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皇太孙:我父当勉之 » 第十六章 不定北境心不安

第十六章 不定北境心不安

    见到朱棣点头,朱瞻基接着讲道:

    “流民与匪患,因为无地可耕,没有养活着的粮食,胆子大的有领头的,再依据地理优势,盘踞山林之中,依靠打家劫舍求活,更有甚者,奸淫掳掠,无恶不作,成为祸害。”

    “这些是少数,更多的是乞讨游荡。”

    “大多数无地可耕,无粮可种的百姓,为了求活四处游走乞讨,成为流民,成为王朝不稳定的因素。”

    说到这里朱瞻基微微停顿,接着说:

    “如何解决这些流民和匪患,作恶者杀,无地者开垦荒地,是一直以来的办法。”

    “这办法历朝历代都在用,可是效果甚微。”

    “我大明开国以来,太祖制鱼鳞册,收录大明山河江川湖泊以用于征收赋税。”

    “用里甲制,依靠乡绅治理中原百姓,前期自然不错,有利于刚刚建立的大明稳定。”

    “随着时间一久,乡绅和地方官员勾结,赋税都落到了贫农身上,里长鱼肉百姓已成为常态,好好的农户,遇上收成欠佳之年,竟然食难果脯。”

    “而乡绅趁虚而入,低价买入土地,然后雇佣农户继续劳作,分成良心的竟然是三七分,佃户辛苦一年交完七成租子,早就没什么余粮,甚至有些农户交租需要交八成九成租子。”

    “长此一让,流民匪患更加严重,农户会更少。”

    “到那时候想要收取赋税就难了,赋税会越来越少。”

    朱瞻基后世听到过一个这样的故事,明朝末年,崇祯赋税收不上来,而江南一个小地主就能养的起一支庞大军队。

    朱棣的眼睛慢慢变得锐利起来。

    此刻朱瞻基见识到了,真正属于永乐大帝的犀利眼神。

    朱棣缓缓开口:

    “按照大孙的意思,是要废除田里制,改用其他?”

    朱瞻基也不做迟钝,如果迟钝朱瞻基真怕自己会不敢说下去:

    “是,不光废除田里制,还要重新丈量天下土地,摊丁入亩,取消人头税。”

    说到这里,朱瞻基有补充道:

    “其实太祖定下的制度,是适合太祖那个时期的,太祖应该也希望后来人,在传承中调整一些东西,实践出一些真理,这不正是太祖希望爷爷去做的吗?”

    这最后一句话是朱棣想听的,太祖的很多布置和规矩,朱棣可是该废的废,该改的改。

    朱棣思考片刻,望向西北道:

    “说的不错,其实爷爷也认识到了一些问题。”

    “可是北方不定,爷爷是真抽不出经历来,这变动需要的可不光是一直文书。”

    “太祖当年曾说,我们继承元朝的天下,很多人不理解。”

    “很多人说,番外异族的蒙元,何来天下?”

    “其实我知道太祖的意思,我们不能继承积弱宋朝那偏居一隅的小地方,我们要把整个蒙元板块全部夺过来,让天下真正统一。”

    朱瞻基明白过来,不管是朱元璋还是朱棣,他们的心在全国统一,在戎马疆场上。

    朱瞻基望着朱棣看向的方向,有些出神。

    封狼居胥真有这么大的吸引力?

    朱棣回过神来,看着自己的大孙子,伸手摸了摸大孙子的头,开口道:

    “爷爷的父皇是征战大半辈子,打下了大明,你爷爷也是征战了大半辈子。”

    “如今北境不安稳,等爷爷将北境打下来,大孙你替爷爷好好规划大明。”

    “爷爷到时候就静静看着大孙和强盛的大明,只要把北境之地收入大明,爷爷也就知足了。”

    朱瞻基闻言,有种说不出的情绪,老将不定北境心不安……

    朱瞻基摇头道:

    “爷爷,北边太过辽阔,无论多少兵马,在大草原上总是显得渺茫。”

    “击败或者击退他们容易,但是真的将它们全部歼灭太过苦难。”

    朱棣也是赞同道:

    “我也从未想过将他们彻底灭族,但北境草原上鞑靼部、瓦剌部、兀良哈绝对不能统一,不然北境将会威胁大明,击溃他们,慢慢同化,我们大明才能统治草原。”

    在如今,大明的方针确实如此。

    大明控制了草原部落的食盐、铁具等,同时征讨分化各个部落,但是效果却并不显著,在朱棣第五次出征草原病逝后,这个计划宣告失败。

    朱瞻基思考片刻后道:

    “爷爷您对此次淇国公此次带兵战果可有预料?”

    朱棣对自己孙子倒是坦率道:

    “漠北此战,鞑靼定然早有准备,此次战果定是不多,搓搓他们锐气,将我们大明将士待会来就好?”

    朱瞻默然,不知如何开口,既然如此,十万大军出征意义何在?

    朱棣自然知道自己孙子疑惑,为其解惑道:

    “北边我们安抚了兀良哈部,瓦剌部落也是老实了不少,但是此次鞑靼的挑衅,也是草原部落在看我们大明的态度。”

    “我们试探他们,他们也试探我们,如果大明休养生息,对他们的挑衅置之不理,那么草原各部的心思就会活跃起来,甚至一些边境臣服的部族也会有想法。”

    “这群人入侵中原的狼子野心,从未改变。”

    “只有大明时刻亮出利剑,才可以震慑周边异族,边境安宁我大明百姓才可以休养生息。”

    朱棣最后总结道:

    “战争从来不是目的,保卫大明安稳却又少不了战争!”

    朱瞻基听着自己爷爷的一番论述,感觉身旁这位永乐大帝,变得鲜活起来,不再仅仅是一位疼爱自己的爷爷,而是一位沙发果断的英勇帝王。

    如今遥远的西方,已经在迅速研发各种火器,而大明也要加快脚步。

    其实大明工匠的智慧和动手能力都是顶流的。

    只是封建王朝的工匠,大多难有机会接触火器,就算接受火器的工匠也没机会去改进,或者完善什么。

    因为这些东西都有规定,工匠要么老老实实按照规矩去做,要么就只能被上官以不守规矩,轻则坐冷板凳剔除核心,重则以其心叵测处死。

    人身自由这个东西,在他们入了匠籍册开始就没了。

    哪怕工匠中有人真的提出改进火器的建设性意见,也会变成上官或者被上官的上官顶名。

    总而言之,好意见不一定被采纳,甚至引来不必要的祸事,就算采纳了功劳也到不了自己头上,再这样的大环境下,火器实在难以有所进步。

    朱瞻基的神匠局,似乎可以作为改变这一切的场所。

    朱瞻基作为现代人中一员,很多东西都见过,尤其对于射击类的东西,作为男生天生喜爱,也在网上拜读过一些武器理论。

    而这些工匠动手能力都不差,就是缺少方向和施展拳脚尝试的地方,这个场所朱瞻基想提供。

    “爷爷,你对火器如何看待?”

    朱棣脸色郑重的道:

    “火器,国之杀器,孙儿如何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