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武侠仙侠 » 浴火之泪仙界篇:大千世界 » 第四章 战场恰逢旧时敌,同心共同闯天涯

第四章 战场恰逢旧时敌,同心共同闯天涯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在此基础上,苏轼进一步彻悟人生。

    归去之后,看刚才刮风下雨的地方,哪里有什么雨,哪里有什么晴。

    所谓风雨,所谓晴,不过是人心中的幻象而已。

    这里苏轼进入到了佛教所说的“无差别境界”。

    在佛教看来,“万法惟心所现”,世界的一切物象皆是心所幻化而出的。

    如果心静,世界自然清静。

    其实世界万物并没有什么区别,只是我们有了分别心才有了世界万象。

    如果我们内心进入到了无差别的境界,世界万物哪有什么分别呢?

    因此佛教劝人“无执”,一切都不要执着,不要被外物所系缚。

    成功也好,失败也好,都不要太在乎,所谓“宠辱不惊”。

    苏轼在这里表达的正是这样一种哲理,归去之后(可理解心灵的皈依),心灵进入了宁静的境界,再看生活中的风雨或阳光,哪有什么区别呢?

    都微不足道。

    他在此劝人既不要因风雨而担惊受怕,也不要因阳光而欣喜若狂,一切都泰然处之。

    这看来似乎有些唯心的色彩了,其实这是一种人生的大境界,是一种了悟宇宙、人生之后的大超越。

    这也反映出了苏轼的人格境界,应该说苏轼的一生基本上达到了这一境界。

    “对了,有件事刚忘记跟你说了。我推荐了你、唐明、陈梦瑶,还有王晨去代表我们天岚界人族参加万界战场。还有……几分钟就要开始传送了,等下我带你去。”

    “魔族那边去吗?”

    “当然去了。领头的是你师母刘秋玲,队员有……我看看,有张天依、陈雨彤、张致嘉和张锋。名字你记好了,到时候见面了不要连对方的名字都不知道。”

    “好的。”

    “有几个人你不认识的?”

    “我们这里,陈梦瑶我不认识。”

    “哦,那个小家伙啊。她是个民间高手,自己学的,能达到这一步着实不容易啊。”

    “嗯。”

    “还有呢?”

    “魔族里面,张天依、陈雨彤我认识,她们是魔族的圣女。这个张锋还有这个张致嘉是谁?”

    “好像是你师母的一个好朋友的两个亲传弟子,张致嘉还是他的关门弟子,反正实力挺强的,到时候你可别输给他们,打点胜仗给你师父争争光。”

    “是,师父。”

    这时,几个人踏进了小庙里。

    “哟,你们来啦。”

    “凤大师好!”

    “大家好啊!我来给你们介绍一下,相信在座的各位有很多都认识他。这位是你们的队友,我的唯一一个弟子,秦风。秋玲,你让大家互相认识一下。”

    “好的,阿清。”

    “你好,我是张天依。”

    “你好,我是秦风。”

    “你好,我是唐明。”

    “你好,我是张锋。”

    “你好,我是陈梦瑶。”

    “你好,我是陈雨彤。”

    “你好,我是王晨。”

    “你好,我是张致嘉。”

    “好,大家都互相认识了,我们就跟着凤大师一起去天岚界万界战场的入口吧!”

    刘秋玲说道。

    一行人跟着凤阳清一路穿过一座座建筑,来到了一座墓碑前面,停了下来。

    秦风发现,墓碑上似乎有文字,但是以他的眼力居然看不出来,硬要看会觉得脑子一阵震动,伴随而来的是一阵剧烈的疼痛,精神恍惚,甚至感觉灵魂出窍了。

    “你们不要盯着这块墓碑看,这是万界战场的入口,用天外陨铁制成,是伪神器,由九九八十一名神级工匠打磨七七四十九天而成,上面有五五二十五位神级阵法师刻下的阵法,非神级无法参透,整个宇宙无人能够破坏。”

    凤阳清解释道。

    “确实如此,所以如果你们想要看上面的文字的话就早点成为神级的高手吧!”

    “原来如此!”

    不仅是秦风,大家都惊叹道。

    “大家安静,万界战场马上就要打开了!”

    刘秋玲喊道。

    只见凤阳清面对墓碑,盘膝而坐,双手如同两只白鹤一样,上下纷飞,口中念念有词: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随着话音的落下,墓碑在几息之间似乎变换了几种造型,千变万化,最终化为了一片混沌,混沌又散了开来,形成一扇门的轮廓,里面黑漆漆的,什么也看不到。

    “进去吧。”

    凤阳清说道。

    秦风一行人陆陆续续地走了进去。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气势恢宏的宫殿,殿前有一副牌匾,上面写着“天岚界”三个大字。

    “哇!这里有一片花田诶!好美哦!”

