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重生江城那些年 » 第84章 我要成为破烂王

第84章 我要成为破烂王

    找银行抵押的事情先不提,现在最重要的就是将这些现金赶紧花出去。

    种花家的货币随着四万亿货币政策的推行,即将迎来最快的通货膨胀的过程,货币贬值最为明显。

    在李裕书前世的印象中,最深刻的就是房价的上涨,09年、10年涨了一波,16年开始又涨了一波,16年那波最另他感触。

    他的同学在毕业后去了深圳一家国企,还算很不错的工作,在通过自身三五年的努力和家里支援,贷款在深圳买了一套房子。

    就这套房子,买的时候300万左右,花了快100万的首付,还着200万的贷款,日子过的苦逼的不行。

    等2016年之后,深圳房价直接翻倍,总资产一下就成了600万,除去负债的200万,也还有400万净资产。

    就按照他在深圳国企当时的工资,一年30多万,也得不吃不喝工作十几年,如果不算家里的资产,就算自己创造的,他可能一下就成了全班最富有的人。

    因为就是再努力的、进步再快的打工人,也基本不可能在短短的几年得到400万的工资收入,可能全国也没几个人能实现,自主创业到有一定可能,但也绝对是凤毛麟角。

    而这一困难的成就,只需要早早在深圳买套房,就轻易实现了,在北上广深这样的人,不说千万也肯定有百万,但换成打工人,能得到百万年薪的,那就少太多太多了。

    在2009年的时代,买房才是暴富的第一出路,其他路子都没有这条路门槛低、机会多、市场广,成为最适合普通人的一逆袭之路。

    门槛低自是不用说,只要有资金,甚至一部分资金,剩下的找银行就够了,那时买房也还不需要太多专业知识,房价普涨的时代,无非是赚多赚少的问题。

    不像16年之后,买不对位置高位站岗不说,还可能不断贬值,还得背着沉重的房贷。

    机会多也明显,只要想买房,基本上都能买得到,从豪宅到普通住宅,从大平层到一室一厅小户型,应有尽有,只要想买,总有一种适合你的需求。

    市场广就是指这个市场足够大,一方面容得下海量资金入市,2007年全国房地产销售大盘也已经有2.5万亿人民币的规模,2021年全国房地产资产规模已经达到62万亿美元,这可以容纳多少资金进出?

    别说李裕书这400亿,就是再加5倍杠杆,2000亿的规模也不在话下,房地产抵押贷款越多,银行会越高兴,都是业绩啊,还稳当的很。

    这也是银行就喜欢有固定资产的贷款,完全不喜欢给那些互联网公司贷款的原因,毕竟固定资产看得见摸得着,出了问题有这个可以弥补,不怕不良贷款。

    说到这,银行和种花家的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必须接触下,通过市场上零散的去买是一个渠道,但是效率低。

    银行和这些资产公司里多的是房地产资产,而且资产价格还相对比较低,就是不知道能不能买到,看来还是得靠某信的王总,毕竟他们都是一个行业的,说不定能引荐引荐,也不是坏事,能给他们处理些不良资产,可能也还是愿意的。

    不过现在还是先加快速度捡破烂吧,等时间迟了,价格就上来了,买方市场就可能变成卖方市场了,那时候就不好处理了。

    随着十多个小队不断传来信息,适合并购的对象也渐渐多了起来,剔除那些有硬伤的、债务纠纷多的、麻烦事多的,适合的对象也非常多。

    全国成百上千的房地产公司,这样的烂尾楼在现在的情况下,多的数不过来,只是很多还没有完全烂掉,老板还在想各种办法坚持而已。

    随着收购信号被放出去,这些坚持的很痛苦的公司,不少就放弃了坚持,考虑的就是先回本,免得竹篮打水一场空。

    因为房地产开发这行,最怕的就是财务成本,特别是这样的烂尾项目,想再从银行贷到款,那简直是天方夜谈。

    一般说来,这样的项目已经拿土地或者什么东西进行了贷款,不可能再拿到多余的贷款,只能去市场上拿高息贷款,一直处于苦苦挣扎的状态。

    这些高息也一直在吞噬这些项目的利润,拖的时间越长,房地产企业的利润越低,有些可能就这样被拖死了。

    这时候来了个能给现钱的主,可能利润低一点,但是很可能就让这些小房地产开发商避免赔个精光了,不少资金实力不雄厚的就已经在考虑整体出售这个事了。

    想着大不了就是少赚一点,总好过被高昂的财务成本给全部吞噬,万一到时候房子卖的不好,可能真得被那些放高息的拉去剁手剁脚,现在这行情,真不是不可能!

