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武侠仙侠 » 一世道帝 » 第四章 以佛入道

第四章 以佛入道

    青城山的小路之上,老僧面色依旧平静如水,同行六年,言传身教,他相信自己,也更相信眼前这个少年。

    所以他才不会去刻意提醒少年,更不会施法插手此事。

    一般来说,仙门子弟在初入修行时,都会经历一次问心,可此问心却非彼问心,都是由师门长辈进行引导问心,来帮助后辈了解修行,无甚危险可言。

    长者问心有三问:“为何修道?何为修道?修道为何?”

    而答案也有固定三种:“因得道而修道,修行明理便为修道,修道为长生

    这个在老僧看来理应是天下修行者在修道时最为重要的一道问心关,却在其他修行者眼中却成了一种可有可无的形式主义。

    而对于那些因机缘巧合踏入修行的散修来讲,则连问心也不问,只顾埋头去追那境界的高低。

    修为高就好了,懂得这么多道理做甚?岂不浪费时间?

    却不知,高楼若是连最基本的地基都未筑好,又岂会稳固。

    心性不堪,即便是修为在高,也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罢了。

    一时之盛,终究是难过春秋

    老僧摇了摇头,眸子中开始稍带忧色,他知道此刻的小狸儿所经历可不只是寻常修士所经历的问心,类似于上玄境修士在破境时所经历的的“叩心”。

    对方的手段极狠,幻境中会展现出修士最渴望的事,再稍加引导,便是已踏入修行数十年的修士,稍有不慎便会中招,毕竟对方要求太低了,只要你低个头,弯个腰,便能得到你心中最想要的,成为你心目中最想成为的。

    而今修士面对看似唾手可得的一切,又有几人放不下所谓的脊梁尊严?

    可这一跪,一拜,一弯腰,便视为向大道屈服,心境也就有了瑕疵,一颗道心之上便种上了一个“不劳而获”的种子,随着时间的推移,种子会发芽,成长,最终会拖拽着修士一起跌入万丈深渊。

    而此手段最为高明之处便在于,问心者若无外人提醒,便觉得一切似乎都是理所应当,不会有丝毫怀疑。

    庄周梦蝶?究竟是我为蝶?还是蝶为我?又有何凭证可证得此事?

    青城山上的天地异象更甚,甚至老僧已经能清晰看到远处的天穹破裂出一道道出裂痕,伴随着时间的推移,裂痕的也在不断扩大,里面漆黑一片,老僧知道这是此处的“心境”已经到达一处峰值,即将就要破碎。

    其实这少年和老僧二人一直以来所翻越的高山,并非真实的青城山

    它只是某位修为冠绝此方天下的道士用道家的冥想之术所构建出的“心境之山”,老僧在还未踏入此山时,便已有所察觉,还因此感叹了一番,但却碍于种种原因不好出手干预。

    毕竟咱是来求道的,又不是来找茬的。

    而真正的青城山登山之路其实是老僧脚下所走的小路。

    一步之遥

    只离大道一步之遥。

    天地异象更甚,老僧已经屏住呼吸,闭上双目,低头轻喃佛语,准备随时出手。

    “师兄?”身着紫衣道袍的道士面带疑惑望着已经在盘腿打坐强稳心境的中年道士,自己师兄的修为境界已是此方天地之最,竟然还被人大道压胜?

    这还是在对方毫无恶意的情况下

    中年道士额头上渗出一滴滴汗水,整个身子开始都不受控制的轻微打颤,身上的道袍隐隐有青光流出,中年道士闭着双目,嘴唇微动,像是在催动什么术法,可仔细听去却是:“秃驴…秃驴…该死的秃驴…”

    黑洞般的裂痕已经蔓延其身后,少年依旧闭着双目,毫无动作。

    前方大道,身后深渊。

    前方的老僧面色凝重,一身气机不稳,而就在老僧准备强势出手时。

    忽然听到那孩子发出一声暴喝:“小小仙人,安敢挡我大道。”

    猛然睁开双目,老僧亲眼看到,一道金光忽而从少年的眼中一闪而逝,里面隐隐有佛文流露。

    少年毫不犹豫的迈出一步,踏上青石长阶。

    刹那间,天地俱寂。

    而在洞天内那辛苦弥补心境的中年道士,浑身陡然一松,“呼…呼…还好贫道道法高深…”

    转而运用光阴逆流,来看看那孩子是如何破境的,在看到少年双目之中有一闪而逝的佛文时,整个身子狠狠一颤,转而猛地吐出一口鲜血。

    啊啊啊…他妈的,这老和尚也忒特娘的不讲究了,先是破我心境,而后再抢我弟子

    还…还是当着贫道的面!

