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历史那些事儿 » 9.亡国岂能怪美人?

9.亡国岂能怪美人?

    纵观中华5000年历史,我们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但凡亡国之君,脸上都会被贴一个大大的标签。那就是“贪恋女色”。我认为,男权社会之下,将国家的灭亡强行归罪于某个女子,不仅荒谬绝伦,甚至无耻至极!例如,夏朝亡国之君夏桀宠爱妹喜;商朝亡国之君商纣宠爱妲己。除此之外,还有因宠爱杨贵妃而导致安史之乱的唐玄宗。当然,历史的榜单上也少不了本章的主人翁,他就是西周亡国之君周幽王。

    作为一个太平天子,如果周幽王按部就班地治国理政,他在历史上可能籍籍无名,以司马迁惜字如金的个性,最多一句话就概括了他的生平:“宣王死,子宫湦立,是为幽王,国家无事,享国几十岁,薨。”但周幽王可能察觉到了司马迁的“吝啬”,为了给自己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决定拍一出戏,戏名就叫“烽火戏诸侯”。但周幽王这出戏玩得太过火,直接将西周变成了“上周”,他本人也为自己的伟大演艺事业献出了生命。

    周幽王的父亲是周宣王,曾经开创“宣王中兴”,令一度衰颓的周王朝再次焕发生机。但周宣王末期,对外用兵接连遭受失败,再加上他刚愎自用、不纳忠言、残暴弑杀、倒行逆施,以致来之不易的中兴局面成了昙花一现。

    周宣王死后,太子宫涅即位,是为周幽王。周幽王即位后,立申侯之女为王后,立他与申后所生之子宜臼为太子。老爹晚年已经把国家折腾得够呛,偏偏幽王即位之后不久又遇到了京畿大地震,泾水和渭水因此发生震动。同年,泾水、渭水和洛河同时断流,岐山也发生崩塌。所谓福无双至祸不单行,上天似乎也察觉到了西周王朝寿数将近,于是降下连年大旱。几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民众饥寒交迫,颠沛流离,社会也陷入动荡之中。

    前文提到,周厉王时期的“国人暴动”已经动摇了西周王朝的统治根基,而周宣王晚年的倒行逆施又使国家元气大伤,所以风雨飘摇的周王朝在这些天灾人祸的轮番折磨下已经是奄奄一息。如果此时能够出来一位有为之君,或许还能挽狂澜于既倒。

    不幸的是,周幽王是个昏庸之主,他非但不励精图治,解民众于倒悬,反而任用奸臣执掌国政,虢石父便是奸臣中的代表。虢石父是个不折不扣的佞臣,他为人乖巧,尤善阿谀奉承,而且他贪图财货,对百姓横征暴敛,导致民怨沸腾,使贵族与平民之间的阶级矛盾更加激化。

    昏庸之辈大多没有自知之明,周幽王不甘寂寞,也学着老爹连年对外用兵,但在攻打西戎时大败而归。其实,朝中也不乏忠直敢谏之士,大臣褒珦见幽王治国无方,又对外作战又连连失利,便好言规劝,希望他迷途知返,但周幽王非但不纳忠言,反而将其逮捕入狱。

    褒珦来自一个小诸侯国,名叫褒国。他被关押期间,其族人想方设法欲将其营救出来。他们听说周幽王贪恋女色,而且在不久前刚颁布诏令,命天下美女入宫,准备搞个选美大赛。于是褒族人便利用这次机会,遍访全国,寻找美人。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还真找到了一个姒姓女子。相传该女子容貌倾国倾城。他们又教该女子唱歌、跳舞和宫廷礼仪,并为其取名为褒姒,进献给了周幽王。

    初见褒姒,周幽王便拜倒在了她的石榴裙下,直接越级册封她未妃。周幽王得到了如此尤物,自然不胜欣喜,便释放了褒珦。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褒姒自进宫以后,便享受到了这般待遇。周幽王对其宠爱有加,二人出则同车,食则同案,寝则同榻。但令周幽王纳闷的是,虽然褒姒有倾城之貌,却是个冰美人,天生不爱笑。这可愁坏了周幽王,为了博得美人一笑,他想尽了各种办法,但褒姒的脸仍然冷若冰霜。