    正在秦风盯着眼前的建筑看得出神的时候,不远处的张天依大声喊道。

    秦风顺着声音往回看去,只见,那里有一片一望无际的花田,几只黄蝴蝶在其中飞来飞去,一会儿不见了,一会儿又出现了,真是——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这时,凤阳清牵着刘秋玲的手也来到了这一方如同世外桃源一般的天地。

    “这就是我们天岚界在万界战场的领地,因为有保护屏障,领地内是绝对安全的,其他世界的人在没有被邀请的情况下无法进入我们的领地内。同样,在没有被邀请的情况下,我们也无法进入别人的领地内。当然,在外面,杀戮不禁!”

    “这么危险!”

    陈梦瑶捂着嘴惊呼。

    “确实,不过平常还是很和平的……”

    “天岚界的乌龟们!有本事出来和我一战!”

    就在这时,领地外有人大喊。

    “好吧,打脸了。”

    “先别打不打脸了,派一个人出去迎战啊!人家的见面礼我们怎么可以不收下呢?”

    刘秋玲催促道。

    “咳咳咳,说得对。秦风,你去吧。”

    “是!师父。”

    秦风拔出背上背着的一把长剑,双脚一点,飞出了保护屏障,与叫战的那家伙对峙起来。

    “哟,用剑的。来吧,本大爷让你几招。”

    “用刀的,不用了,直接来吧!”

    “好!有胆量!”

    两个人突然爆发,向对方攻去。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秦风喝道,这是他的成名剑法。

    剑法的起手势是两组整齐的长句,如挟天风海雨向读者迎面扑来。

    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

    如此波澜壮阔的现象,必定不是肉眼能够看到的,秦风是幻想的,言语带有夸张。

    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

    一涨一消,构成舒卷往复的咏叹味,是短促的单句所不可能含有的。

    长剑,在空中看似缓慢移动,其实就如同黄河之水一样,波涛汹涌。

    可以迷惑敌人,达到极强的攻击效果,为秦风自创。

    “好剑法!”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刀客也喝道。

    首句交代了出征的时间、地点。

    萧萧秋风,寒冽易水,皆自然景物,本无情感可言,而荆轲在此寄心中之情志于眼前之景物,情满于风,意溢于水,使其带上浓郁的感情色彩。

    象声词“萧萧”和形容词“寒”的选用,十分独到精彩。

    前者诉诸听觉,后者诉诸触觉,营造出一片肃杀、愁惨、悲壮的自然氛围和社会氛围,为下句主旨的出现做好了艺术铺垫。

    他的刀法也十分精妙,有一种视死如归、同归于尽、舍生取义的壮志,气势磅礴,慷慨悲壮。

    猛烈的攻势让秦风被迫转攻为守,甚至隐隐让他感觉有些吃力。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紧接着,恰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如果说前二句为空间范畴的夸张,这二句则是时间范畴的夸张。

    悲叹人生苦短,而又不直言,却说“高堂明镜悲白发”,一种搔首顾影、徒呼奈何的神态宛如画出。

    将人生由青春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之事,把原本就短暂的说得更为短暂,与前两句把原本壮阔地说得更为壮阔,是“反向”的夸张,使剑法的威力、气势更上一层楼。

    “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

    末句紧承首句,点明本刀法主旨。

    因前句蓄势充足,故此句直抒胸臆,高唱出壮士舍身取义,视死如归的豪迈而凝重的情怀。

    大敌当前,国运未卜,悲哉;以弱敌强,胜负难测,愁哉;知难生还,慷慨赴死,壮哉!

    壮士这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英雄之举,倘若没有非凡的勇气和胆魄,怎能做到。

    因此,虽然他“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一句唱出便戛然而止,无复他言,却仍使送行者“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更加猛烈的刀,劈出了重叠的刀影,绚丽,却又暗藏锋芒,几次让秦风几乎招架不住,还有一次甚至被突如其来的一刀割破了衣角,如果偏一点就一命呜呼了。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这似乎是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然而只不过是现象而已。

    秦风于是用乐观好强的口吻肯定人生,肯定自我:“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是一个令人鼓掌赞叹的好句子。

    “有用”而且“必”,非常地自信,简直像是人的价值宣言,而这个人“我”是需要大写的。

    于是,从貌似消极的现象中透露出了深藏其内的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入世的积极的态度,使剑法中蕴含了一种壮志难酬的感觉,令人心潮澎湃。

    对方又换了一种刀法。

    这种刀法十分沉重,如同开天辟地的巨斧,劈开了混沌,让人感觉开阔明朗,心生豪气。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前四行剑法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

    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

    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刀客厚重的刀法,使秦风犀利的进攻变得如同以卵击石一般,软弱无力,起不了一丝一毫的攻击作用。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这又是一个高度自信的惊人之举,能驱使金钱而不为金钱所使,这足以令所有凡夫俗子们咋舌。

    此句是深蕴在骨子里的豪情,绝非装腔作势者可以得其万分之一。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这四句中,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剑法意盎然之感。

    后两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

    表现出作者那面对萧瑟秋风,仍有着如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一样的壮志与胸怀。

    刀客,挥舞着刀,在胸前汇聚成了一片波涛汹涌的黄河,使秦风的任何攻击都无法伤到自己。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