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三国:捡到一个诸葛亮 » 第十九章 诸葛

第十九章 诸葛

    流民一日两餐,定时定量,扎完营寨之后,青壮们训练,老弱则直接就地安歇。

    训练依然停留在站立列阵与持矛行走两块,每项各练半个时辰。

    刘煜没有秒表,也没有沙漏,但是每次他们都快一点点完成。

    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对那些犯错的笨蛋加以惩罚,以此让他们把纪律刻在骨子里。

    低级别的武装冲突,什么阵型根本不重要,纪律、力量和意志才是决胜的关键!

    在炒面和马肉干的喂养下,在每天高强度的体能训练下,青壮们正在向大壮方向发展。

    至于意志,现在除了那家人威胁他们,也没有太好的办法,不过刘煜已经在改善了。

    十人共帐的模式,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战友情义。

    没事找其他流民打架,能提高他们的集体荣誉感。

    最后就是讲故事,这是刘煜最讨厌的一件事。

    你能想象吗,每一个可爱的夜晚,刘煜都要对着一百多个赤膊汉子,一边看着他们集体搓脚,一边唾沫横飞的讲故事。

    这件事他还必须得坚持,因为这群汉子根本没什么文化生活。

    青壮们还好,身边多了九个狐朋狗友,无论是吹牛、打闹都比以前更有乐趣了。

    关键是那些已婚男人,他们知道有比吹牛、打闹更有意思的事情——生孩子!

    据刘煜观察,只要今天吃得饱,大部分夫妇夜间都会搏斗一番。

    所以每天晚上他都要保证,自己讲的故事要比生孩子更有趣,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有士兵晚上出去打野。

    今夜讲得是樊哙三天下砀县,刘煜学过演讲术,讲起故事更不在话下,将其斩将杀敌的英姿说得活灵活现

    大汉民风又尚武,青壮们个个都听得大呼过瘾。

    就这样一直说到戊时,青壮们才在刘煜的催促下,恋恋不舍回到营中。

    刘煜如今和徐盛同住一间帐篷,这汉子脱了衣服虽说身材也甚好,但是终究比不上常婢的绵软腰身。

    夏夜腹中容易上火,刘煜心中烦乱,索性到河边去吹吹凉风。

    夜色渐浓,绿叶红花终究变作黑影幢幢,只有空中高悬的明月照出一条星光玉带。

    旷野间的流民都已安歇,白日里的嘈杂终归于平静,刘煜尚未走到河边,便听到了远处传来的缥缈歌声。

    寻着歌声走去,走得越近,歌声越听得清晰。

    直至清凉的河风吹到自己脸上,他才见到歌者。

    看身形只是个少年,他左手持剑,右手有节奏地敲击,以配合口中唱出的歌词。

    “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里中有三墓,累累正相似。”

    “……”

    “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

    搁着虽然年少,但是歌声却蕴满了感情,配合着他飘飞的发丝,与夜色、流水竟形成了一股奇特的意境。

    “少年郎可是要做晏子那样的人吗?”刘煜早已无声地到了那少年身后,但是一直等他唱完才张口询问。

    那少年对身后突然出现的刘煜十分惊讶,但是也只一瞬,他的神态就恢复如常,回答的声音十分平静:“非也,吾将为管子,为乐毅!”

    “管仲、晏颖都是齐地名相,造福生民,你敬之自属应该。但乐毅,我记得他是以伐齐而闻名的吧?”

    “晏婴虽称得上智谋之士,但酷爱操弄人心。乐毅下齐七十余城,保民俗、减赋税,废苛政,为安齐人心,剩余两城围而不攻,可称仁。”

    到底还是少年人,绕了一圈,刘煜还是听出了他尾音中的愤怒:

    “与其说你敬佩乐毅的仁义,不如说是在骂曹操的残暴吧。”

    “不错!”少年人不加掩饰地冷声回道。

    河岸骤然刮过一阵夜风,吹得水面波光粼粼,星月的清辉在浪花见不住地跳动。

    刘煜心中一动,霍然把身子转向河面,突然如和友人交谈一般问那少年:

    “你以为曹孟德何等样人?”