    周幽王无计可施,便下了一道悬赏令,称如果谁能逗褒姒开怀一笑,赏赐千金。

    这样的好事,虢石父自然不想错过。一肚子坏水的人想起馊主意那是信手拈来,他给周幽王出了个“绝妙”的主意,保证能够引得褒姒一笑。

    而他这个主意,就是让周幽王点燃烽火台。

    读者可能纳闷,烽火台有什么好看的,燃着之后狼烟滚滚,刺鼻的浓烟能把人呛得涕泪横流,如何能够引得美人一笑?其实,虢石父这个主意另有玄机。古代通信不像现在发达,边关战事只能通过驿卒快马加鞭传递消息,所以古装剧里经常有“六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等说法。除了驿卒,还有一种传递消息的方法,那就是烽火。如果诸位参观过长城,就会发现每隔一段距离就会有一个平台,那便是烽火台。遇到敌寇来犯时,驻守烽火台的士兵便燃起狼烟。之所以叫“狼烟”,是因为这玩意儿就是狼粪做的,据说狼粪燃着之后,烟气不易散开,而是直冲云霄,数里之外都能看到。

    因此,作为一种紧急军事信号设施,中国历朝历代都会在边关要塞修筑烽火台,两座烽火台之间距离不是太远,以方便传递军情。

    西周发源于西岐,都城在镐京,与犬戎为邻,所以它对王畿威胁最大。为了防备犬戎犯边,周王朝在镐京附近的骊山上修筑了数十座烽火台。如果犬戎来犯,最先发现敌情的那座烽火台便燃起狼烟。附近的烽火台收到信号,也会相继点燃烽火,以此向王畿和附近的诸侯报警。王畿的驻军和附近的诸侯见狼烟四起,便知犬戎来犯,便带领本部兵马前来勤王。

    可见,烽火是传达紧急军情的重要手段,但凡脑子正常的人都知道它的重要性,不会轻易去点燃,更不会拿它来“做游戏”。我们的主人翁算是昏聩到家了,就算你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但耳濡目染,也该知道点燃烽火意味着什么吧?但他竟然采纳了虢石父的馊主意。

    周幽王觉得此计甚妙,便立刻带上褒姒和虢石父来到了骊山烽火台。看到国君到来,驻军自然俯首听命。周幽王命令驻军点燃烽火,顷刻间,狼烟直上。附近的烽火台见有敌情,也相继点燃了烽火。一时之间,骊山一带烽火四起。

    周天子直接管辖的王畿之地并不大,而王畿之外便是各诸侯的封地,骊山又在王畿的边境地带。所以附近的诸侯很快就收到了王畿告急的信号,都以为犬戎又来侵犯,便点齐兵马,直奔镐京而来。

    但当他们赶到骊山脚下时,却连犬戎的影子都没看到,只见幽王和褒姒正高坐在烽火台上,正在饮酒作乐。

    待各路诸侯都到齐了,周幽王也觉得戏演得差不多了,便派人告诉这些“群众演员”:“你们辛苦啦,天子没有事,犬戎也没犯边,这不过是天子和宠妃放火取乐而已。”

    大伙儿这是才回过味儿来,原来自己被当猴耍了。但慑于天子的权威,他们也不好发作,只好拨转马头,各回各家,但他们心中对这位荒唐天子的怨恨就此悄悄地埋下了。

    褒姒见到狼烟一起,千军万马迅速赶来,天子一声令下,他们又立刻四散而去,觉得很有趣,不禁嫣然一笑。周幽王大喜,便立即兑现承诺,赏赐虢石父黄金千两。

    但回宫之后,褒姒又变回了之前的那个冰美人。

    为了能够再睹宠妃的笑容,周幽王又多次带她到骊山点燃烽火,每次褒姒都笑得乐不可支。狼来了的故事大家小时候都耳熟能详,周幽王此举与那个小男孩儿无异。虽然仍有诸侯率兵前来,但由于屡遭戏弄,勤王的诸侯越来越少。

    后来,褒姒给周幽王生了个儿子,取名为伯服。自周朝开始,中国历代便实行立嫡立长的传位制度。为了讨得爱妃欢心,周幽王不顾祖制和大臣的劝阻,废黜了申后和太子,立褒姒为后,立伯服为太子。这本来是天子家事,外人也不便多言。但俗话说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周幽王不但违背祖制和礼法,擅行废立之事,更过分的是,他还一并废黜了申后父亲的爵位,并准备发兵攻打申国。

    申侯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本来自己女儿和外甥双双被废,已经令他感到窝火不已,现在天子竟然要出兵讨伐自己,申侯恨得牙痒痒。申侯也不是那么好惹的,既然你天子不仁在先,休怪我申侯不义。申侯知道,自己直接对抗周天子无异于以卵击石,于是他采取先发制人的策略,并私下串连缯侯和犬戎,共同出兵,给周幽王点颜色瞧瞧。

    公元前771年,申侯联合缯侯和犬戎发动叛乱,三路大军直插镐京。周幽王听说申侯叛乱,而且有犬戎助阵,便急忙命骊山驻军点燃烽火。但屡次被天子戏弄的诸侯早已习以为常,认为这次又是他为博美人一笑故意为之,于是谁也没有当回事,更不必说率兵勤王了。

