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皇太孙:我父当勉之 » 第二十一章 该省省该花花

第二十一章 该省省该花花

    朱棣对于如此威力的武器自然喜欢,把玩着这把三八大盖不愿意放下。

    朱瞻基只好许诺,测试后性能最好的一把给朱棣送去,朱棣这才满意的将枪放下。

    朱瞻基借着这个机会,提出了重新定制一套计量单位的想法。

    朱棣疑惑道:

    “新的计量单位?大孙有何想法?”

    朱瞻基对于大明的计量单位真的很难适应,就光说尺这个计量单位,就分为营造尺、裁衣尺、量地尺,更有其他朝代尺的定义问题。

    重量上是以黄铜1立方寸为6两8钱作为衡量一两的标准。

    1明两约等于37.3克,1明斤约等于596.8克。

    这些计算方式在精度和使用计算的时候,给人带来很多不便,别人便不便利不知道,朱瞻基觉得对于自己是很难适应的。

    朱瞻基将自己后世学到的计量单位中十进制概念解释一番后,朱棣对于这种明了的计算方式来了兴趣。

    “大孙,按照你的说法,不论是毫米、厘米、分米、米等长度计量单位,还是毫克、克、千克等重量单位确实更便捷明了,但整个大明推行何其困难。”

    朱瞻基明白自己爷爷讲的是事实,不论什么推行天下都是比较困难的,尤其是在人口基数庞大的国度。

    朱瞻基也不气馁,摆手道:

    “爷爷您误会了,孙儿没有想一撮而就,一步步来,孙儿先在神匠局做一番印证,若可行再和爷爷商讨。”

    朱棣闻言赞善道:

    “善,大孙咱们慢慢来,不急不躁方可带领咱们大明走更远。”

    “带领大明的事情,还需要爷爷来,孙儿在旁给爷爷摇旗呐喊。”

    朱棣却认真的道:

    “爷爷总有老去的一天,以后还要靠孙儿。”

    朱瞻基总觉得这句话耳熟,但也不敢问在哪里听过。

    “爷爷,你还年轻,横刀立马纵马驰骋比孙儿厉害多了。”

    朱棣也是爱听这个,毫不掩饰的一笑道:

    “爷爷就爱听我大孙子讲话。”

    朱瞻基嘿嘿一笑,眺望远方,心道,实话实说应该不算拍马屁吧。

    朱棣接着道:

    “爷爷有生之年将北境收拾利索,给大孙子留一个强盛大明,也就心满意足。”

    听着爷孙聊聊的这些,一众工匠和官员都悄悄后退,不能听不能听。

    朱瞻基也觉得这个话题在继续下去,自己爷爷恐怕要定好一个交接皇位的日期,然后过几日再后悔。

    擦……

    朱瞻基转移话题,将话题转到武器生产上来。

    朱瞻基命人将流水线建造图纸拿过来,给朱棣展示讲解了一番。

    在得到朱棣又一阵夸赞之后,提出一个问题,大明缺少铁矿更缺少铜。

    做子弹需要铜,如今技术用钢铁代替铜的话,恐怕不可能,哪怕后世运用特制涂料,也有一些问题存在。

    子弹之所以用铜,是由于铜的特性所致,铜质地较软延展性好,在击发高压高热时可以少许扩张增加气密性,且不会开裂。

    铜也特有的金属润滑作用,抽壳时阻力小,无需润滑,断裂卡壳的几率极低,而且铜不易生锈等。

    而钢铁如果作为子弹壳的材料,铁容易生锈稳定性也差,而钢硬度过高,激发时不可以达到满意的膨胀,使得气密性差,过强的硬度还导致容易损伤枪的轨道,甚至出现炸膛。

    所以想要适用合格的子弹,铜矿自然是必不可少的核心资源,但是铜在如今大明十分稀缺,铜矿少的可怜。

    朱棣听到这里,也是无奈,华夏大帝缺铜自古如此,如今铜更是大明主要货币,大明宝钞不提也罢。

    朱棣最后无奈叹息道:

    “大孙,爷爷给你从国库拨一点,从内库再拨一点,先省点用。”

    朱棣少有的窘迫,大明真的缺钱缺铜,连连征战不论国库还是内库里的私房钱都没多少,加之刚有大军出征北境,粮草开支极大。

    但是朱棣也不愿意放弃一个这样的神器,有事自己大孙说铜可以重复使用。

    朱棣想来自己先拿出一部分,再从国库拿一部分,夏原吉和太子应该不会阻拦。

    朱瞻基见到自己爷爷窘迫的样子,也是心里了然,开口道:

    “爷爷您放心,孙儿一定尽其所能节省。”

    “咳咳……”朱棣干咳几声道:

    “也不用太节省,兵器之类损耗定然是有,该省省该花花。”

    朱瞻基点头“孙儿明白。”

    “大孙真明白了?”

    朱瞻基点头道:

    “明白,在不影响其威力的情况下,尽量减少损耗。”

    “好。”朱元璋满意点头。

    朱瞻基变戏法似的,又将一塔图纸拿出,还附带一册《安全生产守则》。

    朱瞻基一边将图纸铺开,一边道:

    “爷爷,我这有一套制作流程,孙儿称之为“流水线”,可以做到减少损耗且生产速度提高。”

    朱棣听着自己孙儿讲解,大致明白,同时补充道:

    “此法可行,且日后若是需要扩大产量,倒是老人带新人,简单化的步骤,可以让新人迅速上手。”

    朱瞻基也是对自己爷爷偷来异样眼光,这么快就接受并且提出如此观点,不愧是永乐大帝。

    朱棣看着自己大孙子的表情,忍不住拍了一下朱瞻基的脑袋,笑骂道:

    “臭小子,什么眼神。”

    朱瞻基讪笑道:

    “嘿嘿,孙儿吃惊自己爷爷的远见。”

    随后,爷孙俩定好流水线场地必须要大,前期可以用一部分就够了,剩下场地以备不时之需。

    既已商定。

    那么动手的事情就不必朱瞻基亲力亲为,自由人去建造。

    朱瞻基负责监工即可。

    爷孙聊回宫之后,朱棣拉着朱瞻基一起庆祝,朱棣还弄来酒水畅饮。

    朱瞻基由于年龄问题,朱棣不让朱瞻基喝,朱瞻基饮茶朱棣饮酒,爷孙俩畅快的吃着大餐。

    之所以叫大餐,是因为今天御膳房做了平时两倍多的菜色。

    朱棣效仿太祖,平时节俭不铺张,像现在这菜量,实在是少有。

    朱棣喝高兴了,开始絮叨自己的丰功伟业,诉说如何驰骋沙场,以少胜多等等。

    伺候的太监也在太孙的眼神会意之下,悄悄退出。

    爷孙俩有说有笑的聊着天,天南地北古往今来……

    朱棣是真喝多了,最后困意上头,朱瞻基将老爷子扶上床,朱棣却抓住了朱瞻基的手,随后嘴里如同梦呓般的说了句“要是你奶奶还在就好了。”

    朱瞻基闻言也是有不少原主的回忆出现在脑海。

    朱瞻基一出生就被喜爱,就是在徐皇后和朱瞻基的怀里长大,听到朱棣说自己奶奶,竟然在内心有种说不出的复杂情绪。

    温馨的一幕幕出现在脑海里,不论燕王府还是如今大明皇室中,朱瞻基都是特别的。

    他比寻常的叔伯兄弟,多享受了徐皇后和朱棣如平常人家爷爷奶奶的爱护。

    朱瞻基侧卧在朱棣身旁,如同小时候一般,静静的在记忆中回溯,慢慢的朱瞻基的眼皮沉重,静静睡了过去。

    不知过了多久,朱棣一个转身,将朱瞻基抱在了怀里。脸上露出一丝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