    十多个小队,去收集整理资料,理清债权债务关系,中间以刘爱民为首的审核团队进行审核和判断,给出最后的收购价格,尽量公正公平,形成这个项目的一口价,减少讨价还价的基础。

    当然,完全没有也是不行的,最后再给予这些小队3%的浮动权限,目的只有一个,让这些项目尽可能快的成交,花钱赶时间。

    3%看起来不多,但是乘上一定的金额,那可能就不是小数目了,就拿金和大厦的项目,9.1亿成交额,增加报价3%,就是2700万左右,这也是很大一笔钱,会引发很多故事了,但为了赶时间,不得已而为之。

    当然,虽然有这个浮动权,但也不是所有项目都能用到,也不是下面的执行团队可以随意使用,必然还是有一定的监督、制衡,也就是说,还是得上报审批的。

    有了这个模式,下面的速度就快了很多,就是收集整理项目资料、询价、谈判、报价、签约,重要的决定基本在中间。

    而李裕书自然就待在中间的审核团队,而且还是和之前一样,就多看多问多打听,但就是保持沉默,有问题也不说不理不批评,就是做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所有人头顶。

    而且最后的决定也由刘爱民的团队商量之后做出,这里面的人成分来源复杂,各司其职,法律的负责风险、会计的负责价格、最终让刘爱民综合协调,不可能是他的一言堂,也不担心他们一起来欺骗李裕书。

    这种集中审批的模式,很像银行审批贷款,信贷员收集整理贷款项目信息,贷款审批会时,成员们拿着资料进行逐一审查,有问题就提出整改要求,整改不了就否掉,没有问题了就批准,然后信贷员们拿着批准通知书去放款。

    虽然两者之间有不少差异,但逻辑就是这个逻辑,一样的管理方式,就是品种也很多相同,都是房子的评估。

    这种方式就大大提升了效率,中间的审核团队业务能力更强,对风险和价格的判断更精准,下面的执行团队就负责执行审核团队的命令。

    项目OK就赶紧报价,不行就不浪费时间,卖方不接受价格,最多就再提升一次价格,3%,再不接受就下一个,反正多的是项目。

    接受的就直接签约,然后联系WK的团队,委托他们重新运转这个项目,直到项目结束,实行交钥匙工程。

    虽然有一部分利益让WK分享了,但是麻烦事少了太多,毕竟房地产项目的建设,团队成熟还是不成熟,区别还是很大的。

    反正现在WK业务也不饱和,全国的房地产业务都不饱和,只要出钱,人多的是,能有这些业务,WK也乐得如此。

    情况不好养活团队最关键,否则情况反转时想加快进度,那是天方夜谭,你赶进度时别人也赶,你缺人时别人也缺人,更别说熟练工,高价也找不到!

    “李总,我们已经谈下35个项目了,资金也已经用了300亿左右,容易谈的项目已经谈的差不多了,每个项目还得资金去运转,收购是不是要停下?”刘爱民也是老成持重之人,赶紧建议到!

    “都35个项目了啊,看来我真的成破烂王了,都是快成了的项目吧,还都是二线及以上的城市,都是核心资产,贷款应该比较容易吧?”李裕书漫不经心的问到。

    “是的,我们这300亿左右的项目,贷款240亿应该不成问题,现在同时在复工复产的项目有接近十个,WK能拿出这么大的团队资源,已经是最大的支持了!”

    想着资金的问题,李裕书沉思了一下,还是要拼一把,最多也就几个月,问题应该不大!

    “我会再调集一部分资金,留下50亿作为复工复产的备用金,WK给了我们2332的付款要求,现在只需要付2层,但是我留下50亿备用,足够了。

    以后我会通过贷款等方式再筹集300亿资金,这次的资金全部用在各大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上,尽量做到2层至3层首付,全部买房子,优先级按照住宅、豪宅、核心商铺来,我会和他们老总先接洽下,你们还是按照之前的模式进行运行,这次的任务应该简单很多,都是成品!”

    “老板,要玩的这么大吗,这样一来可就是接近5倍的杠杆,1500亿的资产规模,这利息可不得了啊?”刘爱民也有点惊讶了,以前他可也是一个见过大世面的人。

    “不要担心,实在不行,我再从海外调动资金过来,放心弄吧,我看好种花家未来十年!”

    李裕书也开始给自己收破烂的总负责人鼓气,怕他底气不足影响了团队士气,导致收购横生枝节。

    海外的美股确实在不断增值,港股的股票和房子价值也在不断回升,但是为了安全,他都没有拉到最满,杠杆都留了余地,比如美股,可得至少跌30%才得补仓,算上抵押后的涨幅,得跌40%才会有爆仓风险,稳的很了!

    但抄底全国房产这一波,他就不想这么稳了,不怂了,5倍杠杆加起来,他不相信到了现在这个阶段,楼市还能出现更大的风险。

    等这1500亿的资产买进来,四万亿的大水来滋润下,一下就成了3000亿,再发挥好一点,更多也不是不可能。

    说实话,他觉得这可能比做空美股那时候稳当的多,放心大胆的在抄底,再要有这样的机会,可能就得等2013年了,那时才会再开启一轮暴涨,还没有这次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