    骊山之巅狼烟四起,而王宫之中的周幽王也像屁股着了火一样急得抓耳挠腮。王畿本来是有驻军防守的,但他们都怨恨周幽王昏聩无能、贪恋女色,所以面对天子的诏令,他们也无动于衷。就这样,周武王“封建诸侯以为屏藩”的制度和烽火台的军情预警系统双双失灵,申侯联军不费吹灰之力便攻入镐京。

    贼兵已经入城,国都已经沦陷,周幽王只得带上褒姒和伯服仓皇出逃(还算有点良心,逃跑时还知道带着老婆孩子),奔向骊山离宫。途中,他多次命人点燃烽火,但诸侯仍然按兵不动,没有一人前来救援。

    申侯见天子逃走,便率兵紧追不舍,慌乱之中,幽王与随从只得各自逃命,等到了离宫,幽王身边仅剩100余人了。为了麻痹敌军,大臣建议在前门放火,幽王则趁机从后门逃走。但没走出多远,申侯联军又杀到了。连翻折腾下来,最后只剩下周幽王、褒姒和伯服一家三口了。嗯,一家人死也要整整齐齐的,幽王肯定是这么想的。

    申侯可能还顾及仁义道德,但茹毛饮血的犬戎可管不了那么多。见幽王衣着华贵,便知道此人便是周天子,于是一刀将其砍死。他们又将伯服从褒姒怀中夺走,不由分说又是一刀。黄泉路上,父子相伴,也不寂寞。褒姒最后不知所踪,据说成了犬戎的战利品,被带到了草原。就这样,在幽王的“不懈努力”下,西周终于灭亡了。

    申侯联军从镐京撤出以后,诸侯拥立废太子宜臼即位为君,是为周平王。周平王吸取了父亲的教训,为了防止犬戎攻破镐京之事再次发生,他决定将都城迁往洛邑(即今天的洛阳)。历史上,人们将定都镐京的周王朝称为“西周”,将定都洛邑的周王朝称为“东周”,以示区分。

    自古至今,许多人将西周灭亡这个大罪扣在褒姒头上。例如,《诗经》中有一段话:“燎之方扬,宁或灭之?赫赫宗周,褒姒灭之!”其逻辑如下:周幽王为了取悦褒姒而点燃烽火,从而上演了一场“烽火戏诸侯”的闹剧。如果没有褒姒,这场闹剧就不会发生,西周也就不会灭亡。所以归根结底,褒姒是西周灭亡的罪魁祸首。

    笔者在前文已经批驳了这一观点,再次重申一下,这种逻辑不仅本末倒置,而且十分无耻。周幽王贪恋女色,没有了褒姒,也会有虢姒、郑姒、卫姒、齐姒、晋姒……西周灭亡的原因是周幽王昏聩无能,不修国政,贪恋女色,失信于人,最后才落得个身死国灭的下场。王朝的灭亡,罪不在美女,而在于贪恋美色的君王。

    为什么历代开国之君都能励精图治,开创“某某盛世”或“某某之治”?因为他们深知民间疾苦,人心思安,更懂得“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的道理。相比之下,历代亡国之君大多昏庸无道,或沉湎于酒色,或好弓马弋猎,或对百姓横征暴敛,或爱听信谗言,任用奸佞小人。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一语点破了天下兴亡的道理:“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中国历史一次次第地证明,杜牧所言非虚。

    但古人迷信,他们之所以坚持认为褒姒灭周,是因为褒姒的身世。司马迁是个惜字如金的人,但他却用了不小的篇幅来记载这个故事,可见其影响力之大。

    《史记》记载,夏王朝时,有两条龙突然从天而降,落在了王宫里。二龙对众人说:“我们是褒国的两个先王。”

    古人遇事爱占卜,于是夏王连忙找巫师算起卦来,结果卦辞显示,无论是杀死龙、驱逐龙还是留下龙,都不吉利。夏王继续占卜,其结果是:只有取得龙涎并敛藏起来才吉利。

    于是,夏王写出文告,请二龙离去前留下龙涎,并将其盛敛在一个匣子中,又把地上的痕迹清理干净。

    虽经夏商周三代更替,这个匣子都完好地保存了下来,没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去打开它。然而,西周时期出了一位好奇又胆肥的主儿,此人便是周厉王。周厉王想瞧瞧匣子里到底装了什么,便打开了它。

    令周厉王大失所望的是,里面除了一滩粘乎乎的东西,什么也没有。但由于匣子被打开,龙涎顺势便流到了地上,怎么擦也擦不掉。周厉王也是个很有想法的人,他命一群宫女光着身子朝着龙涎大声呼叫,结果龙涎果然有了反应,变成了一只黑蜥蜴,并爬到了后宫之中。这只蜥蜴横冲直撞,正好碰到了一个七八岁的小宫女。

