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皇太孙:我父当勉之 » 第三十一章 北境战报

第三十一章 北境战报

    朱瞻基对于这种走亲戚的感觉有种说不上来的抵触,就像一群自己并不熟悉的人,却要做出一副很熟络的感觉。

    朱橚和朱棣似乎有数不完的话,一路进城满是欢声笑语。

    而朱瞻基对于身旁德这些个王叔却没有多少好聊的。

    不过不管是朱有燉还是朱有爋都在察觉到朱瞻基的性子后,并没有过多尬聊的意思。

    朱有燉一脸书生气,静静地在一旁,如同陌上公子般,寂静无声。

    朱有爋四处张望,充满活力,与之相比朱瞻基更像是长着,静静地观察宁陵城的景象。

    朱瞻基发现这个宁陵城,富贵贫贱差距十分突出。

    锦衣华服者不少,蜷缩一角行乞的也不少。

    宁陵城的官员在惶恐中跟随车架,朱棣对于这些迎驾的宁陵城官员视而不见,却也并未对当场问罪。

    锦衣卫在沿途安插了不少眼线,虽然如今的锦衣卫没有后世夸张的缇缉天下的规模,但是在朱棣有意安排下,锦衣卫的成员和数量在迅速扩张,辐射的范围也更加辽阔。

    朱棣在路上曾经和朱瞻基聊过,此次北巡的一个想法,将锦衣卫的线人在从南到北的这条路上撒开网,让这张网慢慢深入的潜伏,渗透进各个层面阶级。

    朱瞻基自然是深表赞同,锦衣卫的监察能力,可是代表着皇权所能触及的范围。

    同时朱瞻基也表示了对于皇权如何下乡,如何传达给每一大明百姓做了表述。

    朱棣也是大受启发,只是各种都是耗费巨大,需要好好筹划。

    当然朱瞻基并没有说出靠着自己的想法,如何如何的挣钱,然后反补报刊的策略,毕竟还没开始尝试就侃侃而谈这不是朱瞻基的风格。

    而且朱瞻基真要是全盘托出,朱棣也不一定就全部听进去,反而会给人一种纸上谈兵之嫌。

    帝驾停留,朱棣令宁陵县官员奏报宁陵县民生。

    宁陵县令受宠若惊的上前奏疏,将如何治理宁陵县,以及功绩如何耀眼,一项项的讲述,如同后世砖家的头衔一般。

    朱瞻基也是听得迷迷糊,只想竖起大拇指高呼一声牛。

    但是朱棣又怎么回事那么好忽悠的,大手一挥,制止了这位县令的激情演讲。

    “王济民,济民,饥民,真是个好名字。”

    县令王济民含蓄的道:

    “微臣谢陛下夸赞。”

    只是朱棣再一招手,锦衣卫将厚厚的一踏罪状呈上,满面春风的王济民再也笑不出来了。

    朱棣翻着罪状,一个个的念出:

    “因流言蜚语,治罪县中大户一百零八口人,皆处以极刑或是流放,而所谓流言竟然就是说了一句你王济民贪图享乐不管流民的抱怨话。”

    “而你,竟然要将这整整一族之人剁碎喂肉给流民。”

    “朱棣说着暴怒的拍向身前案牍,原本意气风发的县令和一众县衙官员跪倒在地,瑟瑟发抖,朱瞻基甚至看到了黄色液体流到地上。”

    朱棣视若罔闻,继续读道:

    “小沟乡数千户,竟然以为不给你立生祠,你就授意县里的大户,对其进行打压驱逐,甚至制造“神地”这样荒唐理由,真是该杀。”

    最后一个“杀”字,在场的所有人都感受到无比的血腥和寒意。

    原本和朱棣言谈甚欢的周王朱橚,此刻见到自己皇兄如此暴怒,身躯也不由自主的微微一颤,这些人的反应尽收朱瞻基的眼底。

    要说在场的众人,在朱棣暴怒,锦衣卫手扶刀柄随时利刃出鞘的场面下,谁还能保持一份泰然自若的神情,那就是非朱瞻基莫属。

    因为朱棣的一言一行,朱瞻基的记忆里都有无数个类似的场景,而且那种震怒的场面,是朱棣在大殿上怒斥满朝文武无一敢言。

    而这种时刻,朱瞻基就会躲在大殿之上,龙椅后方的帷幕中看着这一切,朱棣多次开玩笑的说,我大孙天生帝王,不惧任何。

    而且这种帷幕之后学政的事情,很少有人知道,若是大臣知道了,那还会有什么太子党、汉王派。

    大家直接站道朱瞻基面前来就行。

    但是这样显然不是朱棣想看到的,甚至于哪怕明了一切的太子朱高炽,也会为了表示忠诚和避免猜忌,解散太子属官。

    对于这一个小小的宁陵县官员的惩处自然不需要朱棣过多费神,锦衣卫带令办案,一切都给你弄得明明白白,为虎作伥的,狐假虎威的,尸位素餐的等等,都会被予以重罚。

    朱瞻基静静地看着这一切,这一刻朱瞻基似乎明白那句“安有三十年太子呼”的感觉,哪怕成为储君却还要造反的心态。

    那是一种虽居高位,但是却只能当个看客,毫无参与感。

    当然,朱瞻基并不想处心积虑参与什么争夺,朱瞻基享受这种旁观视角,这比后世看小说要有意思,而且朱瞻基要搞些什么朱棣基本都是支持的,爷孙俩是没有什么隔阂的。

    解决完宁陵官员,锦衣卫办事朱棣自是放心,朱棣收拾心情。

    如同脸谱一般,从愤怒到和煦仅是几息功夫,但是朱橚却还没有反应过来。

    珍馐佳肴,篝筹交错间,朱橚这才逐渐从刚刚的惊恐中回神,朱棣拍了拍朱橚肩膀:

    “我们兄弟少有时间如此,今夜不醉不归。”

    “好,听皇兄的。”

    朱棣举杯一饮而尽,朱橚也紧跟着饮尽杯中酒。

    而朱瞻基此刻也是吃的津津有味,这里是中原名菜聚集地,朱有爋和朱有燉一左一右,给朱瞻基介绍各种菜肴名字和吃法。

    朱瞻基一顿饭长了不少见识,和这两人也算是熟络了起来。

    一旁一直表现的文质彬彬的朱有燉突然问了句:

    “殿下饭后要不要去斗一场?我这有几个上好的蛐蛐,从北边带过来的。”

    朱瞻基:……

    ???

    正当朱瞻基想说自己对于蛐蛐已经没什么兴致的时候,一旁的朱有爋却不给机会,直接笑道:

    “殿下你不用客气,我也教人专门挑选了几个战力强劲的蛐蛐中的大将,用完膳咱们就去。”

    朱瞻基:……

    突然,一阵马蹄声由远而近,震动大地。

    然后就听数名将士的声音此起彼伏的嘶喊声响起:

    “八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速速退让……速速退让……八百里加急……”

    酒席上原本醉意的朱棣神色立刻清明,豁然起身。

    “快带进来。”

    朱橚也很有眼色的带着众人连忙退出屋子,只留下朱瞻基和朱棣爷俩,锦衣为上前结果八百里急报。

    “北境急报,我大军危矣!”