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医治大唐 » 第五十六章:什么情况?

第五十六章:什么情况?

    偌大的院子里外一片漆黑,武卓跟进花门的时候,一身素袍的皇后正独立于庭院当中。

    身量不高甚至稍显消瘦,但立在那里发散出一股说不出的气场。不算迫人,却让人不敢靠近。

    随皇后一起进入中庭的女官侍女完全没有理会武卓,提着灯笼悄然散开,一会儿的工夫便点起了院内和游廊悬着的几盏风灯。

    而后分入各房,不多时正房和厢房相继亮起灯光。

    庭院内逐渐被暖色的光线充填,将皇后身上那股生人勿近的气息稍稍冲淡了一些。

    武卓正犹豫着要不要靠过去请安的时候,一三十多岁束着高鬓的女官走到他身边,低声问:“炭在何处?”

    “那个……柴,柴房里,麻袋里装的都是。”武卓抬手比划了一下,才指准灶间的方向。

    想了一下赶紧叮嘱:“用木箱子里的,银炭。”

    柴房里正经存了不少碳,都是孙冒从长公主府的库房里搬来的。上好的银碳是给武卓用的,还有普通些的木炭和竹炭,是备着给下人用的。

    女官带着两名侍女找出银碳,又从耳房的炉灶里取出火种放到炭盆里,加碳在下风口扇着后才将炭盆抬进正房堂屋。

    武卓见阿茶和荷扶着梅站在游廊的角落,挪过去低声说:“你们扶她去西厢吧,屋里有炭盆赶紧点上。”

    荷和阿茶第一时间没动,见皇后轻轻摆了下手,才施礼后扶着梅沿游廊往西厢走去。

    武卓虽然背对着皇后,但对方的目光落到他身上的一瞬,身体莫名的紧张起来。

    说是犹如被猛兽盯上那是夸张,可局促手足无措的感觉,是确确实实的。

    硬着头皮转过身,头都没敢抬规矩的弯腰施礼:“草民……微,微臣…见过皇后娘娘。”

    “微臣?都是从哪学的词儿?”皇后眉头微皱,看着武卓脸上尽是嫌弃。

    虽然是嫌弃,但透着亲近的语气让武卓的紧张淡去许多。

    “那个……咳~”武卓没法说是从电视里看来的,打了个结巴,尴尬胡编:“戏台子上的官儿都是这么说的。”

    “回头跟张嬷嬷好好学学礼仪,好歹是个官身,学着戏文行事像什么话!”皇后颠怪的撇了武卓一眼,自顾自的往正堂走去。

    “是~”武卓也不知道张嬷嬷是谁,没口子应下。

    皇后踏上堂门前的缓台,在门口迟疑了一下,寻着若有若无的烤糊味儿瞅向耳房的方向。

    武卓也闻到了糊味,一拍脑袋想起炉盘上烘着的山药片,小跑着冲进耳房。见山药片都焦了,赶紧抄起炉钩子钩开炉盖往炉膛里扒拉。

    皇后跟到耳房门口,当先映入眼帘的是小半锅只剩下些底子的胡辣汤。目光一凝,又看到了盘子里半个冷饼子。

    再看看一脸心疼的把焦掉的山药片扒拉进炉膛武卓,一双凤眼隐隐的泛起一层水雾。

    缓缓深吸一口气,将鼻眼间的酸涩压下去,挪开视线对上了一双好奇的小眼睛。

    是小狐狸正趴在垫子上,歪着脑袋打量着门口的陌生女人。

    “怎么还养了个小东西?”皇后控制好情绪,口中随意的问了一句,迈步走进耳房。

    武卓顺手往炉膛里扔了几块煤合上炉盖,见皇后俯身摸了摸小狐狸的脑袋,拎着后颈顺势抱进怀里,尬笑着回话:“街上有人兜售,见挺可怜就给买下来了。”

    皇后压根没理会武卓的话,抱着小狐狸踱着步子走进内间。伸手试了下炕面上的温度,回身问武卓:“家里不是有炭吗,为什么还要烧煤?”

    “那个…煤比较禁烧。”武卓挠了挠头不好意思的解释。

    武卓的意思是煤抗烧,夜里加一次就能顶一个晚上,比较省事。但华夏文字博大精深,话落进皇后的耳朵里,含义却变成了煤耐烧,比烧碳省钱。

    这一句话的歧义,让皇后双目中好容易压下的水雾,又再次浮了起来。

    为了不让武卓察觉到异样,抱着小狐狸转身出耳房。原以为胸中翻涌的情绪很快便能稳定下来,不成想冷风一冲,两点泪珠不受控的缓缓滑落。

    深吸一口气缓缓吐出,化作夜空中飘散的白雾。皇后感觉到心绪波动太大,恐怕无法和身后的小子心平气和的闲聊。

    自知原本的打算要落空了,忍住失落抬手对堂间外候着的老嬷嬷招了招手。

    待老嬷嬷走近,将怀里的小狐狸交给对方,背对着武卓说:“张嬷嬷年纪大了,老家也没什么亲眷,就留在你府上养老吧。”

    一句话说完,迈步便往花门走去。

    武卓傻了,心说:“这什么情况?莫名其妙的杀上门来,先是一番折腾,又没头没尾的留下一老太太,然后……就走了?

