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医治大唐 » 第一百一十三章:好事儿不能可着一家来呀!

第一百一十三章:好事儿不能可着一家来呀!

    太医署这个衙门南北朝时期便有,严格的说其实不算是个“衙门”,而是个教育机构。

    相当于医药行业的公立最高学府。

    鉴于古代医道的传承特点,能进入太医署的学子绝大多数都是带艺的,入院学习约等于镀金。

    后来瑞国公当政时将太医署的职能扩大,判别医案、审定新药,对医者资质进行认定和评级,以及在卫生防疫工作中充当重要角色。

    大体上来说有些像后世的卫生部,不过规模、权利和职能范围要小的多。

    随着瑞国公离世,朝堂发生重大洗牌。新兴势力褪去,老旧势力抬头。绝大多数事物和人,都在迅速回归原本的模样。

    现今的圣上,也就是当时的新帝,大刀阔斧驱逐新学新党的同时,多少还有那么些理智。

    对先帝时期不少对朝堂和社稷有益的改革措施进行了保留,比如司农寺整合后的农林署,比如礼部下面增设的外事司,还有职能扩充后的太医署等。

    封建社会官员的权利,有帝王支持才会生效。农林署事关民生,李昂盯得很紧也舍得投入,这些年不论是农种改良还是土地开垦都成绩斐然。

    而太医署呢,属于皇帝老子没事儿时压根想不到的衙门。

    偏赶上连着两任太医署令都没什么权利欲,导致眼下权责虽然和先帝时期相同,但实际上已经变回了最初教书育人的机构。

    最多偶尔收到某位医者新配伍出的方子进行验证,或是交情托交情的给一些民间老郎中发个官方凭证啥的。

    一个三百多人的学校有几个教员支撑就足够了,而当年太医署提级扩编后人员可不老少。

    以至于署里一帮混上官身的老郎中,整日除了点卯,就是只剩下坐到自家诊堂里等病人了。

    确实需要等,而且经常性的一天甚至几天都等不到一个病人。

    毕竟是太医院供职的名医,哪是随便什么病人都接的。真要“饥不择食”,不说外面的民间郎中,岂不是连自家子侄和弟子的营生都给搅合了。

    所以,一帮老头儿整日里大多数时候,都是一杯清茶一本医书,或是找相熟的摆上棋盘,自找有乐儿的度日。

    原本以为今天又是寻常的一天,可半上午时陆续有人接到了自家子侄或弟子的禀报,说是各坊都在统计穷苦病患,说是皇后娘娘心系百姓打算开义诊。

    义诊这种事在大唐其实并不新奇,民间富商豪户很多为了祈福或是积功养德,时不时的就会折腾着修桥铺路赈济穷人。

    义诊也是其中的一种方式。

    通常这种活动,各道各县都是请一些本地名医。而洛阳呢,请上一两位太医署里的大医撑场面,才是最有面子和诚意的表现。

    太医署的老家伙们对此种活动也尤为重视,毕竟一年到头中名利双收的机会不多,而且有没有人请,被请过几次,是衡量世人眼中一名医者医术和名望的重要指标。

    毕竟大家聚居于洛阳城,虽说平日里见面会互相恭维互相托衬,但那是谦虚和气度的体现。

    背地里和文人武人一样,彼此间争个高下排名的心思其实并不弱。

    如果某个老头儿连着一段时间都没人请,正主还没着急呢,后辈弟子什么的就先急了。毕竟师父在业内的地位,直接关系到他们的身价。

    着急怎么办,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替某富家大户诊治时,寻机点上两句。

    当年皇家带头勋贵跟进,一大帮民间富商被夺了工厂家业不说,人也跟着倒了血霉。

    洛阳商业发达,富商自然也多。

    近二三十年起家的富商都长了记性,积累了一些家财后要么寻找依附,要么就多做善事,试图以民间口碑作为护身符。

    所以,十次提点里有八次正主都会欣然破财。毕竟一来能积累口碑,二来还能巴结上一两位德高望重的医官。

    医官虽然不值钱,但随便拎出一个都交厚着无数勋贵高官。关键时刻能帮你说句话,绝对能顶天大的用处。

    这次皇后组织义诊,对一帮老家伙来说是极其重要的。毕竟谁在邀请之列,等同于医术得到了皇家的认可。

    但矜持之下,谁也不好主动去申请参与,只能压着心里的焦躁在家中静等。一边等一边暗自思量,既然是皇后娘娘的手笔,自然不会小家子气。

    义诊的规模大上一些,所邀的医者必然会多。

    但多能多至多少呢?

    而依着自己在洛阳城的名望,能否排上号收到邀请呢?

    忐忑和期待中时间很快临近正午,一帮老头陆续接到消息,义诊居然开始了。

    地点在道化坊,各坊首批重症病患已经齐聚,只等通知分批前往了。

    得到消息的一帮老头儿先是心中一黯,随后便对哪些同行受邀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

    但随后传回的消息,却让他们大跌眼镜。

    受邀出诊的除了一个张文仲,余下皆为洛阳城民间医者,居然跟太医署上下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这特娘的简直是欺人太甚!

