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武侠仙侠 » 五十岁,我成了天下第一 » 第三章 斗者

第三章 斗者

    所谓最适合修剑道的先天之体“无情之心”,并不是说没有了正常人类的情感,而是较于常人而言,“无情之心”不会轻易被情绪与情感所裹挟、束缚。人之所以是人,就是因为拥有了情绪与情感,若是真的失去了情感,那与傀儡又有何区别。所以每个“无情之心”还是会有自己的情感与情绪。

    “无情之心”能修到的最高之境,便是圣人层次的“太上忘情”。

    道门祖师曾在《道德经》中写道: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这段话是道门祖师对“太上忘情”最直接也是最好的解释,大致意思是: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天地不是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所以它能够长久生存。圣人把自己放在众人之后,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后其身而身先;凡事把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正是因为他无私,反而能够成就自身。

    “太上忘情”不是没有情,而恰恰是有情,但是把它放到好像忘了的层次,即所谓“寂焉不动情,若遗忘之者”。有情却不为情牵、不为情困,要把情处理得豁达洒脱,这才是圣人之境,也就是传说中儒家的孔圣、道门的祖师、少林初祖达摩所达到的境界。

    徐长安虽是天生的“无情之心”,但他距离“太上忘情”还差着十万八千里,毕竟他做不到真正的“忘情”,师父就是他情感上最大的软肋。自记事起,徐长安便一直和师父生活在一起,已经快五十年了,二人名为师徒,实为父子,徐长安也一直把师父当作亲生父亲对待。师父的恩情,他一辈子都还不完。

    当年的那件事发生之后,二师弟不告而别离了师门,在外自立门户天剑山庄,师父在大恭武林的威声也一落千丈,临剑阁更是因为那件事慢慢的在其他剑修门派面前抬不起头来。因为二弟子的悄然出走,师父也得了心病,日渐消瘦,身体状况大不如前,连续好几年都卧床不起。

    临剑阁从建立之初,到崛起震惊武林,再到后来的大恭第一剑阁,只用了短短不到十年时间。所以它不像少林、正一那些武道巨擎底蕴深厚,拥有什么代教长老、门派住持之类,而那时候师父一直卧床不起,再也无法像以前一样给门下弟子传道授业,因此急需一个能代师授艺的弟子负责教导门下弟子修行。

    可是,门派大师兄的徐长安修的是“意”而非剑术,自身也未经历过利剑软剑二境,根本教不了师弟们;而尽得师父一身剑术剑法真传的二师兄江文白已经出走,在外自立门户;三弟子张子维倒是和两位师兄差不多同时入门的,但好像天资平平,十分普通,剑术剑法一直不得要领,修为也是多年停留在利剑境寸步未进,至今连二境软剑的门槛都摸不到,甚至不如个别刚入门不久就踏入二境软剑的师弟;至于再往后收的弟子,入门时间都太短了,不足以代师授艺。

    于是乎,临剑阁陷入了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这个曾经辉煌万千的大恭第一剑阁,门下弟子无数,却无一人能教导他们修行。无奈之下,师父王瑜只好宣布解散临剑阁,让弟子们离开去其他剑修门派另寻出路,但对外宣称的是门下弟子们均已学成,可以出师。

    师父在弟子们散去之前,还特地将那些已经快摸到三境门槛的弟子们聚集在一起,规劝他们,让他们像二徒弟江文白一样自立门派,和临剑阁与他这个当师父的划清界限,这样日后行走江湖的时候不至于被他过去结下的仇人寻仇报复。

    于是乎,临剑阁就这样散了。这个曾经的大恭第一剑阁如昙花一现般,迅速地崛起然后又迅速的衰落,只有一霎那的辉煌,以至于到今天江湖上已经没有多少人知道临剑阁这个曾经震慑大恭所有剑修门派的剑阁名号。

