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皇太孙:我父当勉之 » 第十五章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第十五章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朱瞻基看看这第二个头贴的人,也是觉得头大,似乎明白自己父亲昨晚交代。

    自己还是多听听自己老爹的话吧。

    朱瞻基瞟了一眼自己老爹,正好和朱高炽四目相对,感受到自己老爹眼神中的无奈。

    似乎在说,你看你不听你爹的,这场面你见到了。

    朱瞻基很无奈的回了个眼神,我哪知道这大殿上这么多头铁的人。

    解缙不是支持朱高炽这位太子,还和朱棣说过朱瞻基是“好圣孙”?

    朱高炽:

    “父皇,我儿年幼,是我这个做父亲的有失管教,请责罚儿臣。”

    朱棣闻言,少有的看自己大儿子顺眼。

    解缙还想出言,朱棣直接阻止“好了,太孙尚且年幼,太子领回家好生管教。”

    “此事就到这吧!”

    朱棣一言定乾坤,这样的皇帝朱瞻基觉得坐起来才有感觉。

    明朝后期那些个皇帝,一兵一卒都调遣不了,甚至首辅人选自己都决定不来了。

    那真的窝囊的一塌糊涂。

    后面朱瞻基乖乖站着,大臣们还在议事。

    朱瞻基听到了山西旱灾,赈灾的事情。

    还有就是哪里哪里的匪患猖獗,勒令当地剿匪。

    对于这个朱瞻基后世就有听闻,明朝不足三百年其中山西旱灾115次。

    是一个恐怖的数据,从元朝开始,小冰河时期开始,天气越来越多,庄稼收成也是连年减少。

    明朝历史,被后世分析烂了,众说纷纭。

    其中,朱瞻基最认同的论点也是主流论点是这样的。

    第一个是,明朝开国初期开国皇帝朱元璋,杀了一大批地主,将土地分给农民,鼓励开垦荒地,让大明逐渐稳固下来。

    随着时间发展,明朝中期土地兼并逐渐严重,大量流民出现,底层社会开始不稳定。

    这也是历代王朝的通病,挺过去就是中兴景象,挺不过去王朝就会逐渐日落西山,大量农民起义爆发。

    第二点是,朱瞻基的去世早,儿子年幼登基,异想天开的御驾亲征,土木堡战役被俘虏。

    土木堡说是战役都夸张了,纯粹的是大明军队被屠杀,稍有资历的武将元勋都被屠戮殆尽。

    从此之后,明朝开始成了文臣的一言堂。

    大明保守且内斗厉害,土地兼并日益加剧。

    再加之,大环境气候恶劣,百姓吃不饱。

    当朝话事人的地主只想内斗,明朝也就最终走向灭亡。

    其实在大明开国伊始,明太祖制鱼鳞册收录大名山河湖泊沼泽,里甲制基于宗族关系,选出当地有名望有财力的乡绅,担任基层治理、治安、税收。

    每110户中设1里长10个保长,里长也就是当地乡绅代表,保长协助里长管理乡里。

    朝廷规定好每个乡里的税收份额,里长兜底,可以说里长是享有乡里的自治权同时担上了很大责任。

    甚至朝廷承认里长可以用私刑,朝廷官员也无权干预。

    甚至反过来,如果乡绅发现官员有不法行为,可以将地方官员扭送京城告御状。

    这看似是防止地方官员贪污腐败的制度,其实不然。

    地方官员无法施展拳脚治理,乡绅集团开始膨胀,地方官员想要干出成绩只能依仗地方乡绅。

    其效果可想而知,适得其反。

    反而使得乡绅地主压迫农民更加肆无忌怛,地方官员形同虚设,流民遍地。

    这局面其实和当时政策制定者的眼光局限有很大关系。

    后来者却不思进取,造成悲剧,也就张居正敢于开刀,为大明续命几十年。

    而这位触犯乡绅利益的大明首辅,死后家族却被群起攻之。

    张居正大儿子上吊自尽,张家人被活活饿死。

    如果朱瞻基将土地改革和工业化进程加快,一个巨无霸王朝有希望产生。

    如今以朱棣这位靖难皇帝的权柄,不亚于开国皇帝。

    明朝初期,皇帝可以一言定乾坤,兵权在握,土改可以很快的推行下去。

    丈量天下土地,摊丁入亩实施,去掉人头税,农民的负担将会减轻。

    按照历史参考,人口将会呈现爆炸式增长。

    对于闭关锁国的王朝,从几千万人口增长到几亿人口,那将是灾难。

    当年清朝实行摊丁入亩,用了五十年将人口从几千万突破到三亿,当然这也归功于地瓜和土豆等高产农作的大量种植。

    如果在大明讲这些高产作物大量种植,将北部黑土地利用起来。

    再将工业进程加快,朱瞻基有些期待百年之后的大明是什么样子。

    如今大名在册人口是5000万左右,实际人口肯定要比这个多。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朱棣要同意,如果到了朱瞻基登基在逐步实施的话,朱瞻基怕自己看不到,更怕后世不肖子孙给半途而废。

    一万年太长,只争朝夕!

    在朱瞻基神游之际,朝会也接近尾声。

    散朝后,朱棣带着朱瞻基去了乾清宫,留下一脸幽怨的朱高炽。

    说好的我回家教育儿子呢?老爷子你这又给领走了,朱高炽一脸幽怨却又无可奈何。

    乾清宫是朱棣休息的场所,按照习惯,开完早朝都要睡个回笼觉。

    年长的皇子皇孙,除了重大日子问安来这里,一般都是避讳寝宫。

    如今朱瞻基的年岁,自是不必避讳这里。

    爷孙相依而坐,吃着御膳房送来的膳食。

    朱棣和朱瞻基如同平常人家的爷孙,甚至比一些寻常人家爷孙还没规矩。

    一旁伺候的宫人视若无睹,自是没有人会找不自在,去提醒爷孙两人礼仪。

    朱棣考校自己大孙子:

    “大孙,今日上朝感觉如何?”

    朱瞻基回答:

    “文臣的头都比较硬。”

    朱棣闻言先是一愣,随后笑道:

    “确实头硬,大孙以为是好事还是坏事?”

    “谈不上好事或者坏事,文官有理的时候据理力争,显示的是大明帝王,也就是爷爷的气魄,如果无理犟三分,那就该杀!”

    朱棣闻言表示赞同。

    朱棣一直将朱瞻基视作大明未来,手把手的教朱瞻基帝王术,朱瞻基这个大孙子也聪慧,从不让朱棣失望。

    这是隔代亲,也是两人年龄差距足够大,朱瞻基对于朱棣构不成任何威胁。

    朱棣接着考校:

    “对于大明旱灾、匪患、流民问题,大孙有何见解?”

    这个问题其实朱棣知道超纲了,但是对于自己聪慧的大孙子,谁不想自己的孩子是神童。

    这道题属于超纲的附加题,写上

    自己大孙子沉默,表示无妨,此问题等有了想法再找爷爷说。

    相当于,朱棣给朱瞻基留了随堂作业。

    朱瞻基却表示我在课堂上就能写完,不用留着回家写。

    “爷爷,依照孙儿看来流民也好,匪患也罢,其实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无地可种。”

    “爷爷您可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