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医治大唐 » 第一百二十六章:一厢情愿(下)

第一百二十六章:一厢情愿(下)

    对于自己的徒弟济坤还是了解的,知道小丫头就算再馋也不可能主动讨要。

    而武卓,一定是看小丫头太瘦了,才起了善念。

    叹了口气说:“也是个可怜孩子,不足月便被人丢弃在观外。当时春寒料峭,被发现时就剩下半口气儿了。

    虽然救回来了,但落了个脾胃虚寒的毛病,吃不得太多荤腥。这些年想了不少办法调养,但还是瘦瘦弱弱的。”

    武卓听了济坤的话,一张老脸憋得通红。

    济坤的话,让他眼前闪过小青那口结实整洁的牙齿。

    如果一年到头只吃菜见不到油腥的孩子,怎么可能有那么一口好牙。

    现在想起来,小丫头不管是头发不好还是身量瘦弱,都是肠胃功能不行,导致部分营养缺失不足而造成的。

    为了掩饰尴尬,只能故作怜悯,叹息道:“确实苦命,不过能遇到了师姐你和师叔她老人家,也是造化。

    你们教育的好,之前我邀请她到家里玩儿,她想的不是吃的,而是高兴能跟我些本事。”

    徒弟得了夸奖和认同,济坤很是高兴,顺势说:“行吧,她要有心,你也愿意,我就跟师父说一下,得空送去你那长长本事。”

    两人说定了小青的事,又聊了几句义诊的情况,马车临近广利坊。

    车夫控着骡子正要往坊里拐,便被几个气势汹汹的坊丁拦住,大声喝问车里载的什么人,到广利坊所为何事……

    武卓对广利坊坊门处如临大敌的一帮人有些奇怪。

    按说义诊的流程已经安排的很明白了,各坊病患不是急症的话都老实等着就好。不应该再出现之前那种,一大帮人扎堆儿往里挤的情况。

    而且,广利坊外头瞅着也消停的很,干嘛摆出一副严防死守的架势呢?

    带着疑问下车,出示了自己的官凭,又跟个坊佬模样的老头儿介绍了车里的济坤。

    济坤在洛阳城已经算是有名的妇科圣手了,坊佬听说是应邀前来专门给妇人诊病的,顿时乐呵的不行。

    赶忙吆喝人引路,把人带去义诊点儿。

    武卓顺势问了一嘴坊门处为何如此架势,坊佬皱皱着老脸说:“别提了,好多周围村县和庄子里的农户听闻了皇后娘娘开义诊,昨儿个下午便一窝一窝的往城里拥。

    大同坊这边还好,坊内的病患半下午时便看的差不离了。余下时间义诊的医者顺带着,给城外来的农户诊治了一番。

    履道坊那边人丁本就多,可能吧…太医署的大家们做事规矩板眼再多一点儿,城外的来的农户一直等到天黑,眼瞅着就要关城门了也没排上,就闹将了起来。

    还是金吾卫问询赶到才弹压消停。

    今天各城门已经得了消息,不准放外边的病患进城。不过…那玩儿他不好拦呀,人家进城不说是来诊病的,城门卫咋能分辨的出。

    所以吧,大清早俺们朱坊正便交代了,坊门一定要守好,不敢让外面的人进来叨扰郎中们诊病。”

    坊佬虽然啰嗦些,但话说的很明白。武卓听了前因后果脸色一片阴沉。

    他以为计划的已经很周全了,却忘了洛阳城周边还有不少村县和农庄。

    农户们得了城里义诊的消息,必然和利仁坊那次一样,一传十十传百蜂拥而至。

    能在义诊开始后第二天下午才动作起来,反应已经算是慢的了。

    按说洛阳城外一圈儿虽然人口不少,但与城内的人口相比,完全是小巫见大巫。只要分区分片的规划好,将义诊的范围扩大一些似乎也不是什么大事。

    可事儿虽然是那么个事儿,但执行起来却不是那么简答。

    毕竟消息会越传越远,昨天来的是近郊的村县,再过两天更远处也得到了消息。

    如此往复下去,难不成义诊的规模要扩散到整个都畿道?

    显然是不可能的。

    但到底将覆盖范围卡在哪里呢?

    武卓稍一琢磨,想明白这根本不是他能做主的。

    赶紧把济坤和济玄送到义诊点交给张文仲安排,自己拦了辆马车着急忙活的进宫汇报。

    上官皇后近些年异常低调,成年到头的也没几个人递牌子求见。相比之下武卓这段时间要么奉懿旨觐见,要么自己递牌子求见,频率着实有些高。

    别说一个六品小官儿,就连在皇后那有些面子的二三品命妇,恐怕都不敢做出如此招人烦的事情。

    通常这种不开眼的小角色,都不用禀报,宫门卫就直接给拦了。

    不过,宫门卫是对皇宫里风吹草动掌握最为灵通的一群人。尽管今日当值的校尉是头回见到武卓,但验过官凭后,丝毫没有因为武卓的年纪和官职而轻视。

    客气的请武卓稍等,立马派人进宫通传。

    重重深宫就算是跑着通传,一来一回也得半个多小时。

    武卓站在太阳底下有些晒,躲到城门洞里又有些凉,来来回回的折腾了好几趟,终于有侍卫唤他。

    从小门进入宫门,见是桂来接自己,赶忙笑着打招呼:“辛苦桂姐姐了。”

