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蜀汉之我是关兴 » 第十八章各有出身各有命

第十八章各有出身各有命

    果然,在府衙值守的刘郃立功了,抓了一位曹贼细作。

    当面向关兴谢了一阵,便带着卖橘人细作进了府衙。恐怕自此也进入了马良的视野,就要重用了。

    此事给不是氏族出身的寒门,注入了一剂强心剂,男儿功名但在马上取。

    这也正是关兴乐于看到的,曹操孙权皆靠氏族,最终都尾大不掉。

    其实就是蜀中的氏族也是一般无二,并不可靠。

    细看史书,那反对诸葛亮北伐的,奉表投降的,都经不起推敲。

    刘备不想重蹈覆辙,只有依靠寒门。

    当然,这些都要一步步再实现。

    如今关兴还很弱小,借势于关羽也仅限在荆州,仅限在军中。

    关兴一行人终于动身,回转襄阳太守府。

    与刘郃一起抓了细作的关索,还是觉得方才之事不可思议,忍不住向关兴问道:“二兄怎知那卖橘人是细作?”

    “习某也好奇,还请关小兄解惑?”

    方才抓了奸细,习宏也觉得惊奇,不由凝神细听。

    “其实方才也就是怀疑罢了,不想刘郃带人过去,他自己就做贼心虚要跑。若是胆大心细,或可蒙混过关。”

    关兴先是淡淡解释了一句,然后才道出真相。

    “其一此人身为商贾,却不知市价。偏偏在这繁华江陵,商贾集散之地,这就有可疑。”

    “其二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为枳,人所共识。他人在江南,所言习惯却是江北。”

    听了关兴两点解释,习宏暗自点头,赞叹道。“有道理!有道理!”

    接着关兴又说出一点质疑。

    “其三最关键,关某平常多在府上,少有走动。来府衙只有一次,这人便认识关某。又细问关索缘由,必是耳聪目明,留心府衙动静之人。”

    “如此种种,关某才怀疑这人,不想果真如此。”

    听到此处,习宏又生出一个疑惑,当即问道:“习某不明,这细作既然是关兄发现,何不亲自抓捕,何必假借刘郃之力呢!”

    “驾!”轻轻一磕马镫,关兴让自己的赤骥与习宏并驾齐驱,这才回答。

    “这刘屯长在我第一次等府衙时,与我态度冷淡强硬,心中不安。我这次让功于他,让他心安罢了。”

    眼见关兴一番轻描淡写,毫不将这功劳看在眼中,习宏心下赞赏关兴宽宏大量,度己及人。

    习宏看关兴风姿卓越,不禁又想到一层。

    关兴名门子弟,关君侯与主公恩若兄弟,肯定少不得出头之日。

    再者以此事观之,关兴长于谋略,又有家学渊源,可谓文武双全。

    意欲立功,肯定不止于此。

    这一番交谈完毕,关兴又与习宏攀谈起来。

    “对了,习曲长是本朝襄阳候之后!”

    如今习宏奉命护卫,虽然有军令,但是自己也要结交。

    一则是这几日的护卫之事,希望习宏尽心尽力,二则也是通过习宏熟悉军中之事,毕竟接下来就要北伐。

    “襄阳候正是先祖,我为其十二代玄孙。世居襄阳,建安十三年合族与主公退守江南。”

    东汉初期的襄阳侯,名习郁。其追随光武帝,累建功勋。东汉开国后历官黄门侍郎、侍中、后拜为大鸿胪,录其前后功,封为襄阳侯。

    得了这句肯定,关兴又夸赞道:“襄阳候于光武皇帝忠心耿耿,在襄阳造福乡梓。习氏门庭广大,礼乐传家让人向往。”

    自襄阳侯习郁开始,一百余年间,习氏已经发展成为襄阳的名门望族。于襄阳大族中位列蒯氏、黄氏、庞氏之后,还在蔡氏、张氏之前。

    相较于蒯氏、蔡氏受命于曹操,习氏族人都奉刘备为主。

    如今习氏新一代,亦是人才辈出,各有任用。

    最出名的莫过于习宏族兄习祯。其人有风流,善谈论,名著襄阳。名亚庞统,而在马良之右。如今在蜀中,任广汉太守。

    另外又有习承业,随刘备入蜀,历任江阳、汶山太守。为人博学有才,曾都督龙鹤诸军事。未来前途同样不可限量,被誉为能够兴旺习氏一族。

    与两位族亲不同,习宏与兄长习珍选择进入军伍。如今习珍为零陵军司马,而习宏则是曲军候,巡抚武陵。

    关兴这一番称赞也是诚心诚意,习宏听了与有荣焉。

    “祖辈事业恢弘,我等后辈也当砥砺。剿灭曹贼,兴复汉室。”

    “好,兴愿与习兄戮力前行!”

    感受到关兴意气,习宏与关兴马上击掌,这是两个年轻人之间的承诺。

    而在此时,江陵府衙,马良公廨又迎来了功曹庞林。

    “刘郃抓的细作已经押解下去审问了!”向马良汇报了一下工作,庞林忍不住道:“如今这荆州细作也特多了些,仅这江陵城,我这两日已经抓捕了三人。”

    马良伸手请庞林坐下,斟了一杯茶递给他。

    “战事将兴,谍报频出,这也是人之常情。”

    “对了!”庞林想到这次抓到的细作,实言相告马良。“刘郃禀报,这次的细作也是关兴察觉的,他也只是亲自抓捕。”

    对关兴,庞林越加满意。要是按照以往,对关羽的感觉,庞林是怎么也喜欢不起来的

    但是这两次接触来看,不居功,不自傲,殊为难得。

    马良是关兴半个先生,更是一郡太守,想到关兴还未入仕,于是问道:“如今郡府各处,可有合适职官?”

    其实庞林也是意欲推举关兴入仕,只是他是佐贰官员,不如马良这样的正堂,所以才来找马良。

    “如今郡府各室多有人任职,若是调整要等秋冬。再则多事小吏,即使关兴答允,也要看关君候态度。”

    庞林所言不错,关兴身为关羽嫡子,马良若是推荐做小吏,这相当于看不起关羽,无异于结仇。

    庞林不做举荐,也是在此。

    马良沉吟少许,想到一个可能,看着庞林道:“你看我举荐其为孝廉如何?”

    孝廉,这可是多少人求之不得的显贵。

    刘备在青州时,曾举荐袁绍长子袁潭为孝廉。到荆州后,刘备集团可谓曾出现孝廉。

    “还是不妥!”庞林还是摇头。“操之过急,关君候还未给关兴行冠礼。再者,恐怕关君候还是不同意。”

    马良听了也唯有苦笑,将门子弟恐怕还是要效命疆场,不会久困案牍。

    “这到头来还是要看云长之意,罢了罢了,容我再斟酌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