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山关东 » 第三十六章 改元

第三十六章 改元

    去年是“三合永”丝厂改革的第一个年头,由兆盛和刘买头尽心竭力去推广的“上打租”合作模式获得了巨大成功,收茧儿的数量和品质以及柞蚕丝的产量都得到了大幅的提升。奈何天公不作美,一场瘟疫席卷了整个儿东北三省,它不仅吞噬了三百医务人员和六万余民众的生命,也给东北的各行各业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损失。

    最近这些年,社会动荡、风雨飘摇。国不国家不家,猫一天狗一天,人们的精神都已经变的麻木了,但神经却变的粗大了。这场瘟疫就好像注定要发生似的,该离去的人就离去,还活着的人就继续活着。

    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就连孙大老板都说:“时也,命也,运也,非吾之所能也。”

    就像刘欢在《从头再来》中唱到的:“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

    新的一年开始后,由兆盛仍旧尽其本分做好外柜该做的事。但此时“上打租”这种合作模式却已经流传开来,其它的丝厂乃至大经纪人也开始纷纷效仿,就连日本人的洋行都跟着有样学样。是的,没错。自从日本得到了东北三省的话语权,就开始疯狂掠夺东北三省的任何资源。整个辽宁地区的茧农,一下子从苦哈哈变成了香饽饽。好在“三合永”在这件事情上占了先机,虽然也遭遇了一部分恶意竞争,但茧农对“三合永”和由兆盛还是比较信任的,合作基础也相对牢固一些,所以没有导致茧农的大量流失。

    与此同时,由兆盛的小舅子王昌龄和由兆祯、由兆祥兄弟结伴来到海城。通过兆盛的担保和周家老大的安排,三人顺利进入了“三合永”丝厂。

    本来周家老大是不同意让由兆祯也来丝厂做工的,还因为这件事儿特意找过兆盛。兆盛也知道由兆祯是个大麻烦,但是老爹都帮着他说话了,兆盛也没有办法。周家老大也是一番好意,见兆盛为难,也就随他去了。但是周家老大在由兆祯到来的时候,还是重重的敲打了他一番。由兆祯嬉皮笑脸的不当回事儿,倒是把他弟弟由兆祥臊的满脸通红。

    不过你别看由兆祯这货不是个玩意儿,学起手艺来倒是不差。同来的三人之中,由兆祯上手最快,但是产量最低。要知道那个年头儿丝厂里的工人都是计件薪酬啊,别人都巴不得多做工多赚钱,只有他干够了就歇着了。这货脑子是真好使,就是不练活儿,走到哪儿都改不了他那一身的臭毛病。辛辛苦苦赚的钱,都送给烟馆了,没多久就在厂里混了一个“大烟鬼”的外号。

    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武昌起义爆发,三日之后夺取了武汉三镇并成立了湖北军政府。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大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并通电全国,号召各省响应。

    武昌起义的成功成为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短短两月的时间,关内十八省中,除了直隶、山东、河南、甘肃四省还在效忠清廷,其余各省纷纷宣布独立,千疮百孔的大清王朝名存实亡。

    一九一二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改国号为中华民国,是为民国元年。一九一二年二月十二日,中国最后一个正统的皇帝溥仪被迫退位,宣告着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大清皇朝的灭亡,同时也宣告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灭亡。

    历时总是有着惊人的相似,大清王朝在一场大鼠疫之后推翻了大顺和大明,开始了关里关外总共三百年的统治。同样在一场大鼠疫之后,革命党人推翻了大清王朝,拥立共和。然而就在此时此刻,东北三省的局势却越发严峻了。

    早在武昌起义初期,革命人士就聚集到奉天,并且多次召开会议,计划利用新军将领的革命情绪向东三省总督赵尔巽施压,妄图采用和平的手段迫使东北三省独立。

    在这种情况下,因在日俄战争中战胜而在东北享有巨大利益的日本不干了,日本天皇甚至下令动用武力干涉东北独立。但是一个人的出现,却破坏了东北三省的革命形势,最后致使整个东北的革命失败,这个人就是后来的东北王——张作霖。

