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篡政者王莽 » 第四章 鏖战新莽,威名远扬

第四章 鏖战新莽,威名远扬

    刘秀兄弟和南阳宗室子弟的兵马被称为舂陵军(形成以其为首的南阳军事政治集团)。虽然当时兵少将寡,武器很差,甚至在初期,刘秀是骑牛上阵的,但战果还不错。后经过激战杀死了新野尉,刘秀才有了战马。

    不久又杀死湖阳尉,占领棘阳。但随即就遭遇甄阜、梁丘赐等所率的新军,在小长安溃败,刘秀“单马遁走”,途中还救下了妹妹刘伯姬,但姐姐刘元却拒绝上马以害怕因此拖累刘秀,最终与她的三个女儿被新军杀死。(从此看他的姐姐是一位好姐姐,为他死于小长安,这也是刘秀后来对其二人,十分仇视,不接受投降直接杀了,称帝后他册封刘元为新野节义长公主。)

    此次兵败后,新市、平林打算放弃对舂陵军的支援,刘秀便偕刘縯、李通到宜秋去拜见下江兵首领王常,说服他让其加入,最终新市、平林、下江与舂陵兵联合作战,于翌年正月在沘水、淯阳等地大败新军,并击杀甄阜、梁丘赐等新莽将领。

    更始元年(23年)二月,西汉宗室刘玄被绿林军的主要将领拥立为帝,建元“更始”,是为更始帝。对此,刘縯及南阳刘姓宗室极为不满,只是迫于在联军之中,绿林军人多势大,又有强敌在前,只得暂且作罢,但暗中有所动作。更始政权为了安抚南阳集团,便封了刘縯为大司徒,以及封刘秀为太常偏将军。

    更始政权建立,复用汉朝旗号,此举大大震动了新朝,王莽即遣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寻发各州郡精兵共四十二万扑向昆阳和宛城一线,力图一举扑灭,这一个新生的更始政权。

    同年五月,王邑、王寻率军西出洛阳,南下颍川(今河南省禹州市),与严尤、陈茂两部会合,迫使刘秀的部队从阳关(今河南省禹州西北)撤回昆阳(今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昆阳汉军仅九千人,众恐不敌,欲弃城退守荆州故地。刘秀以“合兵尚能取胜、分散势难保全”为由,说服诸将以退为守,固守昆阳。此时新莽军队已逼近城北,刘秀率13名骑兵乘夜出城,赴定陵县、郾县调集援兵,后有步兵、骑兵一万七千精兵赴援昆阳。

    王邑等人自恃兵力强大,扬言:“百万之师,所过当灭,今屠此城,蹀血而进,前歌后舞,顾不快耶!”王邑军向昆阳城发起进攻,并挖掘地道,制造云车。昆阳守军别无退路,坚守危城,拼死一战。此时新军久战疲惫,锐气大减。刘秀于六月一日率领步骑万余人驰援昆阳。刘秀亲率千余精锐为前锋,身先士卒,反复猛冲,斩杀新军数十人,来鼓舞军队的士气。

    诸将看后就说:“刘将军平生见小敌怯,今见大敌勇,甚可怪也,且复居前。请助将军!”汉军士气大振,刘秀继续追击,迫使新军退却,诸部也乘胜攻击新军,斩首数百千级。随后刘秀又以勇士三千人,迂回到敌军的侧后,偷渡昆水(今叶县辉河),向王邑大本营发起猛烈的攻击。

    王邑依旧轻敌,下令各营勒卒自持,不得擅自出兵,自行和王寻率及万人迎战,王邑兵马陷入困境,王寻战死,诸将未敢出援。昆阳守军见城外汉军取胜,乘势出击。新军大乱,纷纷夺路逃命,互相践踏,积尸遍野。此时突然大风飞瓦,暴雨如注,滍水暴涨,新军万余人涉水被淹死,滍水为之不流。(天时地利人和,都在帮刘秀,此昆阳之战怎能不胜,王邑又怎能不败。)

