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开局一条船,形成一座城 » 第九章 前方高能!核聚变打击

第九章 前方高能!核聚变打击

    教室内部的VR场景,依然如此漆黑,仿佛是暴风雨之前的宁静。

    一瞬间,宛如白昼,大海在咆哮,把教室这个球形船体,冲到了岸边的沙滩上。

    某位熟悉的脸庞,打开了教室的舱门,学生们都认识他。

    物理课代表,打着吊针,坐着轮椅,颇有气势地走进教室,宣扬自己对于物理课的忠诚:

    “我【江南第一才子】,就算是饿死、吓死,也不会逃你们一回课。”

    地理课代表(现任“海王”),拿着刚刚继承的《玛莎拉蒂》三叉戟,走上前,拍了拍这位“才子”的肩膀,嘲讽道:

    “那我这名【海南第一翘棍】,今天就堂堂正正逃课了。毕竟全市的深海考察事业,都指望我去做了。”

    化学课代表,刚醒过来,瞄了一下老师名字,立即意识到这节课并不简单,仿佛是之前全部学科的总和,乱成一锅粥。

    于是笑而不语,静观两人激情互掐。

    刹那间,一声巨响,教室外面遭到轰炸,地面坍塌,堵住了路口。

    看来全体学生皆无法逃课了。

    老师从炮弹里面蹦出来,拿着绿色发光的神秘物质,在黑板上写着《E=mc2》“质能转换”方程。

    『诺贝尔Physics』,很显然,是今天《最后一课》物理老师。

    绿光照耀在他憔悴的脸庞,在此之上是“彩虹爆炸头”造型,仿佛就是【历史课代表】的爷爷。

    化学课代表,深知这个名字的沉重意义,不耻下问:

    “老师,您取了化学家的名字,为什么形象跟物理学家一个模样?”

    老师趁机提前预告本节课的内容:

    “因为我裂开了,释放了一些中子,产生了某些物理现象,使得四周气体扩散,形成彩虹爆炸头。”

    化学课代表,对于物体的颜色,非常敏感:

    “据我所知,彩色来自于光线不均匀的吸收、反射、发射,您这头发是具有哪方面的特质?”

    可惜老师之前已经向【作者】妥协。对着学生们,勉强解释这部作品的奇葩设定:

    “【彩色】在文艺作品里面,代表着【不可描述】的内容。

    例如呕吐物,在影视作品之中,常以彩虹图像代替。”

    历史课代表,摸了一下自己同款的彩虹爆炸头,提出另一项质疑:

    “【诺贝尔】明明是一名化学家,为啥跑来教物理了?”

    老师对此早有准备,拿着课本继续讲解:

    “对于诺贝尔来说,爆炸就是一门艺术,无关任何形式。

    化学可以制造炸药,物理同样也可以。

    即便是一种生物,例如【雀尾螳螂虾】,身长仅5厘米,竟然可以一拳击碎玻璃、产生5000摄氏度的高温,跟太阳表面的温度一样高。”

    生物课代表,仿佛看见了新大陆、打开了新世界大门:

    “为啥不把这只虾,拿去点燃《核聚变》反应?”

    老师轻轻一撇,不忍直视这名【门外汉】,评价道:

    “傻呀,你打喷嚏也有12级台风等级,静电最高可达几千万伏,可惜皆不具备实际用途——既无法用作风力发电,也无法帮助手机充电。”

    哲学课代表,顺藤摸瓜,尽情抬杠:

    “既然,静电可以轻易击穿【半导体】元件,为啥依然无法点燃【核聚变】?”

    老师见状,想起了学生们之前上了一节《技术》课程,于是深邃地回答:

    “这是因为一件精密设计的仪器,只要一个螺丝钉出错,则全盘皆输。

    静电,就是负责打碎某一个螺丝钉,从而瓦解这件半导体。

    相反,对于核聚变反应,是依赖于混沌之中无限的试错,直至刚好有一对粒子脱离混沌、产生秩序,方可实现连环反应、引发一系列的核聚变。

    因此,这需要持续的高温环境,而不是像喷嚏、静电那样,短暂的昙花一现。”

    新上任的技术课代表,觊觎神的力量,虚心求教:

    “神在梦里对我说过,核弹爆炸之后产生1000w高温,足够点燃《核聚变》。

    但是,核弹必需的【铀235】,无法进口购买。该如何自行获取呢?”

