔走。如仲邈出江淮,亮不才可出江汉,为其掠翼,与伯言呼应关陇。臣请陛下托大事与元直!”

    “诺!”

    沉默良久,刘备微叹说道:“君所言之事,朕尚未思及。然除此之外,朕欲招元直入京,其岁与诸君相仿,性情严整,谨小而慎微。如能归京,当能辅君一臂之力。”

    之后汉和帝长成,凭借左右亲信合力夺权,诛杀窦氏成功。经汉和帝之事,外戚专权在东汉开了头,宦官也不再打压。

    诸葛亮作为顶级的政治家,自然能认识到这点。而霍峻作为后来者,通过历史教训,亦能知晓这些。故而对刘备所制定的四条祖训,不说十分支持,但却未有反驳之念。

    “可有他人乎?”诸葛亮思量问道。

    因有西汉灭亡的前车之鉴,东汉在很多政治制度上都有所革新。

    马良恭敬而拜。

    “今陛下病情日重,不知除祖训外,可有其余布置?”诸葛亮问道。

    刘备吐了口浊气,说道:“主政之事,朕犹豫不决,尚未与仲邈言之。容朕思索几日,再纳诸君密言。”

    “亮谨从陛下之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