    后来周厉王因“国人暴动”而出逃,周宣王即位,此时那个小宫女已经长大成人,虽然尚未出嫁,却有了身孕。十月怀胎,一个女婴呱呱落地。宫女未嫁生子,心里害怕,便将女婴丢弃在了路旁

    当时民间传唱着一首童谣,其中有一句是“檿弧箕服,实亡周国”。这实际上是句谶语,因为古人喜欢将某些时事编写成童谣或谶语,以达到蛊惑人心的目的。这句谶语的意思是:“卖桑木弓的人,就是灭周之人。”周宣王无意间听到了这首童谣,不巧的是,当时正好有一对夫妇正在街上卖桑木弓,于是周宣王便派人抓捕,杀之以绝后患。

    夫妻二人突然遭此横祸,便连夜而逃。他们在逃亡的路上恰好遇到了宫女丢弃的婴孩,正在哇哇大哭。夫妻俩不忍弃之,便将她收养,并一路逃亡来到了褒国。

    十几年后,已是周幽王在位,这个弃婴已经出落成一个亭亭玉立的大美人了。后来,褒国人为了营救褒珦,便将此女献给了周幽王。因此女来自褒国,所以被称作“褒姒”。

    事实上,这个故事并非司马迁杜撰的,因为早在司马迁写《史记》之前,《国语》中已有记载。显而易见的是,这个传说十分荒诞,古人之所以编出这么一个故事,是因为总要有人替王朝覆灭背黑锅,而没有话语权的女子是最好的选择。于是不同的朝代,就有了不同的“红颜祸水”,夏朝是妹喜,商朝是妲己,西周是褒姒,唐朝是杨贵妃……但如果仔细研究中国王朝的兴亡之由,我们就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答案,即《阿房宫赋》的最后一段:“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如果说妲己亡商,还有一定的说服力,因为商纣对其言听计从,并在她的蛊惑下做尽了恶事,最终导致商朝灭亡。但褒姒、杨贵妃和很多其他被称作“红颜祸水”的女子并未干政。例如,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是褒姒唆使的吗?周幽王废黜申后和太子也是她的主意吗?我们不妨站在褒姒的立场替她想一想,她生下来便被母亲抛弃,幸而遇到好心人收养,这才侥幸长大成人。褒姒有倾城之貌,但这是她的错吗?反而因为她姿色出众而被当作礼物送给了周幽王。后来犬戎攻破镐京,褒姒的儿子被一刀杀死,自己也做了戎狄的战利品,被掳到了草原,其下场之凄惨,可想而知!

    试问诸位,终褒姒一生,有哪一件事是由她自己做主?将西周灭亡的大罪强行扣到这样一个弱女子身上,不但荒谬透顶,而且无耻至极!

    人们多说“红颜祸水”,但又有谁知道自古红颜多苦凄?人们之所以习惯于妖魔化亡国之君身边的女子,不过是为尊者讳,或者为了男人所谓的尊严。封建制度男权社会下,女人毫无地位可言,是男人的附庸,就连历史这个英文单词,都是“history”。什么意思?History拆开,是his+story,翻译出来就是“男人的故事”。不错,历史是男人书写的,为了遮羞,便将自己做的坏事强行转嫁到女人的头上!但无论如何,西周亡自周幽王之手,这是不争的事实。

    西周灭亡以后,诸侯拥立周幽王的儿子姬宜臼即位,是为周平王。周平王为避犬戎的锋芒,决定东迁洛邑。

    但自平王东迁开始,周王朝就像一位身强体健的小伙突然变成了一个行将就木的老翁。

    前文提到,西周初期曾一口气分封了800诸侯,周王室直辖的王畿之地十分狭小。但由于周天子拥有绝对的权威,周军相对于诸侯也拥有绝对的优势,所以诸侯多能遵守周礼,并按时纳贡,定期来朝。

    但周平王本身就是由诸侯所立,而且背着弑父的罪名,这导致周天子的威信在诸侯之间大大减弱。而周初分封的部分诸侯表面上遵守周礼,背地里却对邻国鲸吞蚕食,一步步壮大起来。

    一方面是周王室日渐衰颓,另一方面是部分诸侯日渐坐大,所以有些诸侯开始按奈不住,搞起小动作来,他们不再响应周天子的号令,甚至开始与其公然叫板。

    首先跳出来的国家不是齐、秦、楚、晋等大国,而是同属姬姓的郑国。别看这个国家小,发生在它身上的故事还不少,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郑人买履”的典故就出自此地。

    西周初期,郑国出了个小霸王,名叫郑庄公,此人不仅公然挑衅周王室,还射伤了周天子。请看下一章:《郑国一箭将周天子“打入冷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