    那时候,徐长安已经在重剑境苦修了十年,隐隐约约快摸到“意”的真谛,只要给他足够的时间,四境木剑指日可待。

    那一年他才二十八岁,二十八岁就悟出“意”的雏形的三境剑修,不能算是前无古人——毕竟两百年前出了独孤求败这位亘古未有的剑道绝顶,当下又有师父这种三十六岁一夜入四境的极端妖孽;但也绝对算得上是后无来者了——武道的趋势越来越趋于融合,像独孤求败、王瑜这种已经不能用“天才”二字去形容的妖孽,几百年才能出一个。而江湖上一般的天才,大多数终其一生才不过勉强能摸到王瑜这种人的脚后跟。所以许多武道世家以及江湖各大门派的天才从幼时就开始同修两道甚至是多道,毕竟所修的武道越广、幼时打下的根基越深,未来的实力也就越强。因此,像徐长安这样专修剑道而且不满三十岁便能触及剑道四境的立境之本——“意”的武者,今后一定不会再有了。

    因此,这正是徐长安出去闯荡江湖、扬名天下的大好年华。那时的师父也劝徐长安离开临剑阁,他觉得徐长安的未来应该是去攀登那剑道绝顶、去争一争那武道魁首,而不应该是跟在自己这个半百之年、辉煌不在的老头子身边吃苦。可师父那时候久病不起,一方面徐长安是担心师父的病情,害怕临剑阁散了后师父之前行走江湖结下的仇家借机上门寻仇;另一方面他对外面的江湖其实并不感兴趣,他只在乎自己的剑道与师父的安危。于是,他就这样留了下来,陪在了师父身边。

    结果这一留,便是二十年。

    ............

    徐长安留下来两年后,也就是在他三十岁那年,他终于成功凝聚出自己的“意”,只差将“意”融进剑道这最后一步,他就要超越独孤求败和师父,成为剑道史上最年轻的四境剑修。

    在这两年里,有许多仇家前来寻仇,几乎每天都有人上门打生打死,其中不乏各武道二境三境的高手,甚至还有刀剑双修的二境高手,但都被有“意”之雏形的徐长安生生打退。

    一时间,徐长安在江湖上声名大噪。年仅二十八岁的重剑巅峰,再加上曾经的大恭第一剑客的弟子之名,这让江湖人都纷纷好奇这位徐长安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奇男子,一些实力低微的仇家也因此放弃了上门寻仇的念头。

    但总有人不会死心。于是乎,为了对付徐长安,有许多实力并不强的武者竟选择联合出手,并在深夜或凌晨偷袭,想靠人海战术把徐长安逼至力竭而亡。

    最危险的一次,徐长安从第一天的深夜战斗到第二天的正午,遍体鳞伤,体力消耗殆尽,勉强靠拄着剑支撑自己不倒。幸好,那次有几个师弟回山来看望师父,联手杀退众敌,徐长安这才得以活下来。事后回想,徐长安仍然会胆战心惊,万一那次师弟们没有刚巧赶到,恐怕自己和师父都要命丧当场魂归天地了。

    而二师弟江文白在听到徐长安差点被杀的消息后,竟大发雷霆,随后派了诸多天剑山庄的精锐弟子守在临剑阁山下,震慑宵小。那些实力一般、想靠人海战术拖垮徐长安的仇家看到这架势后也自然束手无策,识趣地乖乖离开了,剩下的都是些实力高强、单靠天剑山庄弟子阻挡不住的高手。但这样的高手只在少数,徐长安完全应付得来。

    就是在这两年里的一场场生死搏斗中,徐长安终于凝聚了自己的“意”——【斗者】。

    木剑境的核心便是“意”。无论修何种武道,一旦凝聚出“意”,实力都将会是质的飞跃,但剑道最甚。因为剑道四境与三境看似只有一境之隔,实则犹如天地鸿沟:剑修一旦凝聚出自己的剑“意”,那么便可以将自己的“意”附着于周身万物之上,即使是一片落叶也可为剑,即独孤求败所谓的“草木竹石皆可为剑”。因此四境剑修在战斗中,剑意所至之处,无物不可化剑,一剑出而万剑从,让人避无可避,最是霸道。也正是因为木剑境这种不讲道理的强,剑修一旦入四境,便足以称霸武林,傲视武道群雄。

