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医治大唐 » 第三十三章:皇帝的投资

第三十三章:皇帝的投资

    瑶光殿内武卓口若悬河,努力回忆着上学时学到的知识。再尽量用古人能够听得懂的言辞,清楚明了的阐述出来。

    听的张文仲心神沉入,不断体味和自身的理解参照比对。皇帝老子更是兴奋异常,原本不算太大的希望,被不断无限拔高。

    周围的一众太监宫女,更是听的似懂非懂。

    视线再落到武卓这个半大小子身上时,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讶异和正视。

    他们虽然不通医术,但一听就知道,武卓所说的东西,与过往那些玄而又玄的医理,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那些逻辑严密又清楚明白的说辞,不可能是在瞎忽悠。

    更有心机灵巧的,已然在心中悄然断定,只要这个叫“清风”的小子本分踏实,平步青云几乎唾手可得。

    要是换个其它方面厉害的医者,倒也不至于有此结论。主要是武卓对风疾的阐述,实在是太过透彻了。

    而“风疾”是什么?

    可以说是始终缠绕着李氏皇族的梦魇。

    从高祖到太宗,再到当今圣上,外加一众王爷郡王。可以说只要是李氏男丁,就没有几个逃脱得了的。

    这个叫“清风”的小子,对风疾了解如此透彻,都不用彻底把病医好,只要能想办法有效控制。

    所带来的好处,就足够他享用不尽了。

    一众太监侍女无不艳羡的时候,谁都没有注意到,二层角落里的一名跪坐着听招呼的小宫女,始终低着头闭目凝神,上下唇不停的无声开合。

    如果仔细看去,就会惊讶的发现,她居然是在复述耳朵里听到的一切内容。

    “除了饮食起居上注重,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有效的控制血压。

    或者说……在血压突高的时候,可以快速的降下去。”

    问话的是神色异常凝重的张文仲。

    张文仲此刻是真的心神巨震,他虽与王禄恩十余年未见,但书信往来却从没有断过。

    两个当世名医的书信,自然不会说些家常理短,主要就是不断交流彼此的所得和疑问。

    对于皇族的遗传风疾,两人这些年里在书信中曾探讨过数次。

    所以,张文仲非常清楚,王禄恩的主要精力全都集中在外科手术方面。

    相关研究,也都围绕着如何控制炎症,如何加速伤处恢复。

    神经和血管方面,虽然连带着取得了一些认识和见解。但在心脑血管、血压方面,极少或是根本就没有涉足。

    而“清风”今天,居然详实明确的阐述出如此多复杂且系统的,高深精妙到闻所未闻的新理论新知识。

    这些绝不是一日一时之功。

    这说明什么?

    说明这些东西,很可能是眼前这个年岁不大的小子,自行摸索和领悟出来的。

    今天在这里当着皇帝的面,只不过是为了给亡师增光,才当作王禄恩的研究成果说了出来。

    再联想到之前,王禄恩从来没有提起过的“交叉配血”之法,张文仲看向武卓的眼神,简直犹如观赏一方宝玉。

    双目中散播出的神光,瞅着都有些吓人。

    同样目光有些吓人的,还有皇帝老子李昂。

    听到张文仲问出了他的心中所期,紧张到下意识握紧了双拳。

    脸肌肉绷紧,引得双臂肉中埋金针的位置不断刺痛,都没有丝毫的察觉。

    武卓知道如何控制高血压吗?

    肯定是知道的!