    老师发现这个问题难度较大,于是百度了一下,复制粘贴于黑板上:

    “海水中【铀】浓度只有十亿分之三,但不要放弃这个希望。

    要知道,生物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礼物(章节四)。

    就比如【海带】能够吸收海水中,亿分之六浓度的【碘】。

    依样画葫芦,科学家们从中找到灵感,开发了一种以【氢氧化钛】分子筛、纤维状【偕胺肟】为核心部件,专门提取海水之中的【铀】。

    再经过一系列的提纯技术,例如【离心机】,使得【铀235】成功被分离出来。”

    商务课代表,对于工业利润更感兴趣,询问其成本如何?

    老师对此非常熟悉,毕竟昨天的工作内容就是如此,于是自信地答复:

    “铀提取技术的进步,能够将成本降低近一半,即提取1斤【铀】的成本从大约560美元降至300美元。

    引爆《核聚变》最低门槛需要《1000吨TNT》爆炸能量,即50克【铀235】。

    铀235在天然铀中的含量为0.711%,因此需要提取7千克的【铀】,相当于4500美元总成本。

    于此同时,《核聚变》另一项原料【氘化锂-6】简直是白菜价。

    一部手机的价格,即可产生5w吨TNT能量。”

    眼见时机已经成熟,老师迫不及待地开始讲课:

    “既然咱们这里的海啸发生率,远远高于陆地沿岸,想必各位应该猜到背后原因了,

    ——这是利用人工方式,产生的海浪。

    如何制造海浪?深海之中引爆炸弹!

    如何提高威力?核聚变!

    假设《核聚变》发电效率是10%,则一次爆炸可以提供580w度电!

    足够提供本市几天的电量消耗,原料总成本(铀、氘化锂)也仅仅只有5000美元!”

    听罢,全班同学露出了幸福的微笑,发自真心。

    地理课代表,却表示不服:

    “您真是人才,说话真好听,我超喜欢在里面听课呢!

    但是,为啥陆地沿岸不这样做?难道他们智商下线?”

    老师喜极而泣,毕竟终于可以找到机会,讲述本节课的重点了:

    “各位可能好奇,陆地沿岸附近,同样可以依靠《核聚变》产生海浪,然后利用【潮汐能】水电站,予以发电。

    莫非,咱们的海浪,跟他们完全不一样?

    那是因为他们绝对不敢这样做!

    毕竟20米高度的海啸,足以摧毁一片高楼大厦,这是沿岸城市无法承受的。

    而我们随着海浪,在太平洋的中心、如入无人之境,任意漂流着。

    海浪拍打着我们,可惜扑了个空,毕竟我们吸收了它的冲击力,往后退了好几公里。

    而不是硬着头皮、正面对抗大自然的【现象级】力量。”

    物理课代表,历经千般思考,终于找到了疑点:

    “陆地沿岸不愿意这样做,另一个原因,是否为担心【核辐射】?

    我们每年消耗5千克的【铀235】,已经相当于一枚核弹了啊?”

    只见老师一脸失望,哀嚎着:

    “你的化学知识,是物理老师教的吗?

    既然我们是从海水里面提取【铀235】,说明这个步骤帮助‘自然环境’减少了5千克的【辐射源】。

    然后我们再引爆这个铀235,其反应得到的核废料,归还给大自然。

    尽管这个步骤,投放了5千克的辐射源,但综合之前在这片区域提取的5千克,两者相减,其辐射总和为零!”

    说罢,物理课代表,再次口吐白沫、晕倒在地。

    但本次原因并不是学识有限,而是智商下线!

    政治课代表,眼看场面快要hold不住,赶紧找一个理由救场:

    “国际原子能协会,同意我们这样做吗?

    引爆一枚氢弹,等于拥有【核武器】,您就不怕遭受其他国家的攻打吗?”

    老师心想这名学生,一边享受当地免费电力,一边吃饱了就放下筷子骂娘?

