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国运皇孙,从海外归来 » 第24章 李成桂登基,高丽国来使

第24章 李成桂登基,高丽国来使

    在府上等候的曹正淳,未去参加宴会,还是听秦良玉讲述情景。

    当他得知土豆准备两批货,算是无偿送给朱棣时,曹正淳焦急寻到朱允熥,劝朱允熥:

    “殿下借燕王之手,推广普及海外农作物,其心确实为国为民,可赞可叹。”

    “然,燕王朱棣,乃是狼虎之敌,殿下的这次推广,很可能会间接加强燕王蕃军的实力,这样一来……”

    未等曹正淳说完,朱允熥接话:

    “这样一来,你就害怕我会不会养虎为患,我那四叔会不会最后倒打一耙,让咱们吃亏?”

    “对,属下就是这个意思。”

    曹正淳点头。

    “这个就不用担心了,若是只凭借一个土豆,我四叔就能实力显贵,那着实有些不太现实。不过正淳你记住,咱们的杀手锏,永远要比所有势力多,与其担心别人变强,不如专注让自己成长,等自己成了擎天支柱,谁来反对咱们都不好使。”

    曹正淳闻言,若有所思。

    朱允熥倒是也不担心朱棣能靠一个土豆,在蕃地治理上就能有质的飞跃。

    毕竟永乐大帝面对的人,是一个挂逼。

    永乐大帝再强,和挂逼打,也是胜率不大。

    当然,朱允熥肯定也不能告诉曹正淳,我有系统,可摧坚殪敌。

    他先安抚好曹正淳的心。

    日后朱允熥真能夺储,登顶九五的话,等占据正统大义,他其实是不希望与四叔朱棣相斗到死的。

    而是更希望将四叔朱棣死死钉在东北,让他永镇北疆,和鞑靼、瓦剌、女真那些北方侵略者打。

    不过依照朱棣的性格和野心,朱允熥想让他“永镇北疆”的计划,恐怕很难会实现。

    曹正淳这里平息后,一众部下也就对朱允熥的决议不再反对。

    这段时间,朱允熥与朱棣因私下有交易,陌生关系飞速进展,正式进入暧昧期阶段。

    而另一边,朱允炆从后宫探子那得到小道消息,得知三弟与四叔私下“联合”后,心中更加惶恐。

    他加紧与李景隆的书信联系,并且另一边,积极拉拢朝中支持吕氏的弄臣群体。

    朱元璋从锦衣卫那里,对朱允炆底下的小动作一清二楚,但是洪武帝既然有心设置这种竞争环境,自然不会去破坏。

    于是也不去制止朱允炆,等待朱允熥那边该如何反击。

    不过时间来到洪武二十五年七月,这个时候,大明朝倒是一片平静,不过半岛高句丽那个小国,却发生了一场兵变。

    以李成桂为首,抢占先机,颠覆朝野。

    在右侍中裴克廉、判三司事赵浚、奉化郡忠义君郑道传、同知密直司事南訚等亲信,积极劝进高句丽李成桂在开京寿昌宫即位。

    李成桂登顶,成为了新高句丽小王朝的皇帝。

    不过因大明一直是高句丽的宗主国,此次兵变,明廷仍然不知。

    李成桂随即遣知密直司事赵胖,乘船至辽东,再南下一直到京师,到应天府好好向洪武帝汇报汇报情况。

    主要目的,还是希望新王朝能够得到宗主国大明的承认,不然顶着一个非议头衔,对新高句丽政权的安稳也有影响。

    赵胖上表言其兵变过程,其详细内容,洋洋洒洒也有数页,礼部收纳后传送入奉天,朱元璋亲自阅览:

    “定昌府院君瑶权署高句丽国事,及今已经有四年之久。瑶又昏迷不法,疏斥忠正,昵比谗邪,变乱是非,谋陷勋旧,谄惑佛神,妄兴土木,靡费无度,民不堪苦;子奭痴佁无知,纵于酒色,聚会群小,谋害忠直。”

    朱元璋眯了眯眼睛,继续向下看。

    奏表又言:“又其臣郑梦周等潜成奸计,欲生乱阶,乃将勋臣李成桂、赵浚、郑道传、南訚等谮于权署国事,令有司论劾以致谋害,国人愤怨,共诛梦周。”

    “权署国事尚不悛改,又谋杀戮。举国臣民实虑社稷生灵俱被其害,惶惧失措,无可奈何,咸以为若所为难以主斯民奉社稷。”

    “今为洪武二十五年七月十二日,以恭愍王妃安氏之命,退居私第。”

    朱元璋知道自己的碽妃就是高句丽进贡送入朝的,而碽妃似乎就与这安氏王妃有些渊源。

    “窃念军国之务不可一日无统,择于宗亲,无有可当舆望者,惟门下侍中李成桂泽被生灵,功在社稷,中外之心夙皆归附。”

    “于是一国大小臣僚、闲良、耆老、军民臣等咸愿推戴,令知密直司事赵胖,前赴朝廷奏达,伏启照验,烦为闻奏,俯从舆意,以安一国之民。”

    这一书陈述完毕,说出了开京兵变的整个过程,包括李成桂愿意继续依附大明的期盼。

    朱元璋揉揉眼睛。

    寻来礼部右侍郎,让他转告李成桂的来使赵胖,除了需要大明承认其国以外,还有其他事宜么。

    等右侍郎传达给赵胖讯息后,礼部左侍郎又跑到奉天殿,有不少外交来宾管理事情要禀报。

    左侍郎汇报完,右侍郎又回来了,询问了一些高句丽语翻译事情,并且告诉朱元璋,赵胖所来还有一事,那就是请求宗主国大明为新王朝赐国号。

    而且,许是朱元璋年纪大了,礼部左侍郎和礼部右侍郎两个人一前一后,滔滔不绝地说个没完,让他倍感疲惫。

    没办法,当初建国后,让礼部顺带管辖外交事宜,而礼部尚书又三年未设,担子自然落到了两位左右侍郎身上。

    不过外交一事,礼部分工一直都不明确。

    现在更暴露其问题。

    朱元璋一直都想着,如何改善外交手段,不过苦于无适合人手接替。

    “停停停,你们说的,朕都知道了,你们两个侍郎不管私下怎么分工,先将高句丽的赵胖使好好款待一番,至于这些细枝末节的事情,就不用与朕说了。”

    朱元璋顿了顿,看见两位侍郎为难,也知二人难处,随即询问:

    “若是朕将外交事务与礼部分离,两位爱卿会不会轻松一些?”

    两位侍郎互相看了一眼,小心翼翼地询问朱元璋:

    “陛下,你所言可确信?”

    “朕早已苦于礼部分工之冗杂,是时候该革新瘦身一下了,这只是一直未有合适人选主持外交,故才迟迟未动刀。”

    朱元璋揉了揉发涨的太阳穴,感觉脑袋松快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