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历史那些事儿 » 32.上马治军 下马治民,经商致富、慧眼识人

32.上马治军 下马治民,经商致富、慧眼识人

    春秋末期,左右“国际局势”的其实就那么几位人物,如楚庄王、吴王阖闾和夫差父子、越王勾践,当然还有他们的谋臣,包括伍子胥、文种,以及本文的主人翁范蠡。范蠡不但是春秋时期的著名人物,即使是现在,他的故事也为大众津津乐道,比如范蠡与西施泛舟太湖,比如范蠡经商富甲一方等。

    范蠡“上马治军,下马治民”的故事在前两章已经讲过,他帮助勾践挽救越国于危难,与其同甘共苦,共同度过在吴国为奴的艰难岁月。勾践归越之后,范蠡任相国,辅佐越王吞灭吴国,称霸天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春秋时期最后一任霸主,是由范蠡促成的,如果没有他的鼎力相助,勾践可能早就死在了会稽山上了。

    勾践称霸诸侯之后,范蠡便功成身退,他不仅免遭“敌国破,谋臣亡”的悲剧,而且投身商界,因经营有方,很快成为一方巨富。所以,本文标题并无夸张的成分,范蠡的确可以称得上是一位传奇人物,他既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而且还具有非凡的商业头脑。此外,范蠡识人的本领也堪称一绝。

    根据史料记载,范蠡事越国前后20多年,这20多年正好是越国从差点亡国到勾践入吴为奴,再到称霸诸侯的艰难岁月。范蠡对越王勾践始终不离不弃,最终帮助他成就一番霸业。但范蠡知道,勾践只能同患难,不能共富贵,所以越国霸业一成,他就立即向越王辞行。

    勾践见范蠡请辞,便颇为“动情”地挽留:“我愿意与你平分越国,共享富贵”。但范蠡深知功高震主者历来没有好下场,也明白“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所以,勾践越是花言巧语,他离开越国的决心就越坚定。他知道,如今越国践霸业已成,自己作为功臣,反而成了越王的眼中钉,肉中刺。于是,范蠡偷偷收拾好行装,带着家人不辞而别,经海路来到了齐国。传言范蠡将美女西施也一并带走了,但不见史料记载,在此不做赘述。

    范蠡一到齐国,便立即写信给好友兼伯乐文种,要求他赶紧离开越国。但文种此时正志得意满。当年勾践入吴为奴时,将国家大政全权委托于文种,文种也不负所托,将越国打理得井井有条,而且献上了“灭吴七术”(也有说是“灭吴九术”),帮助越国攻灭吴国,称霸天下。现在功成名就,正是收获果实的时候,你却让我离开,是何道理?虽然范蠡在信中讲明了“敌国破,谋臣亡”的道理,并且称越王长颈鸟嘴,只可共患难,不可同富贵,但文种自以为立下了汗马功劳,高官厚禄指日可待。即便再不济,勾践也不至于卸磨杀驴吧?

    所以面对范蠡的来信,文种虽有所由于,但最终还是留了下来。范蠡是文种的至交,所以他的话文种不得不考虑。于是,文种称病不朝,以观察越国君臣的动静。果如范蠡所言,不久就“有人”向勾践举报,称文种有不臣之心,意欲谋反。勾践则赐给了文种一把剑,并“客气地”说:“您教我的灭吴七术,我只用了其中的三条,就灭亡了吴国,那四条还没有用到,您替我向先王汇报一下吧。”文种听闻此言,后悔自己贪图富贵,没有听从范蠡的建议,及早抽身,最后落得个自杀身亡的下场。

    齐国距离越国并不远,为了防止越王追杀自己,范蠡便隐姓埋名,在齐国靠海的地方开荒种地。由于他吃苦耐劳,经营有方,很快便积累了不少的财富。虽然范蠡改名换姓,但齐国人还是认出了他。齐国国君知道范蠡有王佐之才,便有意聘他为相,并送来了相印。但范蠡却一口回绝,并说道:“如果一个平头百姓积累了万贯家财,或者一个官员做到了公卿的高位,未必是一件好事。”范蠡不但归还了相印,还将多年积累的家财尽数散去,然后带着家人悄悄地离开了齐国。

    几经辗转,一家人来到了一个叫陶的地方,并再次安顿下来,范蠡则对外自称“陶朱公”。范蠡在陶不仅开荒种地,畜牧牲畜,而且还做起了买卖。范蠡颇有经商头脑,他往来各地贩卖紧俏物资,转手便是真金白银。不久,“陶朱公”便成为了富甲一方的著名人物。

    此时,范蠡的三个儿子也都已成年。由于常年经商,所以几个儿子也经常来往于各国之间,难免与人发生摩擦。有一年,范蠡的次子因故在楚国犯了杀人罪,官府将其羁押待斩。所谓杀人偿命欠债还钱,范蠡自然懂得这个道理,但作为一个父亲,他如何忍心自己的亲生骨肉惨遭杀害?于是,范蠡开始设法营救。

    他让小儿子带着一千金黄金,到楚国去找一位名叫庄生的人,托他尽力周旋,务必将自己的儿子救出。但小儿子还没出发,长子就听说了此事,觉得十分窝火,便找到父亲说:“我是家里的长子,理应挑起重担。现在二弟遇难,您却让三弟去救,这不等于告诉所有人,我能力不济吗?我没脸继续活下去了!”长子说完,作势就要自杀。