    不对,难道是皇后娘娘对太医署上下不满,所以才有意提拔那些民间的野郎中?

    老家伙们先是离奇的愤怒,随后便是透心的冰凉。一个个的再也坐不住,纷纷让家人弟子备车赶往太医署。

    时任太医署令已经快八十了,整日就是混日子当好人,净等着退休。

    面对着一帮义愤中透着忐忑的属众,只说了一堆没营养的稀泥话,显然是不打算搀和。

    老家伙们一商量,又去找太医署丞。

    太医署丞名叫甄碧,乃唐初名医甄权之子。老头儿顶父亲的光环在太医署里混了大半辈子,眼下一心想着接任署令。

    这种时候他可不想瞎裹乱引起皇后娘娘的不满。

    所以,也不大想搀和。

    不过署令已经躲了,他实在没法再躲,只能紧着安抚众人,试图使用拖字诀。

    可安抚的话还没说完呢,又一名重量级的人物到来,卢正林卢医士。

    老卢头儿因为义诊的事都快气炸了,生气的原因不是因为没邀请他,而是因为只邀请了张文仲。

    当朝御医共十五人,其中只有张文仲、卢正林和秦明鹤三个拥有“侍医”头衔。

    说实话,单纯从医术上讲三人难分伯仲,只是各有所长罢了。

    但张文仲几次救皇帝于危机,眼下世人皆知他医术高超。声望几乎仅次于孙老神仙。

    以至于好多勋贵高官有疾后,首先想到的就设法寻张文仲,请不到人才会想着找其它几名顶尖医者。

    这让自诩不差于张文仲的卢正林,感到异常的愤怒和不甘。

    尤其是近段时间,卢正林觉得自己简直是背字当头。

    去长安为渔阳王李鸾诊病,连守了几个日夜,眼见着病情稳定才回转。

    回来后听说长公主爱女重疾几近不活,不顾辛劳马不停蹄的赶去。

    结果呢?

    人已经被个没教养的无知小子,误打误撞的给救过来了。

    这也就算了,居然还被那个少教的混小子给顶在了那里,闹得灰头土脸丢尽了颜面。

    过了几日魏国公二子重伤。

    伤科不是他所擅长,尽人事的走了一趟。本是打算趁机给那个没教养的小子些教训,可谁成想……居然见了鬼了!

    心里憋着气怎么也散不掉的卢正林,心知伤科之事天不遂人愿之时十之八九。

    原想暂且忍耐,等那个小子犯错时再出手。好好教训一番再赶出洛阳,让其步那个死鬼师傅的后尘。

    可又不曾想到,那个小子通过张文仲的引荐见到了圣上。而且不知道给圣上灌了什么迷魂汤,居然单为他设立了处叫做药研院的地方。

    卢正林虽然心里气的不行,但毕竟年龄和阅历在那摆着。他意识到,即便那小子出错了,自己也不能出手。

    毕竟谁跳出来,谁就有指责皇帝识人不明之嫌。

    此种情况下,惯会明哲保身的卢大医士果断决定忘掉之前的不快,干脆无视掉那个最近风头正盛的小子。

    也就在此时,渔阳王李鸾睡梦中亡故。

    六十几岁的人了,而且还患心疾多年。能梦中安详离世原本是个不坏的下场,

    可李鸾那三个王八蛋儿子,连带着几个小混蛋孙子,不知处于何种目的,逢人便说是卢正林用方出了差错。

    以至于渔阳王虽表征消失,但暗疾仍在,这才于梦中离世。

    对此稍微懂得些医理人便知是胡诌八扯,但天下那么多人,又有几个懂医理的?

    没几天的功夫,卢正林卢医士治死了渔阳王的消息,就从长安传到了洛阳,被无数升斗小民茶余饭后嚼谷了一通后,又随着人流向整个大唐散播。

    面对此种情况卢正林能怎么办?

    拿着大喇叭满世界的替自己辩驳?

    开什么玩笑,一代医家的脸面还要不要了。

    就在这憋气憋到他门都不愿意出的时候,收到了皇后要开义诊的消息。

    与消息一同到的还有一件让人郁闷的事,负责此次义诊的居然是那个没教养的小子。

    知道这件事后他就清楚,此次义诊多半与他无关了。毕竟某人年纪不大脾气却奇差的消息,就是之前他放出的风声。

    但随之而来的又一个消息却让他坐不住了,那个混蛋小子居然让张文仲作此次义诊的托底郎中。

    什么意思?

    难道满洛阳的名医就只有一个张文仲了?

    还是什么时候,只有风疾才算得上疑难重症了?

    皇帝离不开他张文仲也就算了,民间繁复的杂症也得他张文仲托底?

    这也太不把天下医者当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