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医治大唐 » 第五十二章:长公主的烦恼事

第五十二章:长公主的烦恼事

    长公主唤武卓没什么事,问了下宅子收拾的如何,再就是知不知道什么祛疤的方子。

    祛疤美容方面还真是武卓的只是盲区,表示无奈后又感谢了一番,便告辞回了外院。

    武卓走后,长公主扫了眼偏厅帘子后面若有如无的人影,无奈又火大的喊了一声:“大晚上的装鬼呢!”

    帘子后面的李颖一听躲不住了,只能嘟着小嘴磨磨蹭蹭的现身。

    “你大晚上的不在房里待着,出来瞎晃荡什么?”长公主板着脸质问。

    “我……我刚去看了看小灰和小花。路过这里,就寻思着进来跟您请个安。”李颖眼神飘忽,勉强编出个理由。

    “请安?这个时辰给为娘请安,以前我怎么没发现你如此孝顺呢?”长公主好悬没气笑了。

    指着自家闺女,让她往近处走两步。

    质问道:“来,给你老娘我说一说,从后园子出来,是怎么顺道顺到这儿来的?”

    “哎呀好困~娘,您晚安,我回屋睡了!”李颖假的不能再假的打了个哈气,转身一溜烟儿的就跑了。

    眼看着宝贝姑娘的背影消失,长公主颇为无奈的叹了口气。

    死丫头是怎么个心事,她这个当娘的怎么可能看不出来,可是……

    长公主不由得想起当年在宫里的时光。

    也是这般年纪,不知怎么的,就偷偷喜欢上了宫里大厨的儿子。

    没错,一个厨子的儿子。

    一个小小的少年,经常在邻近日落儿的时候穿着小太监的衣服,偷偷从角门潜进宫中寻他爹。

    也是傻的可爱,哪有小太监出门屁股后面还背个书包的,整日书也不知读到了哪里。

    御膳房不在后宫,大厨人整日和善乐呵人缘不错,一个小小子也还不至于引起宫人的紧张。

    连内阁的相公吏官们偶尔瞅见,也只不过是一笑了之。

    所以,那个小小的少年,便自以为隐秘的在宫里溜达了近一年的时间。

    直到有一天,她掐准了少年离宫的时间,再一次偷偷到必经之路上等人时,忽然看到了张网以待的侍卫。

    少年远远的刚一露头,就被侍卫死死按住。

    她急了,大声呵斥侍卫,甚至跑过去扑打驱赶,但身穿铠甲的侍卫根本不为所动。

    然后,她便被赶来的嬷嬷宫女们拖回了后宫。

    她记得很清楚,太后大怒,让嬷嬷打了她足足三十下手板,还禁足了半个多月。

    很长时间以后,她才从宫人们的口中隐约知道,原来那个整日笑呵呵的大厨,早已被某位皇兄收买。

    而少年每日进宫,就是为了将御厨下午时为明日备下什么菜品的消息带出宫去。

    那段记忆让长公主心冷,但也正是因为有过情窦初开的时候,她太知道自家闺女脑子里在想些什么。

    也知道,其实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一段时间不见,那份懵懂的情意自然而然的也就淡了。

    想到这里长公主叹了口气,转头瞅了眼旁边伺候的吴嬷嬷,感慨的说:“是时候放颖儿出去,多和同龄人玩一玩了。”

    主仆心意相通,吴嬷嬷马上接话:“是啊,多处些小姐妹,也多看看洛阳城里各家的俊彦。”

    长公主脸上泛起了微笑,是啊,现在会想起来,当年那个小小少年,顶多也就是占了清秀二字。

    之所以莫名其妙的勾了她的魂儿,不就是每日待在深宫当中,不知外面是何种模样嘛。

    想到这里,长公主的眼前不由得泛起武卓那张,同样可以用清秀二字形容的脸。

    也是有些麻烦,现在外面都以为颖儿患的是肠痈。但时间长了,到底是怎么回事终归是瞒不住的。

    到那时,恐怕满洛阳的勋贵人家都会知道,自己姑娘的“满月”,而且还不止是“满月”,已经被那个臭小子给看光了。

    这可如何是好啊……

    长公主不由得皱起了眉头。

    脑子里恶意满满的想着,洛阳的闺女们一个个野得很,整日骑马闲逛,还喜欢蹴鞠马球,真希望她们一个个的都摔坏了屁股。

    到那时都请清风去治!