    于是献上本节课的绝杀:

    我知道你们房屋塌了可以再造、食物没了可以再生产、手机坏了可以卖鱼换新、家园被侵占了可以跑路再重组。

    甚至还想改造自己的身体、进而妄图染指【神】的力量,安排世间万物。

    但你们要知道,这些行为全部都是依赖一项基础条件——能源。

    几年前,能源价格曾经暴涨几倍,严重影响了物价稳定、民不聊生。

    因此,只要解决了能源问题,方可一帆风顺。

    纵使国际社会对我们施压,那也要竭尽全力,保护这项技术。

    毕竟【能源】才是本座城市的【立足之本】!

    再者,这项技术并不等于武器。

    参考日本德国,他们拥有【核电站】,照样吃香喝辣,才不会被冠以【核武器】为由,遭受攻打。

    要知道,武器级的浓缩铀,才等于核武器。

    对于咱们这丁点浓度的【贫铀】,拿去用作发电工业,难道有啥不对?

    眼见教室重返宁静,已经无人胆敢质疑老师【天衣无缝】的观点逻辑。

    然而,勇于试错的【生物课代表】,再次硬着头皮,编造了一个问题:

    “老师,既然您这么厉害,为何还要跑来教书?”

    显而易见,热衷于违抗科学伦理的『诺贝尔Physics』物理老师,仿佛被戳中了痛点,睁大眼睛回答道:

    “事与愿违,迫于无奈呀。

    进行实验的途中,不幸造成了事故,牺牲了不少人员,只能被迫辞职,背下这一口黑锅。

    ——但,这并不重要。

    科技的发展,总离不开【试错】的勇气。使得这门技术愈发完善。

    而不是‘因噎废食’、给自己的懒惰找借口。

    要知道,全世界只有我们这般的人工浮岛,漂流于这世界最偏僻的角落,没有丝毫顾虑,才可以获得较为自由的科研环境,不像陆地那般苛刻、束缚于伦理。

    各位同学们,不要害怕失败,因为它无时无刻推动着这个世界的前进。

    即使落入地狱、粉身碎骨,人们也会默默纪念着这些伟大的牺牲者,因为——我们走后,他们会给你们修建豪宅,提供私人飞机,会降低你们的电费——这不是因为他们良心发现,也不是因为他们变成了好人,而是因为【我们来过】。”

    全体学生起立鼓掌,致敬这位默默奉献的幕后英雄。

    ——他才是这座城市真正的栋梁人物。

    当然,也有一批不愿起立鼓掌的学生:

    1.坐在轮椅上拼命挣扎起身的【物理课代表】,有心无力;

    2.信奉神明的【技术课代表】,认为这一切仅为“作者”刻意安排;(章节八)

    3.皈依佛门、六根清净的【哲学课代表】,波澜不惊、笑看众生;(章节五)

    4.称王称霸、不愿放下尊严的【地理课代表】,刻意回避历史功绩、仅仅关注未来发展;(章节七)

    5.倍感压力、道不同不相谋的【政治课代表】,痛斥老师扭曲了“正义”、变相赞美“邪恶”、不利于局势稳定;(章节六)

    6.教室门外站着等候的【国际刑警】,调查本次《核武器轰炸》造成平民伤亡的恐袭事件。

    7.总结了历史经验教训,判定老师只是“将死之人”的【历史课代表】。

    毕竟科技革新的伊始,总是伴随着先驱们的牺牲。

    一群无知且胆小的人们,怎能理解那些【开拓者】,急切、热情、善良的初衷?

    苏格拉底、哥白尼、乃至当代的【法克里扎德】核物理学家,他们都是活生生被处死的案例。

    老师看了一眼手表,时间所剩无几,于是发表了最后的演讲:

    ——《物理》是这世界上最好的学科。

    最明白,最精确;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

    无家可归、饥寒交迫、漂浮于海浪之中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科学知识,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永不屈服!

    忽然教室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国际刑警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

    诺贝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六个大字:“前沿科技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只见学生们迟迟不愿离去,眼里饱含泪水,朝着门口望去,

    ——如此伟大的【科技先驱】,竟被国际刑警们戴上了手铐,拖出了教室。

    这一群学生,象征着城市的未来,将会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