    新朝号称百万大军的主力覆灭于昆阳城下,三辅震动,新莽政权瞬间土崩瓦解。

    更始元年(23年)九月,绿林军攻入到长安之中,王莽(被乱军所杀,其头颅被收藏)死于混战之中,新朝覆灭。

    其原因:王莽的尸体被碎尸万段,头颅扔到街市之中,深受其苦的百姓竟然“共提击之,或切食其舌“,后来又被军士带回皇宫,对于王莽的头颅,新的继任者自有安排。

    刘秀命工匠将黑漆刷在王莽的头颅之上,随后又传术士进宫做法,匠人们用了特殊的方法将王莽头颅上的皮肉剥去,只留骨骼,然后小心保存起来。

    至于这颗头颅究竟藏在哪里,民间并无人知晓,有人说藏在皇陵,有人说藏在国库,还有人说这颗头颅被悬挂在皇宫内院的某个地方。

    这样的传说多少带着一些惊悚的色彩,不管是收藏在什么地方,堂堂大汉皇室为什么要存放着这样一颗头颅在自己身边?而且这头颅的主人又不是什么忠臣良将,而是一个窃国之人,在迷信非常严重的汉朝,皇帝难道就不怕王莽的鬼魂?

    汉朝人有多么的害怕鬼神,人尽皆知,汉武帝因为一个“巫蛊“连废两任皇后,连太子都因“巫蛊之祸“而死,历代汉朝皇帝没有不怕鬼魂的,王莽这个家伙生前尚且把汉朝搅得乌烟瘴气,何况死后?

    但是大家偏偏对这种方式没有提出异议,这背后同样有着深意。最重要的自然就是对于叛国者的惩罚,中国人讲究入土为安,否则就会变成孤魂野鬼,就算是某些昏君,例如隋炀帝、李后主(李煜也不一昏,从目前来看他是一名合格词人,但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说他昏有点过了)也都得到了相对体面地安葬。

    但是王莽他的性质不同,隋炀帝再如何昏庸,至少在中国古代的看法里他还是合法继承,是隋文帝的亲生子,天然具有对王朝的继承权,李唐王朝尽管造了反,对于这个前任君主也可以保持最后的体面,何况隋唐王室之间还有些亲戚。但是王莽与他的下一任君主刘秀之间,并非如此,王莽是篡位,是汉朝王室的仇人,他凭借着汉王室对他的信任上位,却反过来把刀对准了王室成员,不知有多少刘姓王室因王莽而死,在这种情况下,刘秀和王莽之间就不仅仅是夺权,更是一场来自汉王朝的复仇,对于仇人,是不必保持体面的。

    而且王莽篡位的性质非常恶劣,自吕后以来,西汉的每一任皇帝几乎都要与外戚做斗争,窦太后、霍光、王氏一族,每个新君对于外戚都是十分惶恐的,但是从前的外戚至少只是越权而非取而代之,王莽却开启了外戚篡位的先河,汉朝的皇帝离不开母族的支持,但是如果母族亲戚想要篡位,这件事情就变得非常可怕了。

    所以为了警示后世,刘秀必须给王莽施以最严厉的惩罚,让他永远无法安稳入葬,后世的外戚想要犯上作乱,也要仔细想一想王莽的下场。

    另外还有一个稍微迷信一些的心思,古代人认为王莽这样的叛贼死后不得安息,会在地府受苦,变成难以化解的恶灵,但是把这种恶灵悬挂在皇城之中,可以起到“以毒攻毒“的效果,让其他的邪祟不敢靠近,保一方太平。某种意义上这种方式是处理谋逆之人的常见做法,或是曝尸荒野,或是点天灯,总之是让这个人生前死后都不得安宁,甚至是让这个人永世不得超生,再也没有办法作乱,只有这样,统治者才能放心,也才能发泄心中的恶气。

    而且王莽虽然一时成功篡位了,但是最后他还是失败了,人们也就认为这样一个人不是上天庇佑的真龙天子,是没有办法和真正的天命之人刘秀对抗的,所以人们并不担心这个失败者会伤害到刘秀的气运,反而相信他会被刘秀的天子气震慑。因为这个头颅有着特殊的意义,所以即使东汉灭亡,继任的曹魏、西晋也默默把这颗头颅收藏了起来,希望能够起到一些虚无缥缈的作用。

    但历史的变迁是由一个个齿轮共同推动的,他们有意或无意地成为了这历史的推动者,但在王朝更替之际,也许不是王莽,也还会有别人,时也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