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医治大唐 » 第一百零八章:嘴把式不算,事儿上见真章

第一百零八章:嘴把式不算,事儿上见真章

    皇帝老子走了,上官皇后也放松了下来。换了个舒服些的坐姿,有些慵懒的斜靠在罗汉床上。

    瞅着局促的武卓看了两秒,脸上似笑非笑,也不知是夸还是损的说:“出息了,还头头是道的。”

    “我这也是壮着胆子啊。”武卓反手拎起衣领,后怕的说:“您瞅瞅,全都湿透了。”

    “出息!”上官皇后嫌弃的瞅了眼武卓汗渍明显的衣领,冲一旁的小太监说:“给他搬个墩子。”

    “不坐了吧。”武卓迟疑的说:“陛下刚交代了差事,不好拖拉。”

    “时辰还早,不差这一会儿。”上官皇后笑了一声,带着考校的说:“虽说你领了个药研院管事的名头,但整日晃荡也不见多尽心。

    这次为整个洛阳城的平民义诊可不是小动作,你就打算闷头做呀?有什么章程没有?”

    “确实!”武卓正色点头,谢过搬来墩子的小太监,坐下后思量了一番说道:“首先,肯定不能像昨日那般混乱。

    得先劳烦洛阳县广发通告,阐明义诊乃皇后娘娘的善举。并告诉民众无需争抢,参与义诊的医者会逐坊流转谁都不会落下。

    另外,得让各坊坊正和巡捕房动作起来。安抚百姓的同时,深入走访各家各户。

    一则统计出确有困难的民众,将占便宜的富户摒除在外。当然,富户想看病也行。

    最多免诊费,药费得他们自己出,毕竟娘娘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

    “嗯,不错。”上官皇后满意的点头,扬了下下巴:“继续说。”

    “再就是分辨轻重缓急,重症不好拖延的病患,无需等待优先安排诊治。

    陈年旧伤或缓病的病患造册登记好,义诊的医者轮转到哪个坊时,哪个坊的患者按名册有序就医。”

    “分缓急明秩序,很好。”上官皇后越发满意,赞了一句后又问:“就这些吗?”

    “还有!”武卓继续说道:“这次义诊出发点自然是好的,但平民小户受益的同时,对于坊间寻常郎中和小药铺却是一次打击。

    因为,这影响了他们的生计。”

    话说到这里,武卓发现皇后的眉头微微皱起,赶忙解释:“娘娘,这平民小户是大唐子民,寻常郎中、学徒、药铺掌柜还有店员,他们也是大唐子民呀。您不能厚此薄彼。”

    “哼,倒是会扣帽子。”上官皇后哼了一声,展开眉头说:“那你说说,该如何平衡。”

    “先让坊间医者协同坊正和巡捕房统计分类,而后让他们配合义诊大夫。不论是分辨、引领患者就医还是从旁研墨,能帮上一些忙不说,还能趁机学习提高技艺。

    事了后娘娘再以奖赏的名义给他们发个红包,也算补贴了他们的亏空。

    毕竟快过年了嘛,得些闲钱,也好为父母妻女置办些年货。”

    “药铺该如何找补呢?”婉儿插言。

    “药铺就简单了,此次义诊药材所需量必然极大。重症病患所需的贵重药品可以内库贴补,寻常药材大可以让病患凭方子自行到小药铺领取。

    事后各家药铺再凭方子统一结算,因为总量大还能压些价格。另外还要发出严令,各商铺若敢以次充好,必将从重严罚。”

    “不错,方方面面都照顾到了。”上官皇后起身缓缓踱步。

    赞了一番后看着武卓说:“你有没有想过,此次应召参与义诊的名医们愿不愿意寻常医者从旁辅助。

    据我所知,几个老头子都有弟子或自家子侄从旁辅助。而且,大多数医者都私心极重,就算教徒弟都会留一手,更何况是旁人呢。”

    “情况确实存在,不过也好办。”武卓嘿嘿一笑,干坏事似得压了些声音说:“只要娘娘讲明,事后会褒奖甚至接见此次义诊中表现好的医者,他们必然什么都顾不上了。

    如果再承诺举荐其中优秀者进入太医署,他们别说私藏,恨不能上赶子指点那帮坊间郎中,您信不?”

    “猴崽子!”上官皇后笑骂了一句,随后看向婉儿:“婉儿,你看还有什么疏漏之处吗?”

    婉儿抿着嘴唇眼神垂下,思量了几秒有些不甘心的摇了摇头。

    “呵,以前下面人办事,你总能找出几处疏漏,今天这是怎么了?不会是被炭气熏坏脑子了吧?”上官皇后逗趣了一句。

    婉儿脸上的不甘越发明显,恨恨的瞪了武卓一眼,赌气似得说:“嘴上说的热闹有什么用,行不行还是要事儿上见。”

    “嗯,说的好!”上官皇后看向武卓:“看来你已经知道了那般老家伙,为什么听你个毛头小子招呼了。”

    “嗨~”武卓挠了挠头,嬉笑着说:“刚开始还以为他们是念旧,才对我爱屋及乌。后来一点点的,也就品出味道了。”

    “嗯,还不算太笨。”上官皇后满意的点了点头,慈爱的看着武卓说:“那好,我便给你根萝卜,让你好驱着那帮驴子好好干活。

    婉儿可说了,嘴上再好也没用,还是要事儿上见。这义诊的事,我可就全权交于你操办了。”