    “贪酷好杀,非豺狼不能效其行。逞凶肆虐,除桀纣不能比其暴!”

    少年说得激动,肩膀好像都被他的声带牵着颤抖,他一定看见很多,也经历了很多。

    刘煜整日待在流民之中,心中对天下事有万分思考,却无一人能与他相谈。

    此时面对这少年,他突然多了几分谈兴,仰头对着明月便道:“杀人屠城,这只是表象。若想为智者,则要看其后之本质。少年郎,你可知曹操其实也是不得已吗?”

    “不得已?不得已就能杀人盈野?”

    “为什么不能?只要能让自己的人活下去,没有什么事是不能做的。”

    刘煜语气低沉,不知道是在对少年说,还是在对自己说:“曹孟德自讨董起兵之后,连年征战,前岁又收青州黄巾降卒三十余万。其仅牧守一州,钱粮如何支撑?不杀人、不屠城,从何处抢粮?如何能威慑守军,利于速战!”

    “那是曹贼他自己穷兵黩武、不恤民力,岂能成为他滥杀的借口!”刘煜此话少年并不在意,甚至对这个为暴徒开脱的妄人厉声呵斥。

    刘煜面色平静,并不理会少年的愤怒,只是沿江向更北方望去。

    “兖州位于天下之中,诚四战之地也。如今北面有袁绍为盟,南面袁术已经破胆,且其父又死于张闿之手。此诚是攻打徐州的最好时机,以曹孟德之才,焉能坐视。”

    刘备掌徐州时,世人常言此为四战之地,不可久守。

    可若比起东面还有大海的徐州,兖州才是真正的八面皆敌。

    曹操一样是临危受命,被鲍信等人邀请做了州牧。

    其时内有黄巾连破州县,外有袁术盟军大兵压境,曹孟德硬是凭着这手烂牌一统了北方。

    这种逆天的操作,对于时间的要求几乎达到了极限,曹操他能等吗?他敢等吗?

    刘煜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说这些,显然这些话对这个还梳着总角的少年,有些深了。

    那少年停顿了几息的功夫,收起了面上怒色,神色间倒有些求教的样子:

    “有民斯有土,斯有财,斯有兵。便若这琅琊被他杀得赤地千里,得之又有何益?”

    “之前我说曹操收黄巾三十万众,若让他们屯垦于此,一可以缓解与兖州人争地之矛盾。二可以使之联络乡党、旧部,步步蚕食青州;况琅琊西邻兖州,屯兵于此则可震慑州内宵小之徒。此一举三得,他如何能不杀得干干净净,然后随意施为呢?”

    刘煜说到这里便止住了,再说下去就该毒害封建主义小花朵的纯洁心灵了。

    但那少年目光却越发复杂,像是在大脑中飞速推演着什么,直到山坡上突然传来一声呼唤:

    “亮儿,汝在何处?”

    那少年像是与梦中惊醒一般,猛一抬头,便转身冲坡上喊道:“叔父,吾在此,这便回去。”

    等到坡上传出“速速归来”的回应,他才又转过头来,冲着刘煜拱手一拜道:

    “听君高论,恰如醍醐灌顶。小子阳都诸葛亮,请教足下姓名?”

    “莒县刘煜!”

    少年再拜之后转身便走,就在上坡之前,他还回头又看了刘煜一眼。

    他却不知道,这简单的一个回眸,却在刘煜心中激起一片惊涛骇浪。

    及至走回营中,他脑中还满是那个快步趋行的小小背影。

    阳都?诸葛亮?

    是他吗,不会错吧。

    207年他出山时,二十七岁。

    现在是194年,去掉虚岁一年,自己刚刚是在十三岁的武侯面前纵论天下,侃侃而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