    “师兄…师兄啊…”身旁的紫袍道士大惊失色。

    位于台阶之上的老和尚愣愣的望着小狸儿,心下也有些发懵,这…莫不是真与我佛有缘?

    以佛入道,竟然是以佛入道。

    唉…又是一桩说不清道不明的因果。

    老僧先是歉意的冲着某处天地点了点头,转而向少年小心翼翼开口问道:“小狸儿,你是怎么…”

    话未说完,那少年便猛地扑入老僧怀中,放声大哭道:“哇…师傅啊,我刚才做梦了,梦到话本中那传说中的仙人了…呜…呜,仙人一点也不好,呜…”

    言语中竟是再无半点之前在幻境中的霸气淡然,老僧哑然,一肚子的怨气与疑惑竟是一同烟消云散,只是伸出一只手轻轻抚着少年的脑袋,想说出一些安慰的话语,可话到嘴边却又变成了,“莫怕,莫怕…贫僧在呢!”

    少年哭啼啼的抱着老僧唠唠叨叨了很久,老僧只是伸手抹去他的泪水,转而神色恍惚。

    “呜…师傅,我是不是以后要少看些杂书话本了…呜…”小狸儿轻轻抽泣。

    少年自幼聪慧,私塾里夫子们的课业只是听一遍便会,甚至还能举一反三,以至于有不少夫子都觉得他是天生的文人,以后若是参加科举,许能中个贡士,起码也得是个举人,若是有着名师的指导,甚至连那高高在上的进士老爷也不是没有可能。

    可自打少年识全字以后,也就不爱听这些夫子们的传道授业解惑了,上课时偷看江湖闲谈,下课时便去河里捞鱼抓虾,在其他孩子羡慕的眼神中去做让自己最快活的事情,不去死守那古板无趣的规矩,至于夫子们看不看的惯,那与我何干?

    所以后来,私塾里的一些以古板严肃著称的夫子们就会经常莫名其妙的将他拉过去批一顿,若是批评还不改,便到了打板子的时候了。

    而最让少年不服气的便是那句夫子们长挂在嘴边的,“君子之德,当以恪己守心为先,而后便要兼济天下。”

    对于这些言论,小狸儿一向不以为意,我又不是君子,也不想成为君子,干嘛要去学他们?

    而这番言论无疑又成了夫子们批斗的反面教材,会当着私塾中的其他学子,指着他的鼻子破口大骂他不知上进,无药可救…

    少年好歹也是读过圣贤书的人,一句“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便将诸位私塾夫子,气得面色涨红。

    若是夫子们实在是吵不过,便会搬出一座大山,“这是圣人的言论,你敢质疑圣人?你难道会比圣人更加贤明?”

    一时之间,少年委屈更甚,他娘的,我又不想成为圣人,我学他干啥,他说对就是对了?

    那…他说的对,我的就一定错吗?

    久而久之,他便不愿再去私塾求学,在旁人嗤笑疑惑的眼神中,上午捞鱼,下午掏鸟窝,晚上便到了挑灯夜烛读那“江湖侠客行”的时刻了。

    无拘无束,逍遥自在

    在他看来,那些还在私塾求学的同学们也不见得有多爱学习,同样的年纪,他是真不觉得有几人是为了明理博学而去求学,更多的则是为了挣那一个“小夫子”的好名声,等到日后谈起时,岂不又是一桩美谈?

    可若是为了追求名利而去勉强学习,那即使是学一辈子,少年觉得他们大底也是成不了圣贤君子的。

    毕竟亦有圣贤曾言:“如切如磋,如琢如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