    而所谓【斗者】,是在最纯粹的杀戮中孕育而出的“意”。此“意”的核心便是一往无前、永不停歇的挑战与斗争,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与己斗,无所不斗,也无所不可斗。

    从某种程度来说,【斗者】有些类似于利剑境的争强好胜,但却比之更为纯粹——利剑境剑修之所以会有争强好胜的性格,皆是因为那股至阳至刚的少年意气,最终目的是为了求取一胜之果;但【斗者】所求的只有战斗,即使是面对必败之局,亦会从容迎战,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斗者】追求的,是勇往直前决不后退,是极致的进攻。而剑道本身也是所有武道里单体攻击最强的一道,因此剑修一旦将【斗者】融进自己的剑道,威力最甚。除了少林的金刚不坏、正一的金光咒等部分专修防御和身体强度的功法外,剑道四境的【斗者】在同境之中,几乎攻无不克、无坚不摧。

    但这不代表【斗者】是无敌的。恰恰相反,【斗者】在所有的“意”的排名中,只能勉强排到中等位置。甚至有部分人会认为【斗者】是最失败的“意”。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历史上所有凝聚出【斗者】的武者,最后要么是在无休无止的战斗之中力竭而亡,要么是堕入心魔沦为杀戮机器为祸一方,然后被其他高手联手杀死,无一善终,从无例外。

    【斗者】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凝聚出它的武者对于战斗的执念太深,会过度极端地追求战斗。即使心性再坚韧的武者,在几乎无休止的战斗之中也会迷失本心与自我的意识情感,沦为【斗者】之“意”的行尸走肉。

    而徐长安又恰巧是天生的“无情之心”,本身比之其他武者就更不容易被情感所束缚。而一旦他决定此生修【斗者】剑意,便会更快地失去自我情感堕入【斗者】的执念,彻底入魔。

    因此,师父坚决反对徐长安将【斗者】融进自己的剑道,他不想看到自己从小养大的孩子、和自己亲如父子的大徒弟走上这么一条注定了凄惨结局的不归路。更何况,要是抛开私心,从一个剑修的角度来说,徐长安或许是在独孤求败逝世之后的这两百年来,最有希望也是最有天赋冲击传说中第五境“无剑”的剑道天才。而如果修过于极端的“意”,只会让他在第四境里越走越偏,绝无可能踏足剑道之巅。

    想要登上剑道绝顶,达到那虚无缥缈的第五境,凝聚出的剑“意”就必须“正”,而不能“奇”。这是二百年里一代又一代的剑道四境宗师根据前人和自己的修行亲身总结得来的结论。毕竟剑道第五境,二百年来唯有自号“剑魔”的独孤求败一人登顶而已。而他留下的关于五境“无剑”的描述,却又不像前四境那般简明扼要、有迹可寻,只有短短的四字“自此精修”。于是后人只知道,从四境木剑开始精修,便能最终达到五境,即“渐进于无剑胜有剑之境”。但何谓精修,如何精修,后来人却全然不知,只能根据前人修行失败的经验,总结错误,并在自己迈入四境之后不断地摸索试错,试图寻找到关于如何晋升五境的蛛丝马迹。

    其实徐长安自己也不愿修【斗者】剑意。毕竟,他从十八岁到三十岁的这十二年里,一直都在按师父教导的方式苦修,在一天天的苦练中寻找自己的“意”,而且已经隐隐约约摸到了那层门槛。结果这两年的无端杀戮,却让他好不容易快触摸到的“意”彻底迷失,再难触碰;而在战斗中凝聚出的新的“意”——【斗者】,却又是极端甚至可能会危及性命的,这换了是谁也难以接受。

    于是,师徒二人迅速地在这件事上达成了统一。

    徐长安决定放弃【斗者】剑意,重新开始苦修,再次去尝试触碰那曾经与自己只有一线之隔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