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皇太孙:我父当勉之 » 第二十章 春日暖阳 神兵初成

第二十章 春日暖阳 神兵初成

    朱瞻基无法反驳,嘿嘿一笑。

    爷孙两人聊着闲话,吃着御厨做的佳肴。

    如此过了三日,三日里朱瞻基乖巧的听着每一位先生的课,没有穿越者的出口成章,更不需要高谈阔论出尽风头,无他,如今身份不需要这样去博眼球或是谋求什么。

    下了学,朱瞻基就跑到神匠局转一圈,陪着爷爷用膳,老爷子现在基本就在乾清宫办公了,为的自然是离自己大孙近一些。

    今日朱瞻基向向先生告假,这几日里太孙乖巧敏学诸位先生大儒自是满意,就准了假。

    朱瞻基早早的来到了神匠局,今日改良后的第一杆枪造成,朱瞻基迫不及待的想要摸一摸这杆枪。

    在当下想造实战性能的枪械,自然首选三八大盖。

    三八大盖零件少、一共就五个零件,浓缩的精华,结构简单不仅可以降低制作成本,使其分解组装简便,还可以保证故障率少适应各种作战环境。

    朱瞻基爱不释手的抚摸着这杆枪,同时心中冒出一个想法,这么好的东西应当让小日子过得不错的倭寇尝尝这枪威力。

    征服草原后,枪口自然指向倭国。

    倭国山中储藏着白花花的银子,以及倭寇历年在沿海的所做所为,自然是有充分的理由和收益支撑征讨倭寇。

    那个华夏穿越者不去征讨倭国,真不配称自己为穿越者。

    朱瞻基将三八大杠交给一名神机营士兵,装弹、上膛、瞄准、扣动扳机、击中目标。

    一把合格的三八大盖顺利问世,在华夏能工巧教手里制作的三八大盖准头不错,当然还有经过一段时间和不同距离测试,才能真正检验一杆枪是否合格。

    不过就目前而言,大明工匠众多,只要成品出世量产自然指日可待。

    量产问题朱瞻基也有自己的考量,想要保证质量和速度,量产最好的方式自然是流水线作业。

    三八大盖流水线并不复杂,量产到配备一支军队用不了多久。

    朱瞻基收回思绪,望着众人掩饰不住的震惊,尤其是锦衣卫千户塞哈智,直接将三八大盖捧着,爱不释手的抚摸枪身,一旁的神机营武官张忠忍也凑在旁边摸着枪身,两个大老爷们那轻轻抚枪身的样子,让朱瞻基满身鸡皮疙瘩。

    朱瞻基对着两人喊了声:

    “你们两个够了,放下枪”

    “殿下。”“殿下。”

    两人恋恋不舍的将枪放到桌子上,轻轻摆正。

    朱瞻基对哈塞智道:

    “请陛下来一起见证咱们大明神兵。”

    “是。”

    哈塞智领命后跑步前进,要将好消息快些告诉陛下。

    朱瞻基见哈塞智快速奔跑的样子,朱瞻基暗赞,果然能当上锦衣卫指挥使不是没有由来的。

    见此情形,一旁的张忠虽是武官,却也清楚太孙殿下这是给哈塞智送前程,这么好的刷存在感机会,哪怕张忠身为神机营将领,也对哈塞智升起几分羡慕。

    哈塞智快速将消息传递给朱棣,一向对于火器十分重视的朱棣,很快就到了骑马而来。

    朱瞻基看着骑马而入的朱棣,忍不住悄悄竖起大拇指,马上皇帝就是不一样,骑马出宫也丝毫不必担心大臣说礼仪问题,估计也没几个敢说的。

    朱棣骑马入神匠局,坐在马背上问道:

    “大孙,你那神兵在何处?”

    朱瞻基上前牵住马缰道:“爷爷你先下来,这多……”危险两个字到嘴边没说出来,这位可是马上打天下,一生征战沙场无数,而且朱瞻基的骑射也一直是这位亲自教授。

    话到嘴边朱瞻基改口,指着桌子上的三八大盖道:

    “就在那。”

    朱棣利落的翻身下马,无视行礼的众人走上桌前,拿起三八大盖仔细端详。

    朱瞻基上前给朱棣介绍枪械的适用和构造以及材质,朱棣很快就学会如何适用。

    眼见朱棣就要装弹,朱瞻基赶忙制止,把枪直接拿到自己手里:

    “爷爷,不能这样。”

    朱棣疑惑的看着自己大孙:

    “哪里不对?”

    朱瞻基解释道:

    “不是哪里不对,这玩意您现在不能用。”

    “我为何不能用?”

    朱瞻基一番解释,朱棣这才作罢。

    这玩意虽然说不似鸟铳用黑火药,但是子弹中火药配比也在实验当中,每个子弹火药量都不相同,虽然都做了记号,但万一那个子弹在撞针激发中直接炸膛,那就麻烦大了。

    这种事情虽然可能性比较小,但是朱瞻基可不敢让自己爷爷做实验,万一出点意外,朱瞻基绝对玩完。

    在神机营的一位士兵连续激发数枪之后,朱棣意犹未尽的大喝三声:

    “好!好!好!”

    朱棣招手,将士把枪递还,朱棣一边摆弄着没有子弹的三八大盖,一边道:

    “大孙,这真的是神器,不论破坏力和射程都如此惊人。”

    朱棣说到这里,伸手摸了摸枪管,连续激发的枪管温度竟然不是滚烫的,赞叹道:

    “竟然连发数次而枪管不烫!”

    朱棣随即问道:

    “大孙,此物打造难否?耗材几何?可能打造大军所用?”

    对于这三连问,朱瞻基自然早有准备,淡然道:

    “爷爷,这物件打造难度不大,一共五个零部件加上枪托。”朱瞻基一边说着一边将朱棣手中的枪拿过,放到桌子上拆解给朱棣展示。

    朱棣惊叹道:

    “如此简洁,岂不是寻常士兵都可以随意拆解组装。”

    朱瞻基继续道:

    “的确如此,可以方便将士随时保养维护。”

    “此枪械钢铁用料不算多,而且枪托用木材打造,此木为榉木,坚固抗冲击且在我大明北方常见,亦可用南方胡桃木,并不稀缺,打造足够数量的枪械装备大军并不困难。”

    朱棣闻言大喜,重重拍了拍朱瞻基肩膀,笑道:

    “哈哈哈……我大孙果然是天降祥瑞之人,天佑我大明”

    朱瞻基摇头道:

    “此物并非是孙儿之功,乃是爷爷经常教孙儿各种兵器和骑射,才有感而做出的神兵。”

    拍马屁的时机朱瞻基自然不会错过,这功劳不能独吞,大功归于上。

    朱棣自然也是爱听,开心的望着自己大孙子,那是越看越喜欢,朱棣大手一挥:

    “需要多少能工巧匠,我命工部在天下选拔能工巧匠。”

    朱瞻基连忙摆手道:

    “不许如此,孙儿这里有一些想法,打造一套流水线工艺,不需选拔能工巧匠。”

    “哦?”

    朱瞻基认为不管从保证枪械以及弹药的品质和生产速度,还是基于枪械工艺保密性,运用流水线作业都是比较合理的。

    而且工匠原本就是匠籍,如若专门建立枪械生产的流水线,将一部分工匠安置在一起,专司枪械制造,保密性也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