    难道大唐的官儿,还负责给宫女养老?”

    堂门外候着的几个女官和侍女,也同样搞不明到底是个什么情况。不过深宫内的生活,早就教会了她们要少说多做紧守本份。

    即然皇后要离开,便快步跟上鱼贯出了花门。

    当然,张嬷嬷没有跟着走。

    见武卓站在耳房门口发傻,低声提醒:“愣着干嘛,快去相送。”

    “哦,哦~”武卓顾不上琢磨其它,小跑着跟出花门。

    正酝酿着说两句恭送的话,皇后已经坐进了步舆。一个半大的小姑娘从之前梅坐的步舆中拿出两个包袱,一手拎着一个走到武卓面前,往武卓怀里一送。

    武卓下意识接住的当口,小大人似的说:“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你可要好好对张嬷嬷,不然我可不饶你!”

    “放心吧。”武卓傻小子似的应声。

    半大小姑娘满意的点了点头,伸手从怀里掏出一小打质地很厚实的纸拍给武卓。

    拿着腔调脆生生的说:“娘娘赏你的。”

    武卓接在手里借院子里的光亮看了眼手里“纸”,虽然是第一次见,但凭着上面“五百两”的字样,就知道应该是银票。

    心里先是一喜,随即反应过来,这一张是五百两,手里的厚度估摸着有十张。

    妈呀……五千两!

    被数额吓的心里一抽,刚忙把银票往回推。

    慌张的说:“这个我不能要。”

    “这是赏赐,哪有不要的道理。”半大小姑娘小脸绷起,别说还真带着几分气势。

    武卓正犹豫着这钱到底该不该收呢,皇后一行已经往外走了。

    “收好了。”半大小丫头把一打银票重新塞进武卓手里。

    转身走了两步忽然停下,回头提醒武卓:“得空了记得去魏国公府上走一趟,哪有把伤患送回家就不管不问的大夫。

    人家知你得了皇差忙碌不好来寻,但你要主动一些。

    别看魏国公粗鲁,但人还算重诺守信,与他交好对你有好处。”

    “知道了,我明天就去。”武卓赶忙答应。

    他这段时间一直忙忙活活的,还真就把李令贞那小子给忘了,算时间早就该去复查了。

    一晃神儿的工夫,两架步舆已经出了前院穿过街门走了。武卓赶到街门口,想扬声恭送皇后,又觉得皇后这趟显然是微服私访,大声喊出来被周围人家听到了似乎不太好。

    迟疑了一下,两架步舆就已经走出了挺远。武卓杵那愣了一会儿神儿,只能一脑子浆糊的关上了门扇。

    杨安达还没回来,便没上门闩,拎着俩包袱反身回到中庭。

    没到花门口呢,就听院内张嬷嬷的声音响起:“游廊左右各留一盏就行了,其它的都熄了吧。”

    武卓纳闷张嬷嬷在和谁说话,迈步走进中院,正看到垫着脚熄风灯的阿茶。

    感觉院子右侧暗了一分,转头看去,发现东厢里亮着的油灯相继熄灭。接着,一个身影从东厢出来,居然是荷姑娘。

    今晚的一番变故让武卓的脑子有些慢,直到这时他才反应过来,怪不得之前瞅着两架步舆的随从好像照来时单薄了一些。

    感情不只是因为少了一个张嬷嬷,还少了荷姑娘还有阿茶,也就是说……梅也留下了。

    张嬷嬷见武卓站花门口发愣,一副劝说中带着些许埋怨的语气说:“小武公子,家里毕竟不是平头小户,就算节省夜里也得留两盏灯。”

    “不是节省,我一个人在家懒得点。后院小厢房里好几桶灯油呢。”武卓苦笑着解释。

    “你不是有一个伴当嘛,怎么不见啊?”张嬷嬷问话的工夫快步接过了武卓手里的包裹。

    “那不是我的伴当,是张文仲张侍医的家将。”武卓反应了一下,才想明白“伴当”应该指的是杨安达。

    “人呢?怎么没见?”

    “这两天降温,他回去取厚衣服,估计快回来了。”

    说话的工夫街门门轴轻响,接着又响起插门闩的声音。很快,拎了个小包袱的杨安达走进前院。

    “小武公子,你看……老身住哪屋合适?”张嬷嬷估计稍稍有些耳背,没听到杨安达回来的动静。

    “您叫我清风就行,那个……屋子基本都是空的。您随意,相中哪间住哪间。”

    “哎呦,可使不得,坏了规矩。”张嬷嬷嘴上守着本份,脸上却满是笑意,显然对武卓的话非常满意。

    拎着包袱犹豫了一下,指着西厢房说:“那老身也住西厢吧。”

    “行,您随意。”武卓应了一声。

    “这……什么情况啊?”

    杨安达杵在武卓身边,脸上傻愣愣的看着阿茶和荷姑娘一个拎着包袱,一个扶着张嬷嬷走进西厢房。

    “我也想知道啊。”武卓挠了挠头发痒的头皮,一时间满脑子都是浆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