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历史那些事儿 » 30. 吴王金钩越王剑

30. 吴王金钩越王剑

    前文提到,史学界对“春秋五霸”的定义向来存在不小的争议,有人认为这五位霸主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但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认为宋襄公根本没有称霸的资本,而秦穆公只是称霸西戎,所以他们两个都不能算作真正的霸主。另一种观点认为,“春秋五霸”应该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我们暂且搁置争议,既然有人将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算作霸主之一,这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一个事实,即吴国和越国在春秋末期也是有声有色的大国。

    到了春秋末期,中原诸侯“争霸赛”已经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其实,这里所谓的中原诸侯,大部分时候是楚国和晋国两大强国在不断地互相征伐。《司马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所以晋楚两国百余年来相互死磕,自身实力也受到了不小的损耗。在这种背景下,两国开始另辟蹊径,打起了“代理人战争”。由于吴国与楚国接壤,且在其背后,所以晋国开始扶持吴国。吴国在晋国的支持下不断发展壮大,并在楚国背后频繁制造摩擦。楚国见状,如法炮制,开始扶持吴国的邻居越国。强大起来的越国开始与吴国发生各种矛盾,以致双方刀兵相向。后来吴王阖闾在一次战争中受伤,并最终死亡。吴越两国由此结下了血海深仇。

    我在前几章提到,周朝的始祖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但由于姬昌有贤君之相,所以古公亶父想立自己的第三子、姬昌的父亲季历为继承人。季历的两个哥哥太伯和虞仲也素有贤名,为了表示自己无意与弟弟争位,便偷偷跑到了南方蛮荒之地,披发左衽,在此安顿了下来。荆蛮之地虽未开化,但也知道追随仁义之君。当地的百姓听说太伯和虞仲自动让贤的故事后,纷纷归附,这便是吴国的发端。周武王灭商建周后,吴部落作为宗室被正式封为诸侯。

    虽然有了诸侯的名分,但地处蛮荒的吴国与地处西陲的秦国一样,都面临着生产力落后的问题,所以吴国直到春秋中期都一直籍籍无名,直至太伯的19世孙寿梦即位后,吴国才算时来运转。寿梦即位后第二年,邻居楚国发生了一件事,大将子反为报申公巫臣骗婚之仇而诛灭其全族(详见《徐娘半老,魅力不小》)。申公巫臣原为楚国的重臣,但为了能够“独享”夏姬的天姿国色,他不惜放弃功名利禄,不惜抛家舍业,辗转来到了晋国。后来他听说自己全家被子反诛杀,便将这笔血海深仇算到了楚国的头上。

    恰好晋楚两国是死对头,于是申公巫臣便为晋国出谋划策,让晋国扶持楚国背后的吴国,帮助其练兵,并提供“技术指导”。吴国有了中原第一大国的支持,迅速发展壮大。吴国也知恩图报,开始在楚国的背后不断捣乱。而被某些历史学者列为“春秋五霸”之一的吴王阖闾,是寿梦之孙。阖闾志向远大,并网罗了一批贤臣良将,比如伍子胥和孙武。吴国君贤臣能,又有晋国的支持,所以吴王阖闾曾一度将周边的国家打了一遍,包括实力强大的楚国。

    相较于吴国,越国的历史更加悠久,其祖先可追溯至夏朝,是夏王少康的庶子,被封在了会稽之地。经过20多代的传承,王位到了允常的手中。此时,楚国见晋国扶持吴国,给自己造成了不小的威胁,便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开始扶持吴国的邻居越国。于是,越国也逐渐强盛起来,并不断与吴国制造摩擦。

    允常去世后,其继任者就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越王勾践。吴王阖闾意识到,如果任凭越国发展壮大,将对吴国构成巨大的隐患。恰好越王允常新丧,吴国便在越国国丧期间出兵,意图削弱越国的实力。虽然越王勾践刚刚即位,但作为一代雄主,他也不是个软柿子。勾践早就预料到吴国可能会趁自己为父服丧期间出兵,所以提前做了准备。越国的地理位置比吴国更加靠南,其民披发纹身,骁勇剽悍,以不怕死著称。

    得知吴国发兵,越王勾践也迅速起兵。两军对垒之际,越军中忽然走出300多名士兵,分成三排,每人手持一柄短剑,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吴军阵前。还没等吴军反应过来,这些士兵便举起短剑,朝自己的脖子就是一刀。第一排士兵倒下,第二排士兵接着抹脖子……

    吴军哪里见过这种阵势,全军上下惊得目瞪口呆,纷纷上前围观,都想一看究竟。越王见吴军阵乱,便派出精锐部队发起冲锋。还没有回过神来的吴军就这样稀里糊涂地吃了败仗。吴王阖闾也在这次战斗中受伤,最终不治身亡。阖闾受伤之后,自知将不久于人世,便叮嘱其子夫差不要忘了杀父之仇。夫差在父亲身旁立下重誓:“杀父之仇,不共戴天,不灭越国誓不罢休!”