    这个知道不止是理论上的知道,而是知道各种有效的化学成分,甚至是中成药的方组。

    一个西医临床专业的学生,知道中医成方听着似乎很扯,但事实上确实是这样。

    而且,几乎所有合格的临床专业的学生,都能背下一些,甚至是很多。

    因为,医学生文化课和基础理论学习完成后,都会有实习期。

    实习期的学生到了实习医院后,第一件事就是要来药局所有药物的说明书。

    一边跟着医生学习实践诊疗知识,一边不断的背各种药物的适应症、药理、成份,以及禁忌症。

    武卓虽然本科实习期早就过了,但来到眼下这个时代之前,正在准备应对执业医师考试。

    甚至,他在成为“清风”的前一刻,还在挑灯备考。

    所以,脑子里很多东西的印象,还是极为清晰鲜活的。

    当然,也不是记忆里所有的中成药都可用。

    像鱼腥草、双黄连之类的消炎抗病毒注射液口服液,都是通过现代工艺分离提纯后得到的。

    眼下这个时代,肯定没有半点儿生产的基础。

    还有一些其它的中西医合药品,对眼下也基本没什么意义。

    但心脑血管方面的纯中成药制剂,虽说也是现代提纯浓缩后的产物,甚至还加入了一定的西药成份。

    但方组肯定是不会错的,而且多是在明清时期成熟的中医成方基础上,再次进行了改良。

    不要迷信什么方子越古老,功效越神奇的鬼扯理论。

    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都是建立在不断发展、论证和完善的基础之上。

    古时候名医虽多,但中医真正的大成,无可争议的就是在明清时期。

    宋朝时候很多方面都还非常懵懂,更别说唐朝了。

    好信儿的,你就去买本本草纲目看一看,古本中耳屎、头皮屑都是药材。

    粪坑水可以治糖尿病,牛粪放席子下面能治小儿夜啼。床头挂个土拨鼠的头骨,还能治小儿腹胀呢。

    这不是全盘否定中医,西医的发展过程中“乐子”更多。

    只是当时医者的视野受时代、技术、认知所限,才得出了如此多的奇葩理论。

    唐朝名医孙思邈所著的千金方,虽然今日还在沿用。但单个方组在其后的若干年里,已经不知道被精化改良过多少次。

    而且改良后的方子,必然比原始方组更加科学有效。

    有了这份底气,又不需要他马上拿出解决之道,面对张文仲的提问,武卓气质沉稳。

    故作思量了一番后,沉声说:“其实我师父的思路,同样是建立在现今的药理之上。

    只不过,眼下我们对药物的使用,无法高效的抓取其中最有效的成份。

    比如一副有降压作用的汤药,熬制完成后,其中的有效成分可能百不足一。

    这就造成了药物的作用效能低下,面对慢性病和缓病时尚可。但面对急症时,不待药物生效,病症便已然致命或是产生了永久性危害。

    我师父的解决之法,是提取和浓缩。

    比如多见的植物类药物,不同地域、不同的采摘时节,药效都存在着差异。

    植株中根茎、枝叶、果实,含有的有效成分也是不均匀的。

    再细分一下,单从叶片来说,叶脉和叶肉中也存在着不同。

    将这些条件综合起来,在最合适的地方种植,选取药效成分含量最高的时节采摘,再取植株中最精华的部分。

    通过研磨、过滤、蒸馏等不同手段,继续进行提纯,如此获得的药物必然更加纯粹。

    所得的一小点,恐怕比过去的一大碗药汤要有效和高效的多。”

    张文仲和李昂同时点头,表示听懂了武卓的意思。

    但张文仲皱着眉头提出疑问:“话说是药三分毒,将药效浓缩,固然可以加强效果,但要毒性也很可能会更大。”

    “存在这种可能,但也有可能会过滤掉植株中含有有害物质的部分。这一点不同的药物要分开看待。”武卓答了一句

    随后说:“暂时按毒性增大来分析,我们可以筛选同样效用的药物,选取药毒性最低的。或者说药毒性最低的产地和采摘时节。

    也可以通过配伍加强药效,同时平和药毒性。

    这是水磨的功夫,需要大量的时间和投入,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

    还有一种,就是只求高速有效,药毒性不致命便好。

    一个人因为某种急症命都快没了,当然是保命要紧,至于药物后续产生的非致命不良反应,可以再慢慢纠正。”

    “正是这个道理!”李昂这个皇帝老子用力的点头,直接把张文仲的后续问题给压了回去。

    压抚了一下胸中的激动,李昂满面欣慰的看着武卓,鼓励道:“放手去做,但凡有所成,朕将不吝赏赐。”

    “这……”武卓一副为难的模样。

    张文仲不知道武卓是在故意拿腔拿势,还以为他是一心想钻研手术之道不愿分心。

    赶忙开口:“医道奥妙在于环环相扣,你要趁着年轻,尽量开阔视野多多积累。

    一时之执念和急于求成,道路只会越走越窄。”

    “是!”武卓受教的起身施礼。

    “好!”李昂大喜,扬声说:“既然清风由此志气,朕便赦封你为太医署医正,允博士衔,主研浓缩药物之法。

    一切用度又朕的内库支应,但有所需,太医署全力协助,不得推诿延误。”

    “怪不得古代人都削尖了脑袋往皇帝身边钻。”武卓心中腹诽,面上却一副讶异的模样。

    受惊了似得连连摆手:“这,这怎么能行,我才多大年岁,怎么能当官呢。”

    “哈哈哈……”李昂看了半天武卓认真从容的模样,见他终于露出少年人的憨态,忍不住笑了起来。

    “还不领旨谢恩!”张文仲心里喜欢,起身抽了下武卓的后脑勺。

    “哦,哦!”武卓赶忙点头,站起来踌躇了一阵,又傻乎乎抬头问:“那个…行礼就行,还是得跪拜?”

    张文仲一阵无语,恨不得一脚踹在武卓的腿弯上。

    李昂则笑的更畅快,摆了摆手说:“有那份心就行,虚礼就免了吧。”

    “谢主隆恩!”武卓赶忙行礼感谢。

    可不等直起腰呢,又说:“那个…皇帝陛下,有一点咱可得先说明白了啊。

    研究药物可不是开玩笑的,需要大量的论证和实验,而后还要在动物身上做实验。

    有些不良反应,甚至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逐渐表露出来。

    您可别心急哈!”

    “不心急不心急。”李昂表现的非常大度。

    通过武卓之前的阐述,他已经明白研究浓缩药物,根本就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不过,他考虑的也不完全是自己,他还有儿子,儿子还有儿子。

    封一个小官儿,从丰裕的内库里支应点银钱,就能为儿孙买份靠谱的希望,这买卖无论如何都是不亏的。

    好好的艾灸治疗,最终草草了事。

    不过皇帝老子心情大好,对身体的良性影响远比一次治疗要好。

    但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有人心情好,自然就有人心情不好。

    只是此时还傻乎乎,只顾着高兴的武卓,还远远意识不到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