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篡政者王莽 » 第二章 少年经历,为其辅路

第二章 少年经历,为其辅路

    刘秀是汉高帝刘邦的九世孙,出自汉景帝子长沙定王刘发一脉,刘秀的先世,因遵行“推恩令”(推恩令是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而颁布的一项重要政令。推恩令本质是在郡县制的基础上的改进。这项政令要求由以前的各诸侯所管辖的区域只由其长子继承,改为其长子、次子、三子共同继承。按照汉制,推恩令下形成的侯国隶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当。后来根据这项政令,诸侯国被越分越小,汉武帝再趁机削弱其势力。汉文帝时,贾谊鉴于淮南王、济北王的谋逆事件,曾在《治安策》中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汉武帝时,主父偃提出实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的原则而从列侯递降。到他父亲刘钦这一辈,只是济阳县令这样的小官员了。

    西汉建平元年十二月初六(前5年1月15日),刘秀出生在陈留郡济阳县舍,其父亲当时为济阳令。史载刘秀出生时,有赤光照耀整个房间。(史书有美化的成分)

    父亲也感到十分奇怪,立即召来功曹史充兰,派他去问会占卜的人。充兰与马下卒苏永一起去卜人王长孙的住所。王长孙卜卦后,对苏永和充兰说:“这是一件十分吉利的事情,不用多说了。”

    这年,在刘钦房前栽景天的地方有小米长了出来,共有三株,每株一根茎九个穗,比一般小米要长一二尺,真是好小米。父亲刘钦因此为其取名为“秀”。关于刘秀的长相,史书记载说他身长七尺三寸,美髯眉,大口隆准,与众不同。

    元始三年(3年),其父刘钦在南顿县(在今河南项城市)县令任上去世,年仅9岁的刘秀与兄妹便成了孤儿,生活无依,被远在南阳郡蔡阳县(今湖北枣阳)的叔父刘良[刘良(前25年—41年),字次伯,南阳郡蔡阳县(今湖北枣阳市)人。汉朝宗室大臣,汉高祖刘邦八世孙,光武帝刘秀叔父。汉平帝时,举孝廉出身,授萧县令,抚养光武帝刘秀兄弟。地皇三年(22年)十月,带领刘縯、刘秀兄弟在舂陵起兵。更始帝刘玄称帝后,封为国老。光武帝刘秀即位后,先后封为广阳王、赵王、赵公。建武十七年(41年),卒于洛阳,享年六十六,谥号“孝”]所抚养,就这样成了贵族中的“普通的平民”。

    由于刘秀勤于农事,而其兄刘縯好侠养士,经常取笑刘秀,将他比做刘邦的兄弟刘喜。但另一方面,刘秀也暗自藏匿亡命之徒,官吏都不敢上门过问。

    新朝天凤年间(14年―19年),刘秀到长安,入读太学,随名儒许子威治《尚书》,略通大义,并结识了邓禹、朱祐等,二人后来皆列入“云台二十八将”,是刘秀创业的班底。

    邓禹(2年-58年),字仲华,南阳新野(今河南省新野县)人。东汉开国名将,云台二十八将之首。邓禹年轻时游学长安,与刘秀交好,新莽败亡后便投诚于刘秀,劝其以河北为基地,收揽民心,待机取天下,以此深得信任。后率军镇压铜马起义军,又破更始将王匡、成丹诸部于河东,协助刘秀建立东汉。

    刘秀称帝后,邓禹被拜为大司徒,封酂侯。旋渡河入关,多方招降,所部号称百万,一度入长安,后屡为赤眉军所败,以致全军覆没,逃归宜阳,被罢免大司徒。后拜右将军,更封高密侯,以特进奉朝请。明帝时进位太傅。

    永平元年(58年),邓禹病逝,谥号元侯。

    朱祐(约公元前10年~48年)字仲先,汉族,南阳郡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人。东汉开国名将,云台二十八将之一。

    自幼与刘縯、刘秀兄弟相识,关系极好,自刘縯、刘秀起兵就一直跟随左右,从平河北、围困洛阳,镇压农民起义。

    虽讨伐邓奉被俘,没有影响刘秀对他的信任,历任护军、偏将军、建义大将军,先后封为安阳侯、堵阳侯、鬲侯。建武二十四年,病逝于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