    夫差即位之后,将对越国的仇恨化作动力,开始加紧整军备战。为了不忘杀父之仇,夫差还让人每天三次提醒他:“你忘记杀父之仇了吗?”阖闾死后,越王勾践知道,吴越之间早晚会有一场决战。于是,勾践打算趁吴国尚未做好准备,来个先下手为强,于是起兵伐吴。夫差见越国来犯,便举全国之兵迎战。由于阖闾丧于越军之手,再加上夫差日夜备战,所以吴军上下同仇敌忾,一举击溃了越军。勾践战败,带领不到5000残兵退守会稽。夫差率兵追击,困勾践于会稽。

    吴军将会稽围得铁桶一般,勾践无计可施,谋士范蠡建议道:“现在越国危如累卵,亡国就在眼前,我们只有向吴国称臣这一条路可选。大王不如赠予吴王以厚礼,并答应亲自前往吴国,侍奉在吴王左右。而且我听说,吴国太宰伯嚭贪图财货,且与相国伍子胥不和,我们可以许之以重金,让他在吴王面前替越国求情。”

    勾践采纳了范蠡的建议,派大夫文种出使吴国,并以重金贿赂伯嚭。文种一见吴王便匍匐在地,膝行至夫差跟前道:“越王愿意做君侯的奴仆,越王夫人也愿意做您的婢妾。”夫差得到了越国送来的厚礼,又见文种如此诚恳,便有意答应。但这遭到了相国伍子胥激烈反对,他认为此时是灭越的良机,越王主动求和,不过是权宜之计,以图东山再起。此时伯嚭从一旁说道:“越王已经俯首称臣,赦免越国于我国有利。”于是,夫差听从了伯嚭的意见,没有攻灭越国,免了勾践的死罪,准许他在吴国服三年苦役。

    越王勾践也遵守约定,携夫人和大臣一起到吴国服侍夫差。留吴期间,勾践每天睡在马棚内,用荆棘铺床,并在屋内悬挂一颗苦胆,进出都要尝一尝,以提醒自己不要忘记灭国之耻,这就是成语“卧薪尝胆”的由来。

    即便勾践已经按照约定来到吴国为质,并且服侍吴王十分勤谨,但相国伍子胥仍然不相信他真心归顺,所以伍子胥经常提醒夫差,要提防勾践称臣是假,存越图强是真,所以建议将勾践扣留在吴国,不让他返回越国,以免放虎归山。夫差听了,也对此将信将疑。

    有一次,夫差生病,茶饭不思,谋士范蠡便向勾践出了一个“馊主意”,以进一步取得吴国君臣的信任。范蠡说:“我认为吴王的身体并无大碍,可能只是心理作用,您不妨去尝一尝他的粪便,然后说一通宽慰的话。没准吴王一高兴,就放您回越国了。”

    不得不说,勾践是真的是“忍者神龟”,他竟然毫不犹豫地采纳了范蠡的建议。第二天一早,勾践便等在吴王宫门口,待仆人准备将夫差昨晚的便溺倒掉之时,他伸手沾了一点粪便,放在嘴里煞有介事地品尝了一番,然后说:“我对医术略通一二,大王的粪便稍酸,身体应该没什么问题,他之所以食欲不振,可能跟季节交替有关,请大王放心便是。”

    仆人见状十分惊讶,便将此事告诉了夫差,夫差听后感动万分,便打消了对勾践的所有疑虑。几天之后,夫差的病情果然见好,这令他更加高兴。于是,夫差不顾伍子胥的坚决反对,将勾践君臣放归越国。

    勾践回国之后,一如既往地卧薪尝胆,而且他还放下国君的架子,亲自下田耕作,其夫人也亲手纺纱织布。作为一国之君,勾践的饭桌上从来没有荤腥,平时所穿也是粗布麻衣,夫人也从不施粉黛,以示与民同甘共苦。勾践还鼓励越国臣民,努力发展生产,努力繁衍人口,并给予多子女家庭相应的奖励。再加上范蠡、文种等贤臣的辅佐,越国开始逐渐恢复元气。

    而吴王夫差自征服越国之后,自信心爆棚,就也想学齐桓公、晋文公那样过一把霸主的瘾。但吴国地处荆蛮之地,素来与中原不相交通,如欲称霸中原,吴国必须北进。此时恰逢齐景公去世,齐国大臣相互争权夺利,而新君年幼,毫无实权,于是夫差便想趁此机会出兵伐齐。如果吴国此次能够征服曾经的霸主,将大大提高它在中原诸侯间的威信,到时候称王图霸就水到渠成了。

    然而,相国伍子胥认为,越国才是吴国的心腹大患,先王在世时也深以为然,因此他不同意伐齐之事。但夫差刚愎自用,并未听从伍子胥的意见。夫差伐齐取得了胜利,便趁热打铁,携余威进攻鲁国,并再次取胜。

    就在吴王夫差忙着东征西讨,称霸中原时,越国君臣却在努力发展生产,积蓄力量。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越国不但恢复了元气,国力也进一步增强。

