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村语村言 » 5.1.10.1.2.6.1脱粒

5.1.10.1.2.6.1脱粒

    5.1.10.1.2.6.1脱粒

    打麦子需要几个、十几个人共同协作才能够完成,远远不像那些年代使用石头磙子的时候那样的只需要几个人就能够做得来,从另一方面来说打麦机的效率是很高的。只要那边合上闸了,这些人就一直不停地忙着,一直到搬下闸来停了电或者出现了特殊的情况的时候,人们才能够歇一歇;当然正常的劳动间隙的休息还是有的。

    最靠近打麦机的两个人只负责把后面递过来的麦个子塞进打麦机里面去,并不做其他的事情。被塞进打麦机里面的麦个子在打麦机转动的轮子作用下被卷进打麦机里面去,转半个圈之后从打麦机前面喷出来的时候,小麦籽粒已经脱离了小麦秸秆,这喷出来的小麦秸秆也变得柔软了很多了。这两个人就是打麦机的机手了。

    这两个人后面的两个人负责给这两个人供(给)麦个子。这两个人也不单单就是一个传递的作用,还负责把后面传来的没有打开麦要子的麦个子打开来,不能有一捆没有打开的麦个子传递到前面的两个人那里去,以避免不必要的工时浪费。再后面的一些人大约就只负责传递工作了,这要看麦垛距离打麦机的远近来决定用多少人来负责传递。话是这么说,这当中的任何一个人,发现手里的麦个子没有完全打开,都是要把麦要子拧开的,也有时候就是用力一拽也就打开了。

    麦个子来自于麦垛,原本已经垛好了的麦垛就需要拆开来,这就需要有人爬上去做这个工作,实际干活儿的时候可能需要两个人在麦垛上面拆麦垛。他们两个人也不仅仅就是拆开来,还要把拆下来的麦个子扔下去,下面的人才好一个接一个的传递到打麦机上面去进行脱粒。这一套流程当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彼此互相配合着共同完成脱粒的工作。互相配合共同完成期待的目标,这是一个很自然的想法,小村人们也都是这样做的,那时候还是农耕为主的时代,到了商品经济时代,人们的思维有了变化了,在社会中配合是有的,也出现了另外的一种不配合的思维,甚至出现了打压的思维方式,用打压的方式来给自己的商品开出一条道来;当然我们不能说农耕时代就多么好,商品经济时代就如何如何。

    看来好像挺好的,配合的也非常的好,就这些人就够了吧?

    打麦机喷出来的麦秆儿很快就会堆成一堆,堆得高了的时候,总有一个时候打麦机喷不上去了,也喷不出去了,马上就会堵住了,一旦堵住了也就没有办法进行下去了,这肯定不行。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打麦机前面需要安排人把打麦机喷出来的麦秆儿移动到不妨碍打麦机工作的地方去。同样,人数的安排要看打完的麦秆儿放置的地点距离打麦机的远近来确定。

    在这里人们使用的工具是叉子,都是用叉子挑起来,扔给下一波人,通常的两个人一波,在同一个地点负责挑走面前的麦秆儿。他们两个往往的看准时机联合起来直接就将刚刚落地或者还没来得及落地的麦秆儿挑给了下一波的两个人了,用小村的话来说就是撇给后面的人了。最后这些麦秆儿到了最后面的地方了,最后面的两个人同样的拿叉子挑起麦秆儿来负责往麦秆儿垛上面扔上去。我们在这里面能够看到一个工具,就是我们说的叉子,那时候有一种是木头制作的,也就是小村人说的木叉,样子长得也就像小孩子的两条腿,比如你正好抱着小孩子的腿弯的时候的样子,我们仅仅说的是有一点像。另外的一个工具就是垛叉,那些年都是铁制的,样式上有一种类似于洋叉的样子,不过只有两个叉子齿。

    这样看起来流程上就完整了,也能够顺利的完成工作了。我们有没有还没有没有说清楚的事情呢?好像挺好的,都有了吧?

    麦秆儿垛这一边还会有人负责垛垛,来保证还没有被拉走的麦秆儿不会影响打麦子的工作进行下去。

    有经验的现场管理者根据听到的打麦机的声音、就能够判断出来工作是不是正常地进行着,出现了不正常的情况,一般的就抬头看看各个环节就能够迅速的调整人力的配置来解决出现的问题,当然我们这里面所说的是人力的问题,对于机械问题,那是需要另外的处理方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