    范蠡的妻子急忙上前阻拦:“你现在派小儿子去,事情能不能办成尚未可知,但我们不能眼看着大儿子自杀啊。”范蠡犹豫再三,只得改变主意,将差事交给了长子。长子临行前,将一封书信交给了长子,并再三叮嘱道:“你务必要将这封信和千金黄金全部交给庄生,并完全服从他的安排。”

    长子到了楚国,便直接去拜访庄生。但令他狐疑的是,父亲所托的这位高人竟然住在五环以外,这分明是买不起市中心的房子嘛。住得远也就罢了,你好歹弄个别墅什么的,也让我相信你是个大人物啊。现实却是,这位庄生的房屋破旧不堪,庭院内杂草丛生,不知道的还以为是给野生动物园看门的呢!

    长子叩响房门,开门的是一个穿着粗布麻衣的瘦老头,这令他更加怀疑,此人真有本事将弟弟从死牢里捞出来?但父命难违,他还是将信和一千金黄金交给了老头。庄生也不废话,收好黄金之后便说:“此事由我来办,你现在马上回去,不要在楚国逗留。”

    但长子觉得眼前这个糟老头子既不像达官贵人,也不像世外高手,所以他很担心老头将弟弟的事情办砸了,就没有听从老头的话,而是偷偷留在了楚国。

    事实上,庄生虽然以鄙陋示人,但其智慧超群,谋略出众,在楚国也算得上一号人物。有趣的是,范蠡也只闻其名,未见其人,更谈不上有什么交情了。但范蠡笃定此人能帮自己救出儿子,所以才直接写信给他。陶朱公的大名庄生也有耳闻,虽未曾谋面,但人家如此信任自己,以儿子之命相托,所以庄生愿意出手相助。

    但范蠡之子犯的可是死罪,如何才能将他就出来呢?翻案是不可能了,庄生只能另想它法。经过苦思冥想,庄生决定另辟蹊径。他既没有行贿,也没有劫狱,而是直接入宫面见楚王。

    见到楚王之后,庄生神秘兮兮地说:“我最近夜观天象,发现星宿的位置发生了移动,这于我国不利。”楚王知道庄生学识渊博,素有贤名,所以对他也颇为尊重,便急忙问道:“那该如何破解呢?”庄生故作沉吟,然后说道:“只有大赦天下,才能免除楚国的祸患。”楚王也很听话,立即颁布诏命,大赦天下,庄生就这样以假公济私的方式,神不知鬼不觉地将范蠡的次子救了出来。由此可见,庄生的智谋真实鬼神莫测。

    楚王大赦天下,楚国百姓普天同庆。范蠡的长子听说之后,也很高兴,但他转念一想,父亲送给庄生的这一千金黄金可就这样打水漂了。于是,长子再次来到庄生家里,这令庄生大吃一惊:“你怎么还没离开楚国?”长子知道自己食言于人,便不好意思地说:“父亲交代我的事还没有办成,我不敢回去。现在我听说楚王要大赦天下,我弟弟自然也就平安无事了。所以,我特来向您辞行。”

    庄生见状,知道长子是为黄金而来,便没好气地说:“黄金在里屋,自己去拿吧!”长子觉得自己并不理亏,反而十分得意,自己没有浪费父亲一分钱,也把事情办成了。庄生本不是贪财之人,原想着将事情办妥之后,再将黄金如数退还给陶朱公,没想到范蠡的长子如此不讲仁义。庄生感到自己的尊严受到了侮辱,便再次面见楚王。

    他一改上次的说辞:“您大赦天下原为彰显君王的仁德,但现在民间传言,陶地有个富商的儿子犯了死罪,他私下贿赂与您,您才颁布诏命。”楚王听说还有这一回事,勃然大怒,下令立即诛杀范蠡的儿子,然后再大赦天下。

    长子原本满心欢喜地等着弟弟出狱,二人一起回家,却突然听闻弟弟已被处决,心中悲痛万分,担忧不知道是何原因,只能带着弟弟的尸首回到家中。

    楚王一听,勃然大怒,下令先杀了富商的儿子,再进行大赦。长子见弟弟在大赦之前突然被杀,十分悲痛,不知何故,只好哭着拉着尸体回家了。

    回到家里,母亲和乡邻都十分悲痛。范蠡却很冷静,说:“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我就知道,长子必定办不好这事。”

    众人忙问是何原因。范蠡说:“长子从小跟着我奔波,经受过各种辛苦,把钱财看得很重。而小儿子没有吃过苦,把钱财看得很轻,舍弃了也不心疼。”

    有人嗔怪说:“明知道这样,那就不应该让长子去。”范蠡叹息着说:“长子生性敦厚,不让他去,他一定会自杀的。二儿子杀人偿命,乃是天理,没有成功,也是天意。”听了范蠡的一番话,众人都心悦诚服,缓解了不少悲痛。

    可见,无论干什么事情,善于识人用人,都是最重要的,这是成就一切事业的前提和关键。

    东周的前半段叫做春秋,春秋是一个混乱时期,经常发生战争。但是,春秋距离讲究礼仪的西周不远,所以仍然有一些仁义之举。请看下集《新视角读(史记)》之二十七,春秋无义战但有义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