    “你也真是不禁提,娘娘一早念叨了你两句,半上午人就冒出来了。”桂冲武卓招了招手,示意跟她进宫。

    执哨的几个宫门卫始终目不斜视,但在两人走远后,彼此间互相交换了下眼色。

    尽管没有言语交流,意思却很明确。

    果然如传闻那般,刚那个六品小医正,最近不止得皇帝看重,连皇后娘娘待他都异常亲近。

    看来……飞黄腾达的日子已经不远了。

    上官皇后不在清宁宫,桂将武卓领到了位于后宫东北角的上清观。

    这里可没有时时备着的热水和面巾,桂在观外帮武卓简单收拾了一下,便带着他进到后殿。

    然后就被殿门口,被极度无聊的婉儿给拦住了。

    后殿门扇是半开着的,可以看到里面只有一席青袍的上官皇后跪坐与蒲团之上,对着面前不知哪路神仙的塑像闭目不言。

    皇后娘娘正在静思或祷告着什么,武卓当然不敢打扰,老老实实的站在门外等着。

    这一等,又是半个多小时。

    终于上官皇后从入定中醒来,人刚稍稍动了一下,婉儿便悄无声息的进到殿内搀扶。

    上官皇后起身后在原地站了一会儿,等双腿血脉通畅了才被婉儿搀扶着回过身。

    看了眼门口杵着的武卓,带着些嫌弃的问:“你怎么又跑来了?”

    “我也不想打扰您,可有些事儿不敢擅自决定啊。”武卓无辜的摊手。

    “耳房说话吧。”上官皇后说着话出了后殿,转身沿着廊道进到侧面的耳房。

    眼下都半上午了,说不准今天开诊的两个坊外,这会儿已经聚了大批城外赶来求医的农户。

    武卓不敢耽搁,跟着进到耳房后,赶忙把新情况说了一遍。

    上官皇后听完居然微微笑了一下,看着武卓问:“依着你的话,打算怎么处理啊?”

    “我是来讨主意的,又不是来考试的。”武卓心里腹诽,嘴上老老实实的说:“消息既然已经传出去了,拒之城外不是办法。

    我琢磨着吧,先给周边的村县发通告,将有病患的家庭安抚住。急诊的可以进城随诊就诊,普通病患等几天。

    城内各坊的义诊告一段落,再在洛阳周围几个县里定下地点。同样用分批分片的办法,把周围地界的百姓也照顾到。”

    “这不是挺有主意的嘛。”上官皇后见武卓已经有了腹案,颠怪的说了一句。

    “我就怕消息继续向更远的地方传播,等周边几个县开始义诊时,更远处的村县也得了消息。如此传播下去,基本就没头儿了。”武卓说出了自己的担心。

    “再往外传,往哪儿传?传给荒山野地里的精怪吗?”不等上官皇后说话,婉儿先插了一句。

    武卓第一反应是臭丫头在跟自己抬杠,但随后意识到,好像……还挺有道理的。

    他虽然知道自己身在大唐,也在努力的适应,但很多思维和认知依然停留在后世。

    比如古代的人口稠密度和现代人口稠密度,是天差地别的。

    在现代,除了有限的偏远地区,城市与城市之间几乎遍布着乡村县镇,荒无人烟的地方屈指可数。

    而眼下的大唐呢,人口聚居的地方除了城市,就只有城市周围的一圈儿。

    余下地方可能零零散散的分布一些大大小小的村寨,但绝大部分地界都是荒山野地。

    就像之前王禄恩带着武卓往洛阳来,每天出发时都得算好脚程,才能在日落前赶到下一处能落脚休息的地方。

    如果错过,就得在野外过夜了。

    洛阳在时下是人口稠密的巨型城市,周围一圈儿的村县比较多,但也只是周围的一圈儿罢了,再往外哪还有什么人啊。

    传个屁的传!

    想明白了婉儿的话,武卓眨巴了眨巴眼睛,视线躲躲闪闪的落到地上。

    含糊的说:“那,那啥…我没事儿了。祝皇后娘娘身体安泰青春永驻,臣…这就告退了,外面还挺多事儿呢……”

    叨叨姑姑的说着话,转头就想往外走。

    不等走到门口呢,身后就响起了上官皇后忍着笑的声音:“你给我站那。”

    “皇后还有什么吩咐。”武卓回过身低着脑袋,整个人尴尬的不要不要的。

    “你好像确实挺忙啊,忙的昨儿个大半天都不见人影儿。”皇后娘娘说着话,脸上的笑容逐渐消失。

    武卓心里咯噔一下,立马想起念心老太太的提醒。

    等了一下不见武卓回话,上官皇后半阴不阳的追问:“怎么不说话啊,昨天放着正事不做,跑哪儿玩去啦?”

    “咳~那啥,没玩儿。”武卓挠了挠头,不敢看上官皇后的眼睛。

    纠结了一番才含糊的说:“昨日有个妇人难产,我去给做了个剖宫产。”

    “哦?”上官皇后眉头一挑,顺势问道:“谁家的妇人啊?”

    “……”武卓的心率越来越快,抬手抹了把潮热的脑门,真心不知道该怎么回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