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四方:余烬残光 » 1.现状,改变

1.现状,改变

    残破的绘本里描绘着青蓝色的天空,下一页是满天繁星。

    在战争过去之后,这些便成为了历史。

    天空是惨白的。夜晚又变为漆黑,没有任何星星点点,甚至,连图画中描绘的两个大小不一的月亮也不复存在。

    没人记得战争过去了多久,只知道现在利希尔每天都如冬天一般寒冷,这也只是老一辈的人会这样觉得。出生在这样年代的小孩,要么不知道何为四季,要么没机会听长辈说何为四季。死亡是常态。

    泥土中浸泡着氢氟酸。对于这颗星球上的人而言,这是致命的。碰到哪里,哪里便会消失。曾有人不着任何防护措施跌倒在地,不到二十分钟,这人便化作一缕烟,只留下透明或稍显白色的骨骼。

    这都是因为战争后持续的酸雨。尽管这已经过去很久了,土壤中的酸含量已经大幅减少了,但也还是致命的;而比土壤更致命的是空气。

    于是幸存的人们全部带起了面罩,只有到地下的聚居点,才得以呼吸到不刺鼻的空气。

    魔法,曾作为万能的代名词,却无力改变这颗星球的现状。

    老一代的人正在死去,而新一带的人普遍魔力微弱,因为大部分魔力被用于维持生命,而剩下的可以支出的魔力,微弱到可能只能用出一簇火苗。但也正得益于这样魔力微弱的体质,使得他们在面对魔力漩涡的时候不至于丧命。

    城市也不复存在了,被那场大酸雨打磨得没了棱角,或直接被海平面吞没。建筑被融化,很多城市甚至只能隐约看出一些市井的轮廓。

    植物是什么?现在的人们不知道,只知道陆地上是一望无际的棕色泥土,大海也变成了致命的酸海,其中仅剩耐酸的鱼类和海草还在自在地游动。

    往日的喧嚣繁华都不再了。

    只剩下地下,或许时不时能有几声叹息。

    不知道土壤何时褪酸,更不知道地面的空气何时不再吃人。人们不敢回去,只有在地下度日,勉强过活。

    但总得有人出去,为聚居点带来一些新的希望。

    于是故事就是从一次勘测任务开始的。

    “六芒星”,曾无人不晓的一支科研集团,世界各地都有其研究基地,在幻妄战争后更名“方舟”,作为避难所收容幸存者。

    方舟15号,在希尔露南部的一处地下设施,现存两百余人,种族从兽人到精灵不等,多年来勉强为生。但三天前,地面勘测队伍发现北方远处的阿兹姆山脉三号峰在夜间放出强光,其附近的方舟11号,方舟12号的扫描设施均发现了这束强光,但碍于11号与12号已无生命体存在,于是只能由较远的15号进行考察。

    老一辈说,三号峰有着六芒星的研究设施,里面或许能有些许物资和建筑资源。毕竟15号的电力供应设施自两年前的洪水后一直有些故障,有时会出现断电,一直靠人力发电得以存活至今。

    于是勘测队决定去冒一次险。毕竟周遭的地方已经没有什么有用的物资了。但勘测队并非专业人士,不过是年轻人自发组织的一支“业余”小队。因此营地内的人也悉数反对。

    但我们就快没有淡水了。

    队长的一句话,让大家放弃了反对。

    食物可以利用空气中的碳氧氢合成应急饼干,或者利用温室的土地耕种。理论上说,水也是可以轻易合成,但也仅限能合成纯净水。长久饮用纯水,人的免疫力会大幅下降,在这个各类资源都短缺的时代,一旦生病,便极有可能死亡。

    应急饼干本也只是应急用,但现在已经变成了主食。实际上根本吃不饱。

    碍于电力系统的故障,一旦机器长久生产,便会导致整个营地断电,而人力发电成本也高,入不敷出。

    在准备好十天份的口粮后,他们便上路了。一个队二十来人,约营地十分之一的人口。

    但当他们回来时,队里只剩下了五个人,并带回了两副生面孔。

    原来三号峰上气候千变莫测,氧气含量与温度均比地面低上十好几度。原本地面温度就低,加上队员们并没有携带任何有长时间效应的保暖装备,悲剧便在一天晚上的暴风雪中发生了。

    先有一半的队员随着帐篷被吹下陡峭的山脉。再有因为失温体力不支的人在冰雪中逐渐死去。

    队长也牺牲了,他用自己的全部生命力帮三名队员缓和了失温现象。随后自身被魔力反噬而死。

    所以队伍中只活下来三人。

    那两个人是谁,他们和我们不一样。

    营地里有个小孩询问早已泣不成声的母亲,并质问是不是他们让自己的哥哥和父亲没能回来。

    这两个人一男一女,都是二十来岁的样子,只是少女的耳朵,像早已灭绝的雀鸟一组,而少年外貌则和普通人族无疑;但是连小孩都能感受到他们身上异于常人的魔力总量。

    勘测小队没能找到淡水资源,但找到了能够修好电力系统的材料,且还有了富余的机械资源,以及一些像是研究笔记的书本与平板。

    但整个营地在这次任务中失去的东西是在太多了,悲痛一时将整个方舟15号笼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