    “谢娘娘。”武卓不太喜欢皇后的比喻,但还是嬉笑着拱手拜谢。

    随后便开始讲条件:“娘娘,这么大的摊子,还得上下联络协调,我一个人可不好张罗。”

    “放心吧,人手我指派,你只管居中调配就好。”上官皇后笑了一声,吩咐门口的小太监:“去,把孙少监给我喊来……”

    ————

    半个时辰后,武卓和孙老太监以及两名女官分乘两辆车从宫里出来。

    出了宫门武卓交代了杨安达几句,随后直奔洛阳县县衙。

    有孙老太监跟着,根本不需要武卓说太多话。洛阳县县令的公房里一坐,喝着茶水,那面事情就交代明白了。

    皇后娘娘怜悯贫苦百姓组织义诊,懿旨又孙老太监一读,就马上成为了洛阳县上下最重要的一项任务。

    孙老太监宣读完懿旨,又按照武卓教的仔细的吩咐一番,衙门里上上下下就全都动作了起来。

    书吏迅速撰写公文,武卓看过后对几处不详的地方做出修改。再次撰写并确定无误后,马上有小吏使钢针笔誊抄至蜡纸上。

    而后,早已整备好的手动滚轮式油印机迅速开动。

    讲明此次义诊因由及要求的公文,一份又一份的被油印出来,公人们则带着这些公文狂奔着分赴各坊。

    大量人手为义诊的事忙活起来的时候,武卓已经坐着马车到了张文仲的家中。

    此时张文仲家热闹的一塌糊涂。

    昨天近凌晨才各回各家的一种名医和子弟们,今天一大早又再次出现在明義坊药研院的工地上。

    人还没到齐呢,就接到了杨安达送来的消息,说武卓让所有人赶紧去张文仲府上等候,有大事随后要向大家宣布。

    一听有“大事”哪个敢耽搁,武卓还在洛阳县衙的时候,几个老头儿便带着后辈们急慌慌的赶到了张文仲家。

    张文仲昨天真心累的够呛,今天特意请假休息一日。不成想没到半上午呢,诸多老友相熟便成批的涌进家门。

    不明所以的问大伙儿何事,以为他知情的众人又问他何事。两相一对,只能强按焦急和隐隐的激动,喝着茶等待武卓的到来。

    等武卓进到张文仲家门的时候,因为疲惫今天没去明義坊的那些也已经得到消息赶到了。

    看着故作镇定几个老头儿,还有眼底泛着炙热的一帮同辈,武卓难得的端正模样,拿出皇后的懿旨朗声宣读。

    当武卓话音落下的时候,所有人都激动了。

    有幸参与皇后娘娘的善举只是一方面,他们舍下药铺诊所,整日逗留在明義坊的工地上,没事儿找事儿的徘徊是为了什么?

    不就是搏个能走进皇家那对儿公母的眼中的机会,哪怕这个机会再微小,甚至要拍武卓这个小辈的马屁。

    但只要能帮他们跃过由民至官的那道鸿沟,一切的付出和卑微就都是值得的。

    而现在呢,机会毫无征兆的从天而降了。

    懿旨上说的清楚,义诊中表现佼佼者,不但能够获得褒奖,被皇后娘娘亲自接见,甚至还会举荐进入太医署。

    这不正是所有人都梦寐以求,却求而不得的机会嘛!

    这一刻,别说那些小辈了,连几个一贯矜持的老家伙都绷不住了。

    哪顾得上什么面子,一个个撸胳膊挽袖子瞪着眼珠子催促武卓赶紧安排,最好一秒钟也不要耽搁。

    武卓则四平八稳的坐下,笑呵呵的安抚众人稍安勿躁,洛阳县那边正在有序部署,待场地选定各坊完成统计后,自然会有人过来通知。

    武卓不急不慌,洛阳县和城中各坊已经忙成一团。

    按照武卓的要求,洛阳县要先选定今日的义诊地点。同时各坊完成初步筛选,先将所有不敢耽搁的重病患统计出来。

    待诸位医者抵达义诊地点后,洛阳县负责总体调配,病患由所属坊坊正带领有序就诊。

    事情说起来简单,但洛阳一百零三坊,除去那些达官贵人居住和各大衙门占据的二十几个坊,还有七十余坊。

    如此多的地方完成公文下发需要时间,待各个坊坊正和巡捕房搞明白自己的职责,再完成公告和初步筛选,时间已经邻近午时了。

    当洛阳县的小吏满头是汗的到张文仲家通知,第一天的义诊地点定在相对居中的道化坊时,已经勉强冷静下来的一大帮人,正在味同嚼蜡却格外有劲的往嘴里塞午饭么。

    每个人都知道,今日必是一场“恶仗”,所以一定要吃饱喝好,如此才有精神拿出最好的状态接诊。

    小吏的话入耳,一个个的强绷着吃下碗里的东西,再灌上几口茶水,而后想方便的急匆匆的奔茅房,不想方便的趁机再次整理已经整理了不知道多少便的医箱。

    待人员齐备后,一个个拿足了架势精神抖擞的坐上马车骡车,然后浩浩荡荡的去往道化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