    公元前484年,越国粮食歉收,文种便借此机会向吴国够粮。他这样做有两个目的,一是可以帮助越国度过粮食危机,二是可以掏空吴国的粮食储备。于是,文种亲自前往吴国,到吴王夫差面前哭穷道:“越国今年旱涝交替,引发了空前的饥荒,百姓食不果腹,四处逃亡,恳请上国赐些粮食,来年越国丰收,一定连本带利还上。”

    越国作为吴国的臣属,遇到灾年向吴国购粮也说得通,所以吴王夫差便有意答应。但伍子胥再次提出反对意见,认为此时是越国最虚弱的时候,可以出兵将其一举攻灭,永绝后患。但吴王夫差置之不理。伯嚭对相国之位觊觎已久,见夫差在勾践归国、吴国伐齐和越国借粮之事上屡屡不纳伍子胥的谏言,便趁机在夫差面前进谗言,称伍子胥将儿子留在齐国,有不臣之心。其实,阖闾死后,夫差是在伍子胥的大力支持下才坐稳了王位并称霸诸侯。但伍子胥行事激进,经常不顾夫差的颜面提出激烈的反对意见,经常在夫差面前耳提面命,令夫差感到如芒刺背,认为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这也是夫差屡次不采纳伍子胥意见的原因,正好借此机会,夫差派人给伍子胥带去一把剑,令其自裁。伍子胥死前留下预言,要求门客将其眼睛挖出,挂在东城门上,他要亲眼看着越军灭吴。

    来年,越国果然取得了丰收。文种又生一计,他命人先将粮食煮熟,然后再还给吴国。他还派人再次以重金贿赂吴国太宰伯嚭,让其在吴王面前替越国说好话。吴国人收到越国的粮食之后,感到有些奇怪,因为经过煮熟晒干的粮食异常饱满。伯嚭适时向吴王进言道:“越国土地肥沃,这些可都是良种啊,我们可以将这些种子发放到百姓手中,借提高吴国的粮食产量。”

    夫差原本也心有疑虑,但经伯嚭这么一说,便信以为真。结果,吴国百姓用了越国的“良种”,导致次年颗粒无收,吴国因此闹起了饥荒。这一年是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在黄池会盟诸侯,正式确立了吴国的霸主之位。这也是吴国历史上最高光的时刻,只可惜是昙花一现。

    为了在诸侯面前耀武扬威,夫差在黄池会盟时带上了全部精锐,国内只留下少量的二线部队。越国瞅准时机,兴兵伐吴,并杀死吴太子。夫差听闻国内生变,但他又忙着与诸侯订立盟约,便封锁了吴国战败的消息,同时派人出使越国,以厚礼相赠。越王勾践知道,越国的实力还不足以灭吴,便与吴国罢兵言和。

    然而,吴王夫差并未吸取教训,仍然做着他王图霸业的美梦,再加上伍子胥已死,伯嚭又是个贪财好利的佞臣,所以夫差在称霸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连年派兵挑战中原强国,致使国力大伤。四年之后,越国趁着吴军疲敝之机再次兴兵伐吴,并攻破吴国国都。历史的一幕再次重演,只不过这次被困的是吴王夫差。

    无处可逃的夫差退守姑苏山,他只好学着越王勾践当年的样子派使者前往求和,称吴国愿意称臣纳贡,吴王愿意入越为奴,侍奉越王。勾践想起了自己20年前所受的耻辱,心有不忍,便想答应吴国的请求。但越国国相范蠡坚决反对:“我们苟且偷生了20年,如今是天要灭吴,我们不可违背天意。”

    范蠡说完,不等越王搭话,便雷响进军的战鼓,厉声说道:“越王已将国事全权委托于我,吴国使者速速离开,否则你性命不保!”

    夫差见求和不成,又突围无望,便自杀身亡。果如伍子胥所言,越军从东城门攻入,他最终亲眼看到了吴国灭亡。吴国被灭后,越国尽吞其地,国力大增。风水轮流转,越王勾践也想过一把当霸主的瘾,于是率兵北上,与中原诸侯会盟于徐州,并向周天子进贡。周天子则派使者赏赐胙肉,封勾践为伯爵。

    为了向诸侯显示自己霸主的宽阔胸怀,越王勾践将吴国的部分土地送给了楚国,将吴国当年攻占的宋国土地如数奉还,并将泗水东岸的土地划归了鲁国。诸侯各取所需,因此公推越王勾践为新一任霸主,他也是春秋历史上最后一任霸主。

    吴越两国的争霸历史告诉我我们一个道理,国与国之间,从来没有真正的“友谊”,只有永恒的“利益”,一国之君万不可因个人好恶而刚愎自用、不纳忠言,因为大错一旦铸成,后悔无及!

    假使吴王夫差当时能够听从伍子胥之忠言,哪怕一次,也不至于招来亡国之祸。伍子胥在吴越争霸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对吴国忠心耿耿,吴国能够称霸诸侯,伍子胥功不可没。但伍子胥工与谋国、拙于谋身,最终死于吴王的猜忌,令人扼腕。那么,左右春秋末期“国际局势”的伍子胥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又有哪些人生经历?请看下一章:《伍子胥工与谋国,拙于谋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