    如此一来,大家都被看过,也就没什么烦恼了。

    不行!一帮姑娘家家的那么野,可不能让小颖儿整日跟她们厮混。

    这玩伴啊,还是得好好甄选一下……

    ————

    长公主为了自家姑娘伤脑筋的时候,武卓在案子左右各点了盏油灯。

    铺上一张白纸,拿出从匠人那借的尺子炭笔,开始将自己的想法变成尽量标准的平面图。

    他现在才知道,先秦时统一的度量衡,随着朝代更替单位被多次修正,已经很精准了。

    尤其是到了本朝,在瑞国公的推进下,各项度量衡被再次精确。

    长度单位舍弃了跬、仞、舍、寻,统一使用里、丈、尺、寸、毫。

    重量单位,用吨替换了镒,往下排是斤、两、钱、分。

    容量单位,斛、斗、升,合(毫升)。

    除了精确统一了度量衡单位,还制作了统一的度量器具广发天下,着地方工部大量复制,替换了民众手中杂乱的旧器具。

    怕民众懒惰,不愿接受新器,还强制在税收和交易时,必须以新单位为基准,否则一律不受律法保护。

    如此推广了几年后,除了一些极为偏远的地区,新标准基本全面取代了旧标准。

    武卓需要的精确计量器具,尤其是玻璃器皿,也根本就不是问题。

    当年化学大兴的时候,早就有了一应器皿的模具标准。

    只是实验室使用的玻璃制品,必须奈高温奈冷热急变,所以对玻璃的纯度和去处微小气泡的工艺要求极高,价格自然也极为昂贵。

    价格之贵,就算王禄恩有一众好友的暗中支持,也是承担不起的。

    只能自己找民间工艺较好的玻璃作坊,定制些廉价货。

    而民间作坊根本没有标准模具,就算有模具也生产不出薄厚和匀称度符合标准的东西。

    所以,造出的物件只是勉强有个形状,没法标记刻度。

    王禄恩只能退而求其次,定制一些固定容积的大小勺子,来精确勾兑比例。

    可以说,科研环境极其艰苦。

    明白了这些内情,武卓不由得对那个便宜师父又添了几分敬意。

    转过天,他带着熬夜绘制出的几张平面图去了明義坊。

    批给药研院的地皮原本用于住宅,工部的图纸只是粗略的精确到丈。

    武卓昨日和三名工部匠人约好,今日先将地皮精量一遍,再把中庭几间还能用的厢房收拾出来,临时用一下。

    这也是没办法,武卓那里外刷漆,虽然起了秋风但也实在呛人,两三天之内肯定是待不住人的。

    等武卓到地方的时候,院子里已经人影重重一片忙碌景象。

    其中一部分是三名匠人带来的跟班学徒。一部分是武卓未来的手下。

    不止是后辈年轻人全来了,连老家伙们也来了不少。

    没什么正经事,就是里外走走看看,再听一听武卓和三名匠人是如何设计谋划的。

    中午时孙老太监带着一帮抬食盒的太监露头,不但给众人送来了饭食、果饮,还带来了皇帝陛下对大伙的慰问和褒奖。

    别看只是轻飘跑的几句话,无疑让众人更加确定,天子已经将这处不大的院子挂在了心里。

    直接导致一众名医的子弟们亢奋了起来。

    实在没什么可做的,也不知道哪个带的头,一个个的不顾身份,撸胳膊挽袖子的下场,和工部派来清理场地的工人一起忙碌了来。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三天,场地清理完毕,建筑规划也正式完成。

    一天来三回的孙老太监,第一时间带着图纸回去请印,武卓则坐着孙冒的马车回云龙观收拾东西。

    房子已然晾放好,被褥家用也都置办齐全,自然可以正式入住了。

    武卓在云龙观也没多少东西客收拾,他这次回去主要是向瑾善住持表达谢意,再就是把从孙冒那借的一百两银子给人家。

    虽然瑾善住持没说什么,但毕竟云龙观因为他遭了两次乱子,还没了两个人,他应该表示一下。

    不出所料,银子瑾善住持坚决不收。武卓只能以添香火为亡师祈福的名义捐给云龙观,瑾善住持这才勉强收下。

    收拾了一下东西,又到王禄恩的坟前烧了些香烛,一本正经的和土里的老道士叨咕了近些天都做了些什么。

    日头西斜的时候,武卓抱着小狐狸坐进车厢,马车前头左面是孙冒,右面是杨安达,后面拴着一大一小的两只羊,离开了云龙观。

    药园里的药材已经收拢晾晒完毕,杨安达便闲了下来,张文仲命他陪武卓住一段时间。

    嘴上说着是怕武卓一个人孤单,其实还是担心安全的问题。

    尚斌那边咬死了说是因为缺钱,才伙同手下抢劫,碰巧拦到了王禄恩一行。

    但每个人都隐隐感觉,实情绝不是那么简单。

    虽然武卓已经搬进城内,而且住进了治安绝好的宣风坊,但谁知道后续还有什么发展。

    有武功高强的杨安达陪着,也能安心一些。

    武卓乔迁新居,自然不能悄悄搬进去就算完事儿了。

    孙冒中午便安排了厨子下人进驻,到了晚上折腾了整整九桌大席。

    包括张文仲在内的一帮名医,带上了一帮后辈弟子前来燎锅底庆贺。

    因为是私人性质的聚会,一帮老家伙们这次带来的不只是拿得出手的得意后辈,相对普通些的也一起拎来了。

    甚至家中未出阁的闺女,侄女、外女也都带来了。

    这些女眷就足有两桌。

    开始时武卓还没在意,只是在心里感叹大唐的风气开放。

    后来才看明白了情况,感情一帮老家伙是把这次燎锅底,当成行业内相亲大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