    一九一一年的时候,张作霖仅仅是洮南的前路巡防营营长,手下人马不过五千。武昌起义成功以后,张作霖未经调令,擅自带兵进入奉天,以血腥、残酷的手段对革命党人进行镇压。

    他先是命人暗杀革命领袖,后又明目张胆的大肆搜捕革命党人,短短数天之内就屠杀了四百余人。整个奉天人人噤若寒蝉,无人敢再言革命。

    可是事后,张作霖却得到窃国大盗——袁世凯的赏识,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张作霖被任命为二十七师中将师长,并藉此登上了政治的舞台,并且一步一步走向巅峰。

    一九一二年三月五日,中华民国颁布《剪辫令》,文告一出,举国上下一片哀号。

    满清入主中原之时,多尔衮下令汉人剃发易服。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不服者斩,悬挂于高杆,一人不剃全家皆斩、一家不剃全村皆斩。真可谓“遥想当年,小乔初嫁,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胡虏剃掉我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

    从此以后,“金钱鼠尾”成为满清奴役汉人的重要标志。

    什么是“金钱鼠尾”呢?就是除了在脑后留下铜钱大小的一小撮儿头发并编成耗子尾巴一样的小细辫子之外,其余的头发全部要剃掉。

    那么现在的影视剧中看到的清朝时期的发型是错的吗?这个吧……故事里的事,说是也是,说不是也不是!为什么呢?清朝的发型是要看年代的,清朝初期,人人都是“金钱鼠尾”,但是随着大清江山逐渐稳固和统治者多次施恩于民,对于头发的数量也逐渐宽容了,最终才形成影视剧中常见的一巴掌大的发型。所以你要是拍个努尔哈赤或者皇太极啥的,照样儿给他整一条油黑铮亮的大辫子,那显然是错的。

    然而推翻满清之后,想要剪掉这条象征着被外族奴役的辫子却并不容易,甚至剪辫子这件事和个人的政治主张都直接联系起来了。当时很多人认为,剪掉了辫子,就代表的是拥护革命;不剪辫子的,都是遗老遗少或者待机观望的。以至于多有好事者上街强行剪去别人的辫子,而被剪去辫子的人却悲声恸哭,因此引发的流血事件亦不在少数。

    可笑的是,剪辫子的风潮并不是在辛亥革命之后才兴起的。清朝末期,曾经发生过多次剪辫事件,就连满清皇族重臣都曾多次上书朝廷剪辫易服。而当时的统治者虽然不同意剪辫子,但也不像立国初期那么严苛了,对于留不留辫子,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事实上,在一九一零年的时候,清廷的资政院已经投票通过剪辫决议,并且率先在满清的军队、警察等人中率先实施。因为男人留着一条大辫子,不仅不卫生,而且多有不便。比如说,下地干活的的时候,一低头,辫子耷拉地了;上了战场,辫子让敌人薅住了,褶子了。

    可是轮到老百姓的时候,却大多都不舍得剪,最甚者直到三十年后还留着一条大辫子,直到四十年代才消失不见。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不剪辫子的人都死绝了,留辫子的事儿才绝迹,足见当时的国人在满清政府的统治下,有多么的迂腐和守旧。

    关于剪不剪辫子,端肆的太爷爷由兆盛还跟老太爷闹了一个大乌龙。

    《剪辫令》刚刚颁布的时候,由兆盛刚好到万家岭的山区检查茧农的生产状况。万家岭地处偏僻,消息闭塞,由兆盛甚至都不知道这件事情的发生。直到春茧收购完毕,兆盛回到城镇地区才发现大多数人已经剪掉了辫子。而在“三合永”丝厂,则是东家孙大老板以身作则,带头推行剪辫。见到兆盛回来的时候脑袋后面还拖着一根“长尾巴”,二话不说找人按住兆盛就给他剪了。

    孙大老板为什么好管这个闲事呢?原来孙大老板早就不想留辫子了,作为孙家嫡系,孙大老板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成年之后读的就也洋学堂,思想上也相对进步的多。但是孙家家大业大,虽说不是官商,但免不了要和官府中人打交道,自然是要注意影响的。再说当时的“三合永”,采用的还是古法纩丝工艺,使用的是坐式纩丝机,工人工作的时候,是盘腿坐在炕上操作机器的,这样一来头上的辫子就时不时的出来捣乱,绞到机器里面都是常事儿。而且在当时,底层劳动者没有能力经常打理辫子,搞得辫子里虱子跳蚤横行,头上的气味令人作呕。

    由兆盛对于留不留辫子倒是没什么意见,剪了也就剪了,剪了之后也确实是方便了许多。但是由兆盛担心的是老太爷对这件事的态度,于是专门写了封信回去询问老太爷是个什么意思。可是左等右等迟迟不见回信,兆盛不确定老太爷是否收到,又写了一封信追问。结果过了好几个月,老太爷才回信说目前家里大多数人还在观望,并没有剪辫子。对于能不能剪,老太爷也没给出明确的意见,倒是反过来询问兆盛是否剪了辫子。

    老太爷的这封信回的模棱两可,兆盛也吃不准老太爷的心思,所以再回信的时候就没敢跟老太爷说实话。转过年来,一九一三年初,又到了探亲的日子,兆盛怀着忐忑的心情回到了家里,并做好了迎接老太爷怒火的准备。

    谁知就在由兆盛战战兢兢的迈进家门的那一刻,第一眼看到的却是已经剪掉辫子的老太爷和大哥。兆盛心里大惊,扔下东西三步并作两步跑到老太爷面前,托着老太爷的双臂上上下下的大量了老太爷一番,急切的问道:“爹啊!您老怎么也把辫子剪啦?是不是那些革命党硬逼着您剪的,您老没遭什么罪吧?”

    老太爷那年已经五十多岁了,兆盛这一问,把老太爷那张老脸问的通红,支支吾吾的回答道:“我这个……我……倒是没遭啥罪,就是……就是有点……别劲……那啥,咱不说这个了,你这几年咋样啊?”

    可兆盛却不依不饶的说道:“爹啊,您是啥时候剪的啊?我这儿还特意写信回来问您来着,您怎么也不跟我说一声啊?”

    “我这也就是刚剪了没几天,原本打算让老大写封信给你说一声的,后来想着你也该回来了,我就没说。咦,你小子不是也剪啦?你回信的时候不是说没剪吗?”

    “嗨!我的辫子早就剪了,是东家逼着我剪的,我不是担心您老想不开吗,我那敢说啊!我就是因为这个事儿才写信问您的,结果您可倒好,也不回信说一声,吓的我好悬没敢回来。”

    老太爷听了,一声苦笑,说道:“欸!剪了就剪了吧,你还有啥不敢说的?咱们这辫子都留了二百多年啦,现在看来,真是一点用处都没有,剪了倒也轻松。就是……就是这头发半长不短的,看着有点寒碜。”

    民国初年,剪辫子风潮盛极一时,凡是剪辫子的人,都是“咔嚓”一剪子了事。剪掉了辫子的人,不管老少,一个个儿的都是像现在的女生留的扣边儿一样的发式,偏偏脑门子上还有个刮的发亮的月亮门儿,真是要多难看有多难看。老太爷其实挺开明,他老人家并不抵触剪辫子,抵触的是剪完辫子的那个形象。但是随着身边剪辫子的人越来越多,谁笑话谁啊?于是老太爷也就把辫子给剪了。剪完了以后,老太爷觉得自己都五十多岁的人了,这算个啥造型啊?自己照镜子的时候都能把自己看乐了,也就没好意思再写信告诉儿子。

    可是老太爷不好意思说,兆盛还以为老太爷是守旧派,接受不了剪辫子的事情。甚至回家之前,兆盛都做好了跪在祠堂里挨家法的准备,又哪里知道老太爷比他还想得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