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宋:开业 » 第39章 清流山寻出隐士

第39章 清流山寻出隐士

    赵匡胤与石守信率领将士星夜前进,次日来到清流关。但见两山对峙,山上树木通天,怪石嶙立,两山之间只有一条约五尺来宽的窄道。

    赵匡胤下令部众停止前进,自己带李良与金枪班二百余人,深入关内察看地形。小心翼翼的走了约一里地,忽然听到一声炮响,山上喊声震天,旌旗遍布,滚石檑木一啸而下,赵匡胤急令退兵。可是,已经太迟了,离谷口还有半里的距离,杀出两队兵马,左为皇甫晖,右为姚凤,两人都是南唐骁将,麾兵掩杀,矢如雨下,周军将士顿时伤亡惨重,纷纷落马。李良大腿上连中两箭,血流如注,仍然拼死挡在赵匡胤前面。

    赵匡胤见李良受伤,情势危急,大喝一声道:“将士们,随我冲出去!”双腿在马上用力一打,战马长嘶一声,撒腿狂奔。李良、王仁及金枪班的将士紧随其后,拼死往外冲,可是唐兵在皇甫晖的率领下,一批一批轮番杀过来,怎么也冲不出去。

    眼看部下伤亡大半,赵匡胤焦急万分。忽然,听到一阵喊声,唐军开始后退,原来是石守信率兵赶来接应。皇甫晖、姚凤见周兵援军到来,率领部众撤回滁州城,严令扼守隘道。

    赵匡胤在清流关遭遇伏击受到重创,李良也受了伤,要不是石守信前来接应,恐怕早已全军覆没了。眼下唯一的通道,有唐军重兵把守,赵匡胤知道,目前最重要的,就是找到另外一条通道,方可扭转败局。

    第二天一早,赵匡胤带着几个亲兵,去山下打探情况。没过多久,来到一个偏僻的小村落,几十户人家,稀稀落落的散布在山畔水滨,炊烟袅袅升起,与山川融成一片,汇入高远的云天。

    赵匡胤向村民打听,是否有路可通滁州城,村民也讲不清,却说村里有个叫“赵学究”的读书人。此人见多识广,可以去问问他。

    赵匡胤按照村民的指点,来到村西头的一幢瓦房前。瓦房的院门未关,推开篱笆门,进到院内,只见里边收拾的干干净净。院墙旁有一架藤萝,葛蔓披拂,别有一番韵味。

    “何人呀?”听到院子里有人,主人推门而出。赵匡胤定睛一看,台阶上站着一个三十四五岁的中年男子,头戴方巾,身穿长袍,脚下一双布鞋,脸色白净,目光深沉睿智,颔下一缕长髯,虽然衣着简朴,却透出一股高雅的书卷气。

    荒山僻野之中,忽然看到这样一个儒雅的人物,赵匡胤不禁心中暗暗称奇,上前恭敬的施礼说道:“在下名叫赵匡胤,请问先生名讳?”

    “在下赵普。诸位请入寒舍小叙。”

    一进门,赵匡胤就看到厅堂的正墙上,挂着一副对联,上联是“书中皆为净土”,下联是“门外即是青山”,字体古朴有力,颇有魏晋古风。

    客厅中央摆着一张深红色的大木桌,桌上一方砚台,几根毛笔,几本书。

    主客坐定,赵普的夫人魏氏端上几杯茶来。赵匡胤见那魏氏虽身着粗布衣裙,但容貌端庄,举止有度,因而更加肯定赵普是隐居于世的高人,忍不住开口询问。

    原来,赵普字则平,为幽州人氏,后唐时随父母迁到洛阳,娶了名门魏氏之女为妻。他从小熟读经史子集,胸怀安邦定国之志。谁料时局动荡,胸中才略无法施展,父母兄弟又接连死于战祸,自己三十岁时又得了一场大病,差点一命呜呼。病愈之后,他将功名看得日益淡薄,便携魏氏和两个儿子,来到这里隐居,打算在此安度余生。这一住就是将近四年,不料南北交战,竟在这江南僻壤又闻乡音。

    众人听了,皆感叹不已。赵匡胤把军队受阻的情况仔细说出,并诚恳的说道:“清流关地势险峻,唐军死守不出,我已束手无策,还望先生赐教!”

    赵普手捋须髯,缓缓问道:“赵将军的兵力与唐军的兵力相比如何?”

    “敌有五万,我有两万,兵马数量无可比也。”赵匡胤回答。

    “两军胜败又如何?”赵普又问。

    “连日胶着,敌军守城不出,我方只有败退。”

    “若唐军死守关内,又出兵断你归路,前后夹击之下,则将军危矣!多亏皇甫晖一生谨慎,担心滁州有失,否则将军必死无疑。”

    “那先生以为我该如何是好?”赵匡胤赶紧追问。

    赵普站起身,面露沉思之色,说道:“清流山后有一条隐秘小路,此路可直抵滁州城西涧,此时正值溪水暴涨,皇甫晖必没防备。将军今夜率军潜行,由小径直达西涧,浮水抵城下,出其不意,滁州城唾手可得!”

    赵匡胤闻言大喜,连连双手作揖:“多谢先生赐教!”

    赵匡胤回到营地,依赵普所言而行,果然一举攻下滁州城,活捉皇甫晖和姚风,接着又派石守信领兵一万,从山后袭取清流关,守住通往寿州、滁州的要道。

    赵匡胤占领滁州城,切断了寿州后援,使之成为一座孤城。此时已是阳春三月,城外草长莺飞,一片大好春光,心想,江南风光如此秀美,难怪赵普要隐居在此荒村之中。

    赵匡胤对赵普献计破滁州,心中钦佩感激,若能一直得到他的帮助,那真是天从人愿了。可怎样才能让他出山相助呢?赵匡胤冥思苦想了好久,脑子里忽然闪过一个绝妙的主意。

    这天吃过早饭,赵普在读李鼎祚的《周易集解》,正看得聚精会神,门外冲进来几个彪形大汉,抬起他和夫人魏氏,还有两个儿子,塞进三顶轿子里,抬腿就跑。赵普显的有些惊慌失措,大声喊道道:“各位好汉,我一介书生,与你们素无冤仇,为何掳我?”几个大汉默不作声,只管抬着轿子飞跑。赵普觉得形势不对,索性闭上眼睛假装睡觉。

    等他睁开眼睛的时候,向外一看,发现已经到了滁州城。这时,他已经猜到了此事的原委。轿子在街巷中转来转去,来到一个庭院外停了下来。掀开轿帘,一个壮汉客气的说道:“先生,请下轿入府!”

    赵普刚一下轿,赵匡胤便满脸赔笑迎上来:“先生和夫人受惊了,今日之事乃在下所为,多有得罪!”

    “将军如此盛情相邀,何罪之有?”赵普阴阳怪气的回答了。

    赵匡胤哈哈一笑:“先生你乃世之高人,若以世俗相邀,只恐不肯相从,所以才出此下策。快屋里请,请!”

    赵普扶着妻子魏氏坐下,又招呼两个孩子坐在身边,说道:“不知赵将军邀我来此,所为何事?”

    赵匡胤拱手道:“岂敢,岂敢!在下相邀,是为了感谢先生妙策,我想请先生出山,助我一臂之力。先生有济世之才,若长久隐于山野之中,岂不可惜了。”

    赵普沉默片刻说道:“我一介草民,唯求平安度日。人生转瞬就是百年,功名富贵,只如云烟,将军何必要强人所难,夺人之志呢。”

    “先生此言差矣,如今天下纷攘,生灵涂炭,正该辅佐明君。上辅江山社稷,下安黎民百姓。孔圣所谓大义,莫过如此。汉末之时,诸葛孔明起于隆中,辅昭烈皇帝于西川终成大业。先生正当壮年,何不一展平生所学!待功成名就,再返山林之中,也不迟啊!”

    赵普笑了笑,辩道:“赵将军所言不过片面之词,昔日诸葛孔明受三顾之恩,以报刘备得其江山。然区区数年,江山仍倾覆,百姓再罹难。诸葛一生所学,尚没有一统三分乱世。而今我微末之才,怎可与卧龙先